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1-9-4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析“山歌村笛之呕哑嘲哳”
江 岸
元和十年,浔阳江头,一位名满天下的文人白居易在此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令他发出如此感慨的,不过一“年长色衰”的琵琶女罢了。他形容其人弹奏的曲子为“仙乐”,听后不觉“耳暂明”。然而面对自然淳朴,乡土味十足的“山歌与村笛”,他却极尽贬斥,说成是“呕哑嘲哳难为听”。为何?
依我之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可能是耳朵作祟。那只一双怎样的耳朵哟!诗人的双耳听过圣上之言,听过群臣之见,听过丝竹之声,听过琵琶之语。独独没有听过山歌,没有听过村笛。因而发出“呕哑嘲哳”之言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他为何不对此感到新鲜与好奇呢?这就涉及第二点原因了。
第二,心境使然。诗人本是大官,本是誉满天下之大文豪,本是一代风流人物。如今,却落得个“谪居卧病浔阳城”,他的心绪,“怎一个愁字了得”?于是,遇未见过之物,未听闻之声,心中便涌起莫名的愤怒与凄凉。心情一变,闻声之感岂有不变之理?
第三,琵琶女确实技艺高超。她“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一曲终了,竞教善才也为之折服。她的琴音,时而似“嘈嘈急雨”,时而如“切切私语”,有时是“间关莺语花底滑”,有时却也“幽咽泉流冰下难”;一度“凝绝不通声暂歇”,忽而“铁骑突出刀枪鸣”。变化跳跃如此,怎不让人叹服?以至回想原先所听山歌村笛,竟不过“呕哑嘲哳”之音。
最后一点,怕是诗人与琵琶女来自同一个地方了。琵琶女“自言本是京城女”,而诗人也本是名躁京都之高官。于是,“一曲琵琶语,两个失意人”。往事,自然都是美的,现今常听的那些山歌与村笛,相比而言,自然逊色不少。
由此观之,“呕哑嘲哳”乃特定情境下的特殊感受。我们不能单从表面判其乐声优劣。现如今,我们生活美满,心情舒畅,闲来听上几首“原生态”,偶而吼上几嗓子,也是一件妙事啊!
这样的一篇文章,既有对白居易当时心境的准确理解,也有立足当代自己的感受,真正做到了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歌内容,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
读书笔记的写作和阅读鉴赏相结合,激活了思维,使学生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提高了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将文本与现实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这样的写作是有用的,高效的。
3.探究性小论文
新课程特别是选修课开设以来,为学生们的探究性小论文的写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在学期伊始从宏观上制定探究学习和写作计划。探究性写作应遵循下列原则:(一)价值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二)适宜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三)发现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四)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五)独立研究和合作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六)学科学习与跨学科学习相结合的原则;(七)广泛阅读与课文研讨相结合的原则。
探究性写作的常见类型大致可以分为7种:单篇课文的探究性写作;多篇课文的探究性写作;学科渗透式探究性写作;资料性探究性写作;专题性探究性写作;社会调查性探究性写作;基于信息技术的探究性写作。
基于以上原则,根据自由写作的特点和我校学生实际,我们主要采用下列几种探究性写作方式:
(1)以作家为中心的探究性写作。中学阶段,选入文章最多的古代作家有: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现代作家有:鲁迅、朱自清、毛泽东等。譬如司马迁的就有《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报任安书》等,高一、高二暑假期间,我们先布置学生再次阅读这些诗文,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且有能力完成的某个作家为探究对象,再查阅相关资料,然后确定话题。学生确立话题后,和同学交流,并征询教师建议,教师可以向他们推荐参考书目,相关网站,学生再形成提纲,最后写成文章。几年间,学生探究写作有《史记》话题,譬如“《史记》的人物传记描写特色”,“司马迁的英雄史观”;李白话题;苏轼在“乌台诗案”后的诗文话题,譬如“悲喜人生造巨匠”“文人遭遇与老庄哲学”“苏轼的山水自然审美观”等学生们兴致勃勃,涌现了不少佳作。
