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1-9-26 23:55:02
|
只看该作者
三、问题与思考
在《儿童百种语言》一书中,有一句话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这就是瑞吉欧在谈到幼儿教师的角色时喜欢的一句隐喻——“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这句话看似简单、平常,但它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含义。其意义是指教师倾听、关注幼儿,并以十分真诚、愉悦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因此我认为一切支持都离不开一个最基本的行为——关注,通过观察、倾听、参与幼儿的探索过程,掌握幼儿探索活动的脉搏,把握幼儿探索活动的方向。
首先,教师要抓住时机,接住孩子抛得第一个球,这置关重要。我们应具有了解幼儿的兴趣和对幼儿需要领悟的能力。孩子的兴趣是探索活动的最大动机,幼儿的一次“意外”发现引出了这一系列活动,老师的及时把握使“意外”成了教育良机。在活动中,教师顺应幼儿的兴趣,文中乐乐兴奋地喊叫,足以说明她对这一发现有了极大的兴趣,而后小朋友注目地眼神,纷纷地议论声,都说明了大家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好感。从他们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他们期待着能够找出原因。“兴趣是个水闸,依靠它,能打开注意的水库并指引注意流下来。”孩子们会动用各种感官参与其中,通过眼看、耳听、口尝、手摸,了解各种事物的特性。孩子的兴趣在哪里?这就是要教师全面关注班中每个孩子,关注孩子在活动中的新发现,新创意,找到他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以此为切入口,为孩子创设真正属于他们的环境。因此,探索就应该是一个发现问题过程。在活动进行中,教师更没有强行搁转回幼儿的思路,硬把幼儿的兴趣拉到教师预设的制作红花上,我想此时即便是幼儿肯服从,也未必是他们真正愿意学的。
其次,我们要考虑“在活动中如何做到合理地扩散幼儿的兴趣点呢”。一个生成探索活动的诞生,往往来自于幼儿的兴趣,而幼儿兴趣的产生则受他们的好奇心驱使。幼儿有了好奇心,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才会产生兴趣,会提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幼儿在围绕一个问题讨论时,思维会非常活跃。幼儿天生爱问,但是幼儿会不会不断发问,能不能提出好的问题,兴奋点能否集中在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人对问题作出的反应。因此,教师应巧妙地将幼儿个人的兴趣转为小组的兴趣,将小组的兴趣转为大多数人的兴趣或集体的兴趣,使大家围绕同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从而顺利地进行探索活动。文中我要是没有及时地肯定乐乐的发现,大家就不知道纸和水之间有那么多的现象,也不会有后来那么多的探索活动,更发现不了文中所讲到的很多知识了。
再次,在指导幼儿的科学游戏活动过程中,我们要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幼儿呢?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有目的地探索,充分感知、思考、发现和表达,使幼儿经过充分的动手动脑获得对科学现象及其联系的粗浅认识,积极经验;通过表达交流,互相启发,加深印象,整理认识。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幼儿的提问往往是直接回答,从而使幼儿接受现成答案,幼儿缺乏进一步的思考,很难形成幼儿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在活动中我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思路,不是采取说教的形式,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借助真情实景提出了新的问题,引导幼儿讨论、探索,充分调动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幼儿带着一系列发散性问题去思索、探索。
例如根据内容和幼儿认识过程特点提相应类型的启发性问题。如,“乐乐,你能告诉大家五彩的指甲油是从哪儿来的吗?” “是不是只有水才能使皱纹纸褪色呢?” “大家想到的东西到底能不能使皱纹纸褪色,老师也不知道,你们想试一试它们到底行不行呢?”经过这样的启发,幼儿就得出了各自的答案,哪些东西能使皱纹纸退色,哪些又能使皱纹纸更快的退色等等。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探索活动中学到了科学知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探索又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此外,在活动过程中尽量让幼儿有充分交流表达的氛围和时间,如提出:是不是所有有色彩的纸遇到水或浆糊后都会褪色,用水粉颜料和面巾纸能做成皱纹纸吗?鼓励幼儿互相交流操作经验,互相提问,从中又发现了新的探索内容。活动进行中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觉,就连平时不爱开口的几个小朋友也用断断续续普通话,讲着自己的见解,口语表达等能力也有了大大提高。
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学得即轻松又快乐,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