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课堂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和工具性学科,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养成语文能力任务,而且还承担着发展思维能力的任务。甚至可以说:语文是学生成才的基础的基础。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是开放性多样化的课堂,特别强调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如何引导?提问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语文课堂的教学有其特殊性。因为语文课堂所用的多是文字材料,教师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思维所得,而学生通过阅读又有自己的理解,我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么如何将这个过程通过教学将教师的相对正确的解读过程传授给学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思维应从问题开始。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最经常、最普遍的课堂提问,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结合,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老师、学生、作者、文字相互交流的有效途径。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特别是在中高年级的语文课堂,学生自我意识日渐加强,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无疑就成了激活语文课堂、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科学有效的进行课堂提问呢?我认为必须注意语文学习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注意二者关联,才能设计出科学、高效的问题。
首先,根据教学内容预设情境,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
要上好一堂语文课,要让这一堂课充满生机与活力,并进而引导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必须要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如何设计?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是根据自身对文本的解读,预设情境,设计问题。
第一,精读文本
我们在备课前,一定要先精读文本,在备课时要重点考虑给出怎样的第一信息给学生,从而能更有效的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比如通过教师的阅读反复体会文章精心思考、设计问题,或诗歌的内容,或通过相关材料导入,或通过文眼、诗眼切入课文。
第二,预设情境
我们备课时以一个要素就是备学情,实际上就是要结合文本内容预设情境。而如何将预设情境和文本内容联系起来,或者说如何根据内容预设情境呢?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多种多样,而教师如何有效的对之加以引导到高效准确阅读提取信息中来就成了我们预设的首要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找准学情,知道教学对象的普遍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阅读需要,合理设计问题。
第三,写好教案
要想在语文课堂上提好问,必须重视教案的书写。特别是在关键问题的设计上更是要求执教者在备课时要全面考虑,做到设计精巧,心中有数。比如《生命的壮歌》一课的教学,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可能有多种方案,但不管哪一种方案,首先应该反映在教案中。提问给学生的第一信息是引导他们寻求思考答案的重要线索,千万慎重。
其次,要根据课堂教学情境适时设计
中高年级的学生思维倾向于独立,对很多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同时语文课堂的生成性又很强,虽然我们在备课时精心准备,预设了很多可能出现的情境,但是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却是“防不胜防”的。这一方面需要教师深厚的功底,同时更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教学机智。而有效的利用课堂生成巧设“沉锚”正是教师的机智所在。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引导可说是语文教师教学机智很重要的一个技巧。我认为,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提问原则:
第一,选择合适的回答对象,适时点拨。
什么是合适的回答对象,这需要教师长期经验的积累,同时对本班学生要有充分深入的了解。提问既要鼓励先进,又要能引导学困生。
面对回答困难的学生,教师不可直接奉送答案,要做到:
(1)投石激浪,点拨导引
在学生“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点拨可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半功倍。这一个是教师要根据回答状况适时设计沉锚,暗示、引导学生做倾向性思考,这样既让学生有所得,同时又了解了思考的过程,并且让学生获得了成就感,激发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2)巧设路标,寻求思路
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我们可以分化瓦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设路标,让学生去探讨。如在引导理解杜牧《江南春》一诗时,我向学生提问:“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两句诗有什么作用?学生难以回答。这时我就把这一问题分解,并依次这样提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