(2)专题性探究性写作。特点是将课文中反映共同现象的作品组合在一起组成专题。譬如,高中教材中选入了不少怀古诗词,其中涉及到金陵的更多,有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有刘禹锡的《乌衣巷》,有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有萨都剌的《金陵怀古》,将这些作品比较一下,可以从中发现不少令人深思的规律。高二(2)班闻隽同学就写了一篇《金陵与怀古诗》的小论文,虽然论述还不够全面深刻,但本文的写作,对她和同学对此类诗词的理解无疑是有很多益处的。又如,封建礼教下中国女子的命运是不少作品中涉及较多的一个话题。课文《氓》《孔雀东南飞》《祝福》就是其中较突出的几篇。张婷婷同学读了李国文的《桐花时节》(载于《语文读本》)之后,联想到上述课文,联想到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悲剧,写下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回望女子的命运》,(该文发表在《中学生阅读》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3)以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为依托的探究性写作。我们学校地处桐城,桐城派的文化雄踞清代文坛200多年,影响至今。这是绝好的写作资源。引导学生走访龙眠山水和文庙、宰相坟,查阅桐城派资料,自主选材写作,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涌现了不少有一定价值的小论文。
(4)社会调查性探究性写作。譬如,以新教材“梳理探究”板块中列举的话题自主探究写作。譬如,“我的姓氏源流”“我看传统节日(任选其一)风俗”“传统节日PK洋节日”,这些话题,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生活,非常有价值。
探究性小论文不等同于大学生毕业论文,只要有一定新意,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不要求面面俱到,深刻透彻。
4.演讲词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学校从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教师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按照学号顺序登台。根据高一、二年级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先后开展了三轮演讲。它们分别是:古诗词(限定唐诗宋词,诗歌最好是绝句或律诗),名言警句;成语故事,对班级、学校事情的评价;各种节日演讲随机进行。题材、体裁和主题都不限,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自己的心声,除了活跃教学气氛,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外,还极大的提升了同学们演讲辞的写作能力,有力的促进了语文学习。
譬如,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所占比重最大,也最难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鲁迅精神,每年在上完《阿Q正传》后,朱新敏老师都要在班上组织一次“我读《阿Q正传》”的演讲,名著真可谓常读常新。2004届高三(6)的华玥同学的《文明的梦魇》是三年来最出色的一篇。这篇演讲词(原文见附录)从阿Q的 “女人是害人的东西” 这一“名言”入手,深入挖掘、辛辣的讽刺了封建中国的女性观。不仅如此,作者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日本人调戏中国女生而本国男生充当看客的典型事例,揭示了当代中国仍有阿Q和未庄人的影子,深刻揭示了鲁迅作品中“看客”现象背后的冷漠和国民的愚昧。更难得的是,演讲者从以色列人建造“哭墙”和中国人对南京大屠杀的不同态度,列举了一连串数字和细节,说明两个民族对历史的记忆差别,水到渠成的引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是个健忘的民族,需要时常警醒,而《阿Q正传》就是一面镜子,一个报警器”,这就雄辩的说明国民的启蒙仍然多么必要。这篇演讲从小事入手,层层深入,抽丝剥茧般形象地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和一般的就事论事的演讲不同,演讲者登高望远,从封建中国谈到当代中国,从犹太人的种族遭难难到南京大屠杀到到广岛的劫难,从中国的崛起想到国人的健忘,既有历史的深邃感又有世界的宏阔感,既有入木三分的批驳,又有发自肺腑的真情呼唤,显示了当代中学生的博大胸襟。而且,这鲜明的爱憎和深刻的见解,都是通过典型事例来表达的,真正做到了以理服人。听了这样的演讲,你能不为之动容吗?
