|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案例及反思
本课意在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着“显著的不同”和“本质的不同”,抓住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特征,逐步加深学生对“溶解”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的逐渐变化的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由于教学中使用到的材料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地安排活动,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使活动有序、有效进行,实现“溶解”概念的构建。
片断一: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平时,在喝汤之前,我们都会往汤里放点……(盐),盐在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溶了,溶化了)
2、提问:看到什么现象说明盐溶(溶化)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看一看。
【从生活小事(喝汤)入手,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逐渐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以一种探究的心理重新审视这个生活中常见但又被忽视的科学现象,也为后面的观察活动作了铺垫。】
片断二:观察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初步建立“溶解”概念
1、提出观察要求:先观察——边搅拌边观察——停止搅拌观察,对比盐和沙子前后的变化。
2、学生把盐和沙子放进水中,实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
4、小结:食盐在水里慢慢消失了,看不见了,食盐溶解了;沙子与原来一样大小,没有变化,沙子没有溶解。(板题: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活动前提出具体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掌握观察方法。先静静观察再搅拌,最后停止搅拌观察,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细致观察,深刻感受盐和沙子在水中变化的全过程,为学生理解溶解的特征积累了丰富直观的表象,这也为后面进行的观察活动提供方法指引,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行为和习惯。】
片断三:观察粉笔粉末在水中的溶解状况,通过过滤实验进一步理解“溶解”的实质
1、出示粉末,让学生猜测:粉笔粉末在水中会溶解吗?
2、学生实验,观察粉笔粉末在水中的变化。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判断依据。
3、汇报讨论,引发学生思考“粉笔粉末到底溶解了还是不溶解,或者是溶解了一部分?有什么办法可以区别?”
4、教师介绍过滤方法,并演示操作过程,提出过滤实验注意事项。
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和分析。
6、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滤纸上看到什么?”、“过滤后的液体是怎样的?”和“三杯液体静置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7、小结:没有溶解的沙子和粉笔粉末被滤纸分离出来了,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不能被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由于学生对微粒和粉末状颗粒未能清晰区分,通过粉笔粉末这一有结构性的材料的出现,令学生产生了新的认知冲突,然后组织学生研讨,描述实验现象,展现思维过程,进而适时地引出两种科学的区分溶解与否的方法——沉淀和过滤。学生通过对比实验活动和观察讨论,逐步丰富和加深对溶解的理解。】
片断四: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类推想象食盐、糖等物质溶解的过程
1、出示高锰酸钾,问:它在水里会溶解吗?想证实一下吗?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3、汇报观察结果。
4、问题:根据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的现象,你能说说食盐是怎样溶解,最后使到整一杯水都变咸的?
5、学生描述。(引导学生借助手势和画示意图进行描述)
小结:像食盐、高锰酸钾、砂糖那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的分散在水中,这种现象就叫溶解。
【通过让学生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可视”的溶解过程,使他们顺应地想象和推断食盐等可溶物质的溶解过程和溶解后在水中的分布情况,从而再进一步理解溶解的本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