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23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及反思说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9-2 11: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三节《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及反思
江苏徐州沛县初级中学 黄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地图、图片、实验以及音像资料的分析,能够揭示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



能力目标:培养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黄河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教学难点]黄河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教学法、模拟实验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塑料泡沫做成的地上河模型两套、黄土一块、草皮一块、烧杯两个、八面小彩旗等



课前互动:



同学们,在开课前,先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看看他们是谁,干什么的?1.周杰伦图片;2.姚明图片;3.刘翔图片;(学生热情高涨)。看来大家知道的确是不少。那我请问同学们,知不知道我?实事求是的回答,“不知道。”那我告诉你们,我和祖国“母亲河”是一家,猜猜看我姓什么?“姓黄。”对,我姓黄,来自江苏徐州,名叫黄雷。很高兴能和大家共同学习──“黄河的治理”。



首先,我先画一张地图,如果画的还可以,我向大家要10秒钟的掌声,如果不好,恳求大家用你们的左手拍拍你们的右手──画中国地图。



哪一条是黄河(准确地讲,北面的那一条是黄河,地图上不要说上、下)。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黄河,了解黄河,欣赏黄河。



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板块:欣赏篇──感黄河。



播放课件1:谈感想。



师:激情澎湃,热血沸腾。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太伟大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沧桑都镌刻在她脸上,写在她心里。同学们激动不激动,自豪不自豪,骄傲不骄傲──“我自豪,我骄傲!”



(承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进行第二个板块:概况篇──知黄河。



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活动:名字叫“争当小老师”。我们先来分组,我们就用世界上四所名牌大学的名字来给小组命名。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呼声和要求,分发“清华大学组”席卡、“北京大学组”席卡、“哈佛大学组”席卡、“剑桥大学组”席卡。接下来我们要进行中外名校对抗赛,大家要加油呀!



播放课件2:合作交流了解概况



一、 具体要求



1.分组──小组名称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呼声而定。



2.合作交流时间5分钟。



3.每组推荐一个代表,到讲台指黄河流域水系图、中国地形图、中国干湿地区图和气候类型图、中国政区图,作交流发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9-2 11:06:00 | 只看该作者
二、 学习工具

1.课本;2.地图册;3.填充图;4.其他参考资料。



三、 具体分工

组别
任务
要求
1.清华大学组
1.发源地 2.主要支流 3.形状 4上中下游分界点 5.长度等
每组推选一个小老师,前台作交流讲解.
2.北京大学组
1.流经主要地形区 2.流经的阶梯等
3.哈佛大学组
1.流经的干湿地区和气候区等
3.剑桥大学组
1.流经的省级行政区等

学生在指图讲解完黄河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后,老师以对联的形式做总结并在课件上显示。上联:青川甘宁内蒙古,下联:山西陕西和豫鲁,横批:第二长河。质疑:同学们我们把“长”能换成“大”不?“不能。”为什么?同学们横批还可以是什么?如“母亲黄河”“流经九省”“长五千五”“注入渤海”“源于高原”等等……

(承转)了解黄河的概况,我们来看看黄河又有哪些贡献呢?

第三板块奉献篇──颂黄河

播放课件3黄河的奉献

奉献之一:“发电”──用水库大坝的图片来引导学生。

奉献之二:“旅游”──用壶口瀑布的图片来引导学生。

奉献之三:“灌溉”──用“塞上江南”的图片来引导学生。

奉献之四:“文明”──用秦兵马俑和黄河源头的图片来引导学生。

(承转)我们不难看出,黄河对中华民族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黄河也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沉痛的灾难。我们既要看到黄河的“功”,又要看到黄河的“过”。请看第四板块忧患篇──忧黄河。

下面我们不妨给黄河作一个全身的X光拍照,请在座的“治黄专家”,给她汇诊,看看母亲河到底得了什么病?

播放课件4:专家会诊

病症之一:上游,用荒漠化和凌汛图片来引导学生观察。

病症之二:中游,用疏松的黄土高原图、降水柱状图和浑浊的黄河水图片来引导学生观察。

病症之三:下游,用地上河图片、凌汛图片、断流图片来引导学生观察。

(承转)病因找到,关键是如何对症下药。第五板块治理篇──治黄河

1.游戏──“探寻黄河”

为了能更亲密的接触黄河,理解黄河,认识黄河,为治理黄河打下基础,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名字叫”探寻黄河”。下面,先来看一个模型,用塑料泡沫做成的从河口以下的黄河模型。模型上主要突出以下内容:黄土高原(放上泥土)、华北平原(绿颜色)、汾河(中游支流的代表)、地上河、孟津、渤海(大烧杯)、中游、下游。把以上八个地理事物的名称,以小彩旗的形式分装在四个大信封里,然后,让四个小组的代表到前台来完成插旗活动。

2.实验──探究“地上河”的形成

在游戏的基础上,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地上河”如何形成的?