5.书信。书信是传统文化中最温馨的一种文体。作为中华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维系着人间的亲情,展示了个性的光芒,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令我们深思,《答司马谏议书》中义正词严的政治立场与真挚的友谊相得益彰令我们惊叹,林觉民《与妻书》的儿女情长和英雄气壮令我们震撼;鲁迅和许广平的《两地书》让我们深思。90年代初,李春波的歌曲《一封家信》让多少人潸然泪下。
可是,曾几何时,电话和互联网闯进我们的生活,传统书信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谁也无法逆转。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下一代也许只能从典籍中才能寻觅书信的芳踪了。于是,我们决定引导学生运用书信这种文体来表情达意,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譬如,给朋友写信代替打电话,父亲节、母亲节给他们写信来表达感恩,教师节给老师写信以表达理解和谢意。2007年教师节前夕,我们语文组和团委联手举行了“给老师的一封信”的书信大赛,涌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作品,编成了一本有价值的优秀书信集。
(二)课堂(考场)上的自由写作。
按照近几年来高考作文命题模式,可以将课内写作分为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三大类。
话题作文。高考作文是日常作文教学的指挥棒。自从1999年高考命制了“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样令人眼睛一亮的好题目后,连续七八年几乎都是话题作文的天下。话题作文也由开放性异化成了套作或宿构者大显身手的写作方式。这当然与命题者有一定关系,譬如“诚信”“心灵的选择”的话题就将考生可写的范围限定得很死。
材料作文并不是新鲜的命题模式,只是近几年来在写作范围上规定得较为灵活。一般都要写上这样的话,“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自拟标题。”虽然表面上很宽泛,但由于材料本身也有中心,因此也就有个最佳立意问题。阅卷者到时就凭自己的理解判分。这样,很多考生便无所适从了。
命题作文。这是最传统的作文模式。近几年来有些省市在命制上推陈出新,在题目前加上了一些导语,使之更富启发性。例如北京市2006年高考作文题《北京的符号》。至于2007年安徽省,还是传统的模式,以《提篮春光看妈吗》为题写一篇文章。
这些考场作文能否运用自由写作的模式来打开思路,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呢?应该说是可以的。我们可以用“五个一”来概括。第一,训练一种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积累各式各样的鲜活素材;第二,训练出一种自己喜欢而擅长的文体;第三,训练出准确审题的本领,能够在限制中找到发挥的广阔天地;第四,训练出一套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迅速打开思路;第五,学会一套迁移的本领,善于化陌生为熟悉。
以2006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为例。“北京的符号”,符号,这里是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北京,中国的首都:表明中国首都特征的事物都是写作的范围。北京的考生,如果平时不是闭目塞听,对北京的特色建筑,街头巷尾的民俗民风,语言文化,肯定不会陌生。何况,导语中还有“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的启发性的话呢!那么,关心时事的同学,如果脑子转得快,不是可以想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将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北京符号”吗?王大绩在《〈北京的符号〉再思考》一文中谈构思的四种可能:(1)恪守传统,演绎已经得到普遍认同的符号。(2)另辟蹊径,表现今后可能出现的、将被创新的“符号”。如:2016年,南水北调胜利竣工,城郊四座大水库,描绘出北京波光粼粼的新符号;2026年,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纪念碑在北京隆重落幕,成为北京精彩的新符号;2036年的北京承办27届世界杯足球赛,中国队夺冠,“大力神”杯终于成为北京的符号。2066年,北京航天枢纽落成,连通着太阳系内外星球,成为北京面向宇宙的符号。(3)移花接木,在传统符号里装填熟悉的生活内容,如北京动物园、博物馆、央视“百家讲坛”。(4)左右逢源,对传统符号或创新符号进行辩驳或辩论。由此可见,如果平时关注生活、时事,善于思考联想,就能在考卷上自由的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尽情挥洒自己的才情。
再看今年(2009年)安徽高考作文题,今年以“弯道超越”的材料为例。材料中标明,“弯道”一般被理解为社会进程中的某些变化期或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这种特殊的阶段充满了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富风险与挑战,更蕴含着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种种机遇。于是,我们的考生就可以把这则材料化为话题:弯道与超越。课本上,学生们接触到的诗文中,在人生的“弯道”上超越自己的比比皆是。譬如,苏东坡在“乌台诗案”后遭遇了人生的弯道,可他以豁达的胸襟超越了自己,也超越了时代,其后的诗文达到了他创作的顶峰。史铁生在残疾了双腿之后陷入了人生的“弯道”,在地坛生生不息的生命启迪下,经过痛苦的思考,他终于超越了自己,做出了珍惜生命有所作为的选择,他的作品,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丰厚的散文。联系现实社会来看,近几年来,我们也遭遇了诸多“弯道”,譬如,2008年春的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奥运火炬接力的风波,世界经济危机,这些“弯道”考验了中国人民,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更强,使中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机制更灵敏,使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得更合理。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弯道”上,我们抓住了机遇,赢得了挑战。
