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jyw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科学教案选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6: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科学教案选

动物和环境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知道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说明“动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用差异法判明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3.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长方形扁纸盒2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若干条、干土、湿土。
  2.挂图或投影片——热带草原上的动物、热带森林中的动物、南极动物、其他自然环境中的动物。
  学生准备:捉蚯蚓。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我们在自然课里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动物的知识。说一说,你认识了哪些动物?
  (2)讲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动物的生活方面的知识。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1)看图:课本第4页插图。
  (2)提问:
  ①图中有什么动物?
  ②蝴蝶生活在什么地方?(多在树林、草地、花丛)它多在白天活动还是夜里活动?
  ③蛾生活在什么地方?(树林、草地、稻田)它多在什么时间活动?
  ④鱼生活在什么地方?(水里)离开水鱼能生存吗?
  ⑤骆驼生活在什么地方?(沙漠)在高山、森林、海洋等自然环境中有骆驼吗?
  ⑥猴子多生活在什么地方?(树林)在草原、海洋、沙漠等自然环境中有猴子吗?
  ⑦白生活在什么地方?(北冰洋)北冰洋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在温带、热带的自然环境中有白熊吗?
  (3)讨论:蝴蝶多在白天活动,蛾子多在夜间活动;鱼终生生活在水中,骆驼可以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呢?
  (4)讲解:
  以上事实说明,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空气、水等,其中有的是动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例如空气、水,离开这些条件动物就不能生存;有的对动物生活、分布等有很大影响。各种动物所需要的环境不完全相同,有的相差很大。例如,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光线充足的白日,有的动物只在夜里出来活动,还有的终生生活在黑暗的地下;有的动物必须生活在水中,有的动物却可以生存在干旱的沙漠里;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炎热的地方,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寒冷的地方。
  2.指导学生认识适宜蚯蚓生活的环境
  (1)讲述:课前,同学们在野外捉了很多蚯蚓。下面,我们就研究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2)讨论:根据你以往的观察说一说,蚯蚓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3)讲解: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研究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
  (4)实验1——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
  ①讲解:首先研究蚯蚓是适宜生活在明亮的环境还是黑暗的环境。怎样实验呢?如果想办法创设两个在某方面不同的环境——一个适宜蚯蚓生活,另一个不适宜蚯蚓生活,其他方面的环境条件相同,把蚯蚓放在两种不同环境的交界处,通常蚯蚓会爬向适宜它们生活的环境。我们就根据这个想法进行实验。具体方法是:
  边平行的口;在桌面铺一块黑湿布,将纸盒底朝上扣在黑布上,使光能从右面的开口照进盒子。这样,盒内的温度和湿度基本相同,但亮度会有不同——左边较暗,右边较亮。
 将盒子掀开,把5条蚯蚓放在湿布上,再用盒子扣上,使几条蚯蚓在盒的中间处。
  过一会儿,把盒子掀开,观察爬向哪边的蚯蚓较多?
  ②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多数蚯蚓会爬向黑暗的一边。)
  ④讨论:以上实验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⑤小结: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5)实验2——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
  ①讲述:下面,我们要用实验的方法,观察蚯蚓是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
  ②讨论:怎样实验才能达到上述实验目的?
  ③讲解:要观察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可以这样实验:
  找一个长、扁的纸盒,在盒底铺一块塑料薄膜,在盆底左边放干土,右边放湿土,干土与湿土隔开一段距离,造成温度、亮度相同,干湿条件不同的环境。
  把5条蚯蚓放在干土与湿土之间,用玻璃片盖在盒子上。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④分组实验。
  ⑤汇报实验结果:爬进干土的有几条?爬进湿土的有几条?(多数蚯蚓会爬进湿土中。)
  ③讨论:以上实验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③小结: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6)提问: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知道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7)总结: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8)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结论。
  3.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1)讲解:因为各种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所以在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热带草原上的动物。
  (3)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热带草原)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②在热带草原生活着什么动物?除图中画的,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生活在热带草原?
  (4)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热带森林中的动物。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热带森林)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②在热带森林生活着什么动物?除图中画的,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生活在热带森林?
  (6)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南极洲上的企鹅。
  (7)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南极)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寒冷)
  ②在南极生活着什么动物?为什么在这里看不到海狮、海象、海豹等海洋动物?