实验一:选第一组和第二组同学做第一个实验:用喷水壶向模型上的黄土高原地区喷水,相当于夏季的暴雨,观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水流的速度,泥沙沉积情况;观察烧杯水的颜色?

实验二:选第三组和第四组同学做第二个实验:用喷水壶向模型上覆盖草皮的黄土高原上喷水,观察烧杯水的颜色。

探究:观察(现象)──混浊(原因)──泥沙(关键)──来自黄土高原(为什么)──四个特征(土质、植被、支流、暴雨)──地上河(坡度缓、河道宽、流速慢、泥沙沉积)──水土保持是治黄根本

PPT5:课件动画演示“地上河”形成的过程。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完成探究报告。

3.探究报告(学生分组完成)

二、 学习工具

1.课本;2.地图册;3.填充图;4.其他参考资料。



三、 具体分工

组别
任务
要求
1.清华大学组
1.发源地 2.主要支流 3.形状 4上中下游分界点 5.长度等
每组推选一个小老师,前台作交流讲解.
2.北京大学组
1.流经主要地形区 2.流经的阶梯等
3.哈佛大学组
1.流经的干湿地区和气候区等
3.剑桥大学组
1.流经的省级行政区等


学生在指图讲解完黄河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后,老师以对联的形式做总结并在课件上显示。上联:青川甘宁内蒙古,下联:山西陕西和豫鲁,横批:第二长河。质疑:同学们我们把“长”能换成“大”不?“不能。”为什么?同学们横批还可以是什么?如“母亲黄河”“流经九省”“长五千五”“注入渤海”“源于高原”等等……

(承转)了解黄河的概况,我们来看看黄河又有哪些贡献呢?

第三板块奉献篇──颂黄河

播放课件3黄河的奉献

奉献之一:“发电”──用水库大坝的图片来引导学生。

奉献之二:“旅游”──用壶口瀑布的图片来引导学生。

奉献之三:“灌溉”──用“塞上江南”的图片来引导学生。

奉献之四:“文明”──用秦兵马俑和黄河源头的图片来引导学生。

(承转)我们不难看出,黄河对中华民族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黄河也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沉痛的灾难。我们既要看到黄河的“功”,又要看到黄河的“过”。请看第四板块忧患篇──忧黄河。

下面我们不妨给黄河作一个全身的X光拍照,请在座的“治黄专家”,给她汇诊,看看母亲河到底得了什么病?

播放课件4:专家会诊

病症之一:上游,用荒漠化和凌汛图片来引导学生观察。

病症之二:中游,用疏松的黄土高原图、降水柱状图和浑浊的黄河水图片来引导学生观察。

病症之三:下游,用地上河图片、凌汛图片、断流图片来引导学生观察。

(承转)病因找到,关键是如何对症下药。第五板块治理篇──治黄河

1.游戏──“探寻黄河”

为了能更亲密的接触黄河,理解黄河,认识黄河,为治理黄河打下基础,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名字叫”探寻黄河”。下面,先来看一个模型,用塑料泡沫做成的从河口以下的黄河模型。模型上主要突出以下内容:黄土高原(放上泥土)、华北平原(绿颜色)、汾河(中游支流的代表)、地上河、孟津、渤海(大烧杯)、中游、下游。把以上八个地理事物的名称,以小彩旗的形式分装在四个大信封里,然后,让四个小组的代表到前台来完成插旗活动。

2.实验──探究“地上河”的形成

在游戏的基础上,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地上河”如何形成的?

实验一:选第一组和第二组同学做第一个实验:用喷水壶向模型上的黄土高原地区喷水,相当于夏季的暴雨,观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水流的速度,泥沙沉积情况;观察烧杯水的颜色?

实验二:选第三组和第四组同学做第二个实验:用喷水壶向模型上覆盖草皮的黄土高原上喷水,观察烧杯水的颜色。

探究:观察(现象)──混浊(原因)──泥沙(关键)──来自黄土高原(为什么)──四个特征(土质、植被、支流、暴雨)──地上河(坡度缓、河道宽、流速慢、泥沙沉积)──水土保持是治黄根本

PPT5:课件动画演示“地上河”形成的过程。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完成探究报告。

3.探究报告(学生分组完成)


忧患
治理措施
上游
荒漠化、凌汛
退耕还林还草、炸冰破冰
中游
水土流失
植树造林
下游
地上河
断流
凌汛
加固大堤、疏浚河道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忧患
治理措施
上游
荒漠化、凌汛
退耕还林还草、炸冰破冰
中游
水土流失
植树造林
下游
地上河
断流
凌汛
加固大堤、疏浚河道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9-2 11:06: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第一,先说说教材。《黄河的治理》一节正文部分,共计十行,298个字,几张地图。看起来很简单,可是为老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但是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拓展了空间。另一方面,本课的地位很重要,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在学完了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节课的;启下:八(下)还要学习第八章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我们认为,本节课不仅指黄河的水文特征,更是指黄河的治理,教材的编写就凸显了地理的核心问题──人地关系。为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板块,即五个关键字,感、知、颂、忧、治。思路清晰,条块分明,易于操作,便于学习。