无论怎样开放的题目,也无法开启封闭的胸襟;无论什么样的作文题,也禁锢不了开放的思维。由此可见,思维训练是多么重要,而自由写作为思维的飞翔插上了翅膀。
总之,在平时练就了写作的功夫,课堂、考场上就能自由挥洒,就能达到“以我手写我心”的境界。这和课外自由写作是殊途同归的。
四、自由写作的规范与指导
自由写作不等于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也不意味着着教师的听其自然。自由写作需要规范,也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引领和指导。具体说来,有如下问题:
1.如何处理自我宣泄与主题健康之间的关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也要求“感情真实健康”。但在现实情况中,社会贫富悬殊加大,分配不公带来的弊端,也会在孩子们的心灵投上阴影;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造成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品德,我们教师很难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具备积极的人生信念。但如果放任学生自我宣泄,就有可能在习作中出现一些不健康的甚或颓废言论,要学生表达真诚的、负责任的、个性鲜明、有时代特色的、感情健康的主题,依然是我们写作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
2.如何披阅、评价、交流学生的随笔。
不可否认,不少学生随笔的字里行间散落着个人的隐私、家庭的尴尬或者与同学的矛盾,这些感情真挚文辞优美的文章,显然不能与大家共享。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信任,采取与之个别谈话和写针对性评语的方式来疏导、引领和褒扬。那些反映现实、针砭时弊,真知灼见、令人警醒的文章,则建议作者主动与全班同学交流,哪怕某些观点引起争议也不要紧,真理越辩越明。
3.如何使“自由写作”不加重教师负担。
众所周知,语文教师,一般都要带两个班课,有的还兼班主任或行政干部,本来负担就很重。如何对待学生每周两篇的随笔,就很现实的摆在老师们面前了。怎样做到既不加重教师负担,又能有效提升随笔的质量呢?我们认为,可以减少课堂作文的次数,减轻教师的批阅量,《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对于随笔,我们主要采取让学生自行修改和相互检查,分小组交流、督促的方式,教师每月批阅一次,在全班传阅、评点,特别优秀的张贴在班上,在校文学社刊物《浪花》发表,或放在学校网站上供更多的人欣赏。教师积极向报纸、杂志上推荐、发表。几年下来,不少学生的文章在全国文学刊物上刊发,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激情。
4.如何帮助写作有困难的学生稳步提高水平。
毋庸讳言,学生写作悟性有高低,他们的自觉性也有好有差。对于学困生,教师应多当面批阅,让他们与写作尖子搭配来帮扶。引导他们大量读书,还应该注重过程评价,降低标杆,从写片段开始,逐步过渡到写短文;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久而久之,自然会收到一定效果的。
5.教师“下水”作文与指导学生作文关系。称职的语文教师应该既是一个优秀教师,又是一个写作爱好者,他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在指导学生自由写作时,我常常把自己的散文、教育随笔读给学生听,让他们评论,并且与他们交流自己写作时的感受。学生们看到老师的文章,自然会产生亲切感,教师指导习作时,也能就自己的写作甘苦现身说法,这样的指导无疑更有用。
五、自由写作理论思考
(一)选材自由
选材自由就是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作文的材料。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材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有一种表达的冲动;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选材料必须从生活中从书本中去发现去积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让学生自由选材,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让学生进行自由选材。
1.让学生从生活中选材,就是让学生阅读生活,在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发现美、感悟人生。因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法国罗丹说过,“美是到处存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写作的源泉就是对生活的感悟及积累,是思想认识的提高,是人格的完善。《新课标》中强调:“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可以去用心感受老师的谆谆教导、同学之间的友谊以及天天发生的有趣的事;在家庭生活中可以和父母多交流多讨论,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关注小至一草一木,大至宇宙世界等等。这样,学生接触到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并由此产生较深的思想感受,就会产生写作的冲动和激情。
2.让学生在阅读中选材,就是让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去补充作文材料库,然后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深刻的思想认识。因为“‘写什么’是‘如何写’的灵魂和核心,前提和基础。”因此可鼓励学生广泛阅读,除了不健康的读物,凡能抓到手的都可以让学生去读,天文地理、文史哲学、小说散文,甚至军事烹饪等。这样,学生经过大范围的涉猎后,无论是个人素质还是文学素养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此过程中无需要求学生一定要有什么深刻的理解,因为带着目的去读很容易扼杀学生读的兴趣。在书本知识的潜移默化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开阔思路,拓宽视野,不知不觉间就会提升写作能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中的“源头活水”主要还是靠阅读。