巩固应用
  1.教师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提问:动物生活与哪些环境条件有关系?举例说明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布置作业
  1.观察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蚯蚓。
  2.到大自然里寻找一些小动物,观察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四、课后小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7: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科学教案选

20 .雾和云
   一、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白气”形成的原因,认识雾和云的现象及其成因。
  2 .使学生知道雾和云与人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4 .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自然界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二、教学准备
  1 .演示材料:装有热水的保温瓶。
  2 .分组实验材料:保温杯 ( 内装冰块 ) 、装有温水的大口瓶。
  3 .挂图或幻灯片——雾和云。
     三、教学过程
    ( 一 ) 教学引入
    1 .复习提问:水蒸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 ?
    ( 水蒸气是一种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颜色、透明的气体。 )
     我们的眼睛能看得见水蒸气吗 ?( 不能 )
    2 .演示:揭开保温瓶的塞子,瓶口上出现“白气”。
    3 .提问:
    (1) 揭开装有热水的保温瓶塞子后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
( 冒“白气” )
    (2) 从保温瓶里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吗 ?( 不是。 ) 为什么 ?( 水蒸气是一种看不见的气体,而“白气”却能看见。 )
    (3) 那么,“白气”究竟是什么 ? 它是怎样形成的 ? 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这个问题。
    ( 二 )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了解“白气”形成的原因
    (1) 讲述:为了弄清“白气”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 拿出装有温水的大口瓶。 )
     ①观察:大口瓶内除了水之外,还有别的物体吗 ?( 有水蒸气。 )
     ②讲述:一会儿,用一块冰接近瓶口,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 把冰块移开,情况会怎样 ? 反复做几次,结果怎样 ?
     ③学生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2) 讨论:
     ①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 “白气”是在受冷条件下形成的。 )
     ②“白气”是什么物体受冷形成的呢 ? 想一想,瓶内除了水以外还有什么 ?
    (3)
讲述:大口瓶内的温水会蒸发出看不见的水蒸气,当水蒸气从瓶口冒出来遇到冰块周围的冷空气时.会凝结成许许多多非常小的小水点。这些小水点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在光的照射下,呈现出白色,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冒“白气”现象。因此,“白气”实际是飘浮在空中的小水点,而不是水蒸气。

    (4) 提问:你在生活中还看到哪些冒“白气”的现象 ?( 指导学生看课本第 64 页的插图 l 。 )
    2 .指导学生认识雾和云的成因
    (1) 谈话:在自然界中看过像“白气”这样的现象吗 ?
    ( 根据学生讲的现象出示雾、云图示,或指导看课本第 65 页的插图。 )
    (2) 讨论:根据“白气”的形成原因,推想这些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 学生试回答。 )
    (3) 讲解:
     
空气中含有水蒸气,这是从地球表面的土壤、江河、湖海、植物体内的水蒸发出来的。这些水蒸气如果受了冷,就会凝结成小水点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成为“白气”状。

     
夜里,由于没有太阳照射,大地散热很快,到了早晨,靠近地面的气温比较低。这时,如果空气中水蒸气较多,就会凝结成许多小水点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在低空,这就是“雾”。
( 板书:雾 ) 由于,早晨地面上的气温较低,因此,雾多发生在早晨,日出后地面的气温逐渐上升,雾便会逐渐消散。
     从地面到高空温度逐渐降低,每升高 100 米气温约降低 0 . 5
℃。我们已经知道热空气会上升,当上升至一定高度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许多小水点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在高空,这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什么 ?
(云。)(板书:云)
    (4) 学生复述:
     ①雾是怎样形成的 ?
     ②云是怎样形成的 ?
    (5) 讨论:雾和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
    3 .指导学生认识雾、云与人的关系
    (1) 谈话:当你处在大雾中有什么感觉 ?
    (2)
讲述:大雾会影响我们的眼睛看较远地方的景物,甚至会使车辆前的灯光不能照射很远,影响车辆行驶、轮船航行、飞机升降。大雾还影响地面的烟等废气的散发,加重空气的污染。