第二,说说我的设计思想,本节课紧紧围绕四大理念,来设计教学。



1.课堂即解放。真正的课堂应该是情感的共鸣,生命的对话,知识的共享,智慧的交融,灵魂的升华。陶行知说:“解放小孩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小孩的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小孩的嘴,使他们能说;解放小孩的眼,使他们能看;解放小孩的空间,使他们到大自然中去锻炼。”本节课,就是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去说、自己去做、自己去悟,如让学生做小老师等。



2.教师即开发。教师的真谛在课堂。教师应该是良好氛围的创造者,科学问题的开发者,学习信息的提供者,自主学习的激励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交流评价的参与者,学生发展的引路人。教师不应该是搬运工:教材──教案──黑板──作业本。为此,课堂上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3.学生即创造。学生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人人都是创造之人,时时都是创造之时。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做完地上河形成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效果很好。



4.教室即成长。教室应该是成长的沃土,成长的摇篮,不应该是文明监狱。比如,课堂游戏的设计、地理诗歌的运用以及最后的快速抢答,的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真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9-2 11:07: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黄河的治理”说课设计



福建省厦门市莲河中学 郑明进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而且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国情教育因素,体现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地理的基本理念。本节课与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联系紧密,为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2.课程标准分析
本节课涉及到的标准是“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
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标准”中的“说出”属于了解性的知识层次水平。
(2)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措施。
3.教材处理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教师在教材处理时,必须冲破教材的束缚,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开放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实事热点,如黄河的断流等。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引进必要的素材与知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家庭和社会,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
(2)精心设计活动。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活动的设计以探究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3)充分利用图像。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黄河流域水系图等,使地理图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发展智能的重要载体。
4.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并了解长江的开发利用状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黄河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5.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
二、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角色扮演: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他们扮演不同的社会生活角色,帮助他们体会和理解各种地理问题,使课堂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挥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4.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1.学会用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4.学会归纳: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概括归纳的意识,并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黄河颂
利用课件播放黄河壶口瀑布景观视频,同时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教师与学生共同高唱:“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这样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到黄河的意境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话说黄河

各小组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演示文稿,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黄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黄河探险


要求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并配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政区图”,沿源头到入海口依次找出黄河的发源地、沿途所经过的支流、地形区、省级行政区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口、旧孟津。各小组充分讨论后,派代表上台交流,并填绘在板图上。

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对黄河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








黄河的奉献
1.要求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假如你是一个水电站建设专家,你应该把水电站建在黄河的哪些河段,才能充分发挥黄河的水能资源。各小组讨论,派代表上台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后,教师再出示“黄河流域水系图”,让学生从地图上找出黄河的主要水电站,印证学生的结论。最后课件展示有关黄河水电站建设的图片。
2.课件展示宁夏平原、黄河源头、壶口瀑布、华北平原的景观图,分组讨论黄河水资源的利用类型,说明母亲河的奉献。

采用发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扩大学生知识视野,丰富课本知识,强化思想教育。
黄河的忧患
1.展示教材51页的图5.23“黄河的忧患”及52页表格“黄河断流长度和天数”,学生思考“黄河忧患在上、中、下游各有哪些表现?”,得出问题的答案后,教师再设疑:说一说造成黄河忧患不断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各有哪些?这些因素可能产生什么影响?这些因素之间有什么联系?

2.课件动画演示黄河“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要求学生说明下游“地上河”的形成与中游的水土流失有什么关系?“地上河”有什么危害?

3.角色扮演:我们分析了黄河带来的忧患以及形成的原因,那么假如你就是水利部长,你认为治理黄河该采取什么措施?


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以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象生动,突破难点。

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长话短说

要求学生长话短说,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对本节课的内容加以概括,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谈这节课的收获。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想象作文


学生写一篇想象作文,描绘未来的黄河,举办作品展。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附:
厦门市莲河中学地理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
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_ 小组长________ 发言人_______
个人评价

小组加分

姓名
表现摘录
自评
互评
次数
评分
次数
评分




1


5






2


6






3


7






4


8


教师评价
评价标准:
A.课堂活动中积极参与,与小组成员团结协作,效果好。
B.能较好参与课堂活动,团结合作,效果还好。
C.遵守课堂纪律,与小组同学相互配合。
D.不能做到以上三点。
在班级内组成四人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活动完毕后,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大家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记录在“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5 09:0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