3.让学生依据自己兴趣选材。兴趣是推动学生写好作文的内部动力,也是学生提高作文能力必要的内部条件。每个人经历不同,观点有别,性情也有差别,作文时自然不会尽写相同的内容,更不会发出同样的感慨。因此,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材,他们的作文内容才会丰富多彩,感情表达得才会情真意切,这也为他们写好作文迈出第一步。具体到教学中,教师可教给学生摄取生活美的方法。例如选择印象最清晰的事说,选择最能反映美的事说。事情确定后,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哪些多说,哪些少说,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如何排列等等,都要进行二次摄取,排列与组合。这样,学生才能达到自由选材的理想水准。同时,对学生作文中不同的选材,只要能表现真真切切的“真我”,教师都应鼓励表扬,“平平淡淡才是真”,从而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
(二)立意自由
立意自由即指作文教学中学生可以依据个人的真实情感和认识能力确定自己作文的主题,既不去迎合教师的愿望,也不勉强地拔高“立意”。它有助于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摒弃人云亦云的东西,让学生尽情进行个性化表达。
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自由立意”,首先应鼓励学生写出“真我”,即写出真实的自己,真实的想法。作文也即做人,朱自清说,作文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因此,在作文中应教育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自己日常的所思所想、真实心灵世界尽可脱胎于文字,不必要求学生立意上一定要注意政治、道德和教化,这只能使学生缺少自由表达的空间,使得学生的作文只是往老师的意图上靠。
其次,鼓励学生写出“自我”,即用个性化的语言文字写出内心的独特感悟。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学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看法,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对于学生的这种个性的自我张扬,教师应注意保护,并以适当的表扬。只有让学生在作文中舍弃桎梏,才能写出各自独具性灵的文字。
再次,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想像是在头脑中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新课标中非常注重联想和想像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一个人没有了想像能力,那他的作文只会死水一潭。鲁迅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学生的想象之鸟一旦高飞,脑中就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写出想像中的事物。每一次这样的作文,学生的想象力便得到一次锻炼。
如《水的联想》作文教学课中,老师首先以一篇小学三年级的关于水的课文去启发学生的联想想像,提示学生以一颗亮丽的童心观察世界,会发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后让学生去讨论,由水我们还可以想到什么,比如水的作用、水的特性、自然界中的水、文学作品中的水、民间传说中的水等等,只要是为你所感并能为你所用的尽可拿来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必把自己的作文写成伟大的赞歌,水是坚强的、水是柔韧的,水是滋润万物的等等就该歌颂,但水的负面“暴雨、洪水”等就一定是贬斥的,鼓励学生想怎样表达就怎样表达。在这样的启发下,学生的立意也不再狭窄,呈现出的是一派“花团锦簇”:A、水是生命之源,因而要感谢水,珍惜水;B、水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但在灾难面前也体现出人间真情,如《惊涛骇浪》一文告诉我们洪水无情人有情;C、滴水穿石精神再解;D、由水的比喻而产生的联想,如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女人是祸水等;E、有关水的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如屈原、项羽、大禹等;F、与水有关的回忆,如《爱她就要爱水》;G、水的特性,利用生物、物理、化学知识对水进行描绘和阐释;H、人类对水资源的破坏而造成的后果;I、由对水的辩证看法推及对事物的认知,如《水火能相容》;J、水的精灵和化身,如美人鱼的传说等。
(三)拟题自由
拟题自由就是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确定作文的题目,进行写作。让学生自由拟题首先可以让学生易于动笔。即教师规定好的题目往往会让学生处于“无米下锅”的尴尬境地,而根据构思好的写作内容自己拟定题目,这让学生更容易拿起笔“抒我情”,从而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比如教师先给下题目《尝试》,尝试什么?怎样尝试?从尝试中得到什么?如果没有类似体验该怎么办?这样给定的作文题目往往让学生无从下笔。其次让他们乐于表达。拟好题目是作文成功的第一步,既是自拟题目,学生必定会有话可写,有内容可表达,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学生自拟题目之后,对生活中真实真切经验知识的积累与储备才会表达得更充分、更完善。否则只会流于形式,写的都是“假、大、空”。
新课标以高度的主体意识、人文意识,提出“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学生自主拟题”。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自由拟题,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教给学生拟题的方法:第一,依据要写的内容拟定文题。比如写班上一群爱打篮球的男生可拟《篮球菜鸟》,这样的题目显得恢谐、生动、新颖。第二,依据要表达的主要情感拟定文题。有段时间网上炒得沸沸沸扬扬的某大学有一特困生吃剩饭的事件,一生对特困生的行为提出了犀利的批判,认为在同情面前,尊严更为重要,且生存的方式有很多种,但绝不是乞讨为生,由此他写出了《可怜?可敬?》。第三,拟题时要注意应有一定的概括性,大小也应适中。题目过大写起来容易空泛,不着边际,让人不得要领,题目过小又会导致没东西好写,学生也会提不起兴趣。
(四)布局自由
布局自由,指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对文章材料的条理、次序、详略等问题自由安排。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的表述方式更符合学生的独特个性,他们的作文才会创造性地表达,才会推陈出新。
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布局”,首先应鼓励学生敢于去写,写多写少、倒写顺写、详写略写不必要求。具体练习中,可以对课文进行改写,比如在诗歌教学结束后,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改写,还可以续写、扩写、缩写等等。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是多角度的,对同一事物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述,这是正常的现象。学生只有放开笔去写,才能解开心中的包袱,这也为自由布局走好第一步。其次应当启发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写作方法,创造性地布局,《中学作文教学法》中就提到了创新布局有多种:日记式、镜头式、散点式、书信式、短剧式等等。例如老师给学生一段以“爱”为话题的信息:一个孩子因补课晚一小时回家(上课时手机调成静音),结果是:短短30分种,妈妈发了4条短信,打了10个电话!在这里老师先通过两篇优秀作文范例,帮助学生联想想像,爱是无处不在的,爱体现在细微之中,然后鼓励学生自由布局、自由表达。学生们也就有了不斐的佳作:有的运用“答记者问”的形式写出了对感恩的理解,有的学生运用“菜肴制作”的形式抒写多交流是人际交往的最好桥梁,也有学生以书信的方式给即将离别的同学写出了情真意切的祝福。
(五)表达交流自由
表达自由,就是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自己选择或创造写作方法,无拘无束地写出要表达的内容。作文是一种创造,不同的动机不同的认识能力和生活经历会促使学生采用各种方法写作。因此,人们公认“文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由表达这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感受,同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气质、性格、爱好自由表达,这会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性,从而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个性作文。
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自由表达”,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第一,在作文指导前,应多角度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必受篇章的束缚,不要怕不上规矩。大胆去写,敢于去写。比如在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读后感时,有的学生写孙悟空的聪明、武艺高强、忠心耿耿等特点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也有同学独辟蹊径,写出对白骨精捉唐僧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表示赞扬。这样的作文教师应予以肯定和赞扬。第二,通过作文讲评活动,展示不同的写作方法,启发学生取长补短、独创新法。陈旧老套的内容、结构、写法一直是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枷锁,只有冲破传统写作的桎梏,才能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所以,要想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写作上必须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设法去激励学生讨论问题,让他们在讨论中发现生活的亮点,训练其发散思维,寻找新的写作思路。“要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变得日益重要起来。”只要我们找出的问题有新意,有哲理,学生在争论中就会兴趣大增,各抒已见,那么,平中见奇,旧中见新,新的立意,新的观点就会不断涌现,这样就开阔了学生的写作创新思路。第三,提倡多写观察笔记、生活练笔、读书笔记,让真情在笔尖流淌,让思想在语言中闪光。多写多练自由表达,多练笔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在练笔中学会自由表达,在表达自由中学会作文,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这已可成为学生抒发心声,师生交流感情,积累素材的最佳方式。
(六)修改自由
修改自由,就是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对自已的或他人的作文进行评改。
学生自由修改可改变他们的写作态度,变被动为主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当"重视对作文修改和评价"。长期以来,老师辛辛苦苦改出的作文学生常常首先看的是分数和老师的评语,然后就是扔进抽屉,老师的价值得不到体验,学生也得不到任何的知识。长此以往,学生作文就流于形式,被动为文。其次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可激发起他们的写作兴趣。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写假内容,思想境界脱离实际,必然会引起同学的嘲笑、争议。另外,作文写得太差,错别字太多,自己也会不好意思,这样促使学生去认真写作,这比教师的分数评价管用得多。长此下去,学生的作文能力自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自由修改”,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从繁重的“精批细改”中解放出来,采用灵活的评价机制和切实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习作,不再以老规矩、老观念来评价、束缚学生的创作与思维,“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修改。”比如在讲评课上应当“精讲多练”,即讲评例文要“精”,尽量少占用时间;学生自己练习修改文章的时间要“多”,“文章不厌百回改”,让他们反复阅读自己的作文,反复琢磨哪些段落需要增补或删改,反复推敲那些写得不顺的句子,仔细地修改。教师只作旁敲侧击,适度点拨、启迪。但少改不等于不改,浏览一遍,发现问题以便讲评。自由作文的讲评这一环节很重要,写作知识、方法可结合作文讲评讲授,学生更易理解。在讲评中让学生体会自己作文的得与失,以便进一步修改。其次,要多赞扬鼓励,以增强学生的信心。“自由作文”提倡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因此对学生的作文不要轻易否定。很多语文老师喜欢用自己的成人观点看学生作文,自然是觉得没有什么好文章,只有用孩子的眼光去评,去看去鉴赏,就会发现他们的作文也有许多独到的地方。对一些富有创新的文章更应该奖励,可以用分数,也可以用符号、评语、评讲、发表等形式强化。再次,增加批改的多样化。学生作文写成后,在小组内传阅,互相批改,或由某些优秀生给后进生批改。但互改可以练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会修改,因为只有亲自下笔,作文水平才能有切实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成效
几年来,自由写作的实践,使实验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
1.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写作热情,张扬学生健康个性,抒发学生真情实感。参加实验的学生三年来,平均每人有随笔簿5本,课外练笔超过5万字。不少优秀作品记录生活,感悟生活,评价生活,血肉丰满,感人至深。
2.激活了课堂教学,写作与鉴赏相得益彰加深了对作品现实意义的理解,提升了学生们写作境界。
3.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少学生训练了自己擅长的文体,能够在各种应试作文中自由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挥洒才情,取得高分。连续多年中考,我校语文成绩在城区三所学校名列第一。2005、2006年高考,我校文科语文人均成绩连续获得优胜奖,理科语文获得鼓励奖。这在我们这样生源较差的学校是难能可贵的。
4.培养了一批写作尖子。课题实验几年来,学生在3次安徽省作文竞赛中,先后有几十人次获得省市一等奖,获得二等奖、三等奖的不计其数。我校刊载优秀习作的文学社刊物《浪花》深受学生喜爱。华玥同学已经成为小有名气的学生作者,在全国语文报刊上发表文章10篇左右。徐飞、张婷婷、光婷婷、钱玉等同学也都多次在报刊上发表作品。
5.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自由写作研究工作让广大教师经历实验研究过程,感受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这本身就是收获。教师们在科研先导的良好氛围中,研修理论,实践探索,相互合作,共同提高,其教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不断增强。近几年来,我校不少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脱颖而出,占淑红老师成为省级教坛新星,汪玉清老师成为安庆市首批学科带头人和名师团讲师,朱仲莉、桂琴老师在安庆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中分别获得初高中一等奖,06年又成为安庆市首届骨干教师。吴厚明老师成为安庆市骨干教师。朱新敏和占淑红、朱仲莉、吴厚明老师先后成为《中学语文教学》“名师工作室”栏目名师和青年优秀教师。
6.进一步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密切了师生感情;及时化解了不少潜在危机,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快乐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学生毕业后多年,已经不记得老师当年讲课的情景,但他们对老师在随笔簿上与他们真诚的交流记忆犹新,感动依然。作为教师深深感到,这是其他任何行业无法得到的快乐。教师的职业崇高感也许在这里体现得更加充分。
7.提升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促进发展为目标,以争创为突破口,带动了学校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与此同时,通过专题讲座、观摩教学、送教下乡等途径,将研究成果及时辐射推广,充分发挥实验学校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经过几年的自由写作教学实践,我们在取得诸多成果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譬如,从学生写作方面所,夹叙夹议的散文多,有真知灼见的议论文少;抒发个人情感的多,关注现实提出合理建议的少,更缺少实用文体的写作热情和经验。从教师方面说,未能将自由写作规律普遍应用于全体学生,少部分学生写作上进步缓慢甚至停滞不前,自由写作与应试写作的通道,尚未完全贯通,高考成绩不能长胜不衰。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后续研究中加以完善和提高。
【参考书目】
①《〈中学作文指导实例〉序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②《新世纪教师素养》(P.104,首都师大出版社,2003年6月版)
③《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索与实践》(P21-26,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④《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索与实践》(P39-113,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