    (3) 谈话:云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
    (4)
讲述:云的种类很多,有时在晴朗的天空中飘浮着几朵白云,有时一朵朵云块就像鱼鳞一般整齐地排列在天空中,有的像朵大蘑菇,有的云一会象奔马一会儿又变成其他的形状,有时则是乌云密布。……
( 介绍课本第 66 页云的种类名称:积云、鱼鳞状卷云、羽毛状卷云、积雨云和层云。 ) 云的种类很多,千姿百态。   
     
我国劳动人民早就掌握了云的变化规律,并能根据天上云的情况准确地预报天气的变化,总结出了许多观云测天气变化的谚语,如:“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一块乌云在头顶,再大风雨也不“惊”……现在,人们不仅用眼、仪器来观测云的变化,还利用人造卫星在太空中观察地球上空大范围云的变化。我们每天都可以从电视气象预报中看到卫星拍摄的云图,它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 三 ) 巩固练习
  1 .简单概括本课学习的内容。
  2 .填写课本中填空部分的内容。
  3 .提问:
  (1) “白气”是水蒸气吗 ?
  (2) 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 ?   
  ( 四 ) 布置作业
  1 .思考:云为什么会飘浮在天空中,有的云为什么还会飘动 ?
  2 .收集根据云、雾预报天气变化的谚语,比一比谁收集得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7: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科学教案选

水的三态变化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霜是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物体结成的冰晶;水有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变化的。(能有条理地复述,会画图说明。)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习设计霜的模拟实验)和分析综合能力。
3.向学生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

二、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2、挂图或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教师:什么叫凝结?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回答。
教师:什么叫蒸发?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


板书:水 水蒸气
教师:水的气体形态是水蒸气,水的液体形态是水。那么自然界中有没有固体形态的水?


学生回答。
教师:前几节课,我们已经研究了水和水蒸气的变化,包括蒸发、沸腾、凝结。这节课我们将认识水的其他变化。
(板书课题:4.水的三态变化)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冰与水之间的变化
教师:在寒冷的冬季,气温降到0℃以下,河水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到0℃以下时,河水会结冰。
教师:到了温暖的春天,河里的冰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天气温暖时,河里的冰会融化。
教师:把水结成冰和冰化成水的变化及其条件,用箭头和文字表示出来,填在书上的方框中。板书:水 冰
2.指导学生认识冰可以变成水蒸气
教师:在寒冷的冬天,晾在院子里的湿衣服会怎样?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
学生:湿衣服会结冰。
教师:过了一段时间,冰并没有化成水,衣服却也干了。这说明什么?
学生:这说明了冰可以直接变成水蒸气,使衣服干了。
教师:这种变化是在冰吸收周围热的条件下(晒太阳)发生的。请同学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把这种变化填写在书上的方框里。
板书:冰 水蒸气
3.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冰(出示霜的挂图或投影片。)
教师:冬天,有时在门窗的玻璃上会看到冰花,在草木、砖瓦上会看到一层白色的冰晶,人们把它叫做霜。
你已经知道门窗玻璃上的水和草木上的露是怎样形成的,根据这些知识,你能推想出门窗玻璃上的冰花和草木上的霜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先不做评论。
教师:以上推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用实验来证明。谁能设计一个霜的模拟实验?想一想,露的模拟实验是怎样做的?
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霜和露的模拟实验方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搪瓷杯的温度需要更低。为此,在杯中的冰内不能再加水,而要加一些盐.当加入30%的食盐时,温度可降到-2℃左右。选用深色杯做实验,可以使外壁上的霜看得更清楚。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让学生摸一摸杯壁上的小冰晶——霜,想一想霜是由什么变的?与露相比有什么不一样?(露是0℃以上形成的小水滴、冰晶。)
教师:现在,我们用箭头和简单文字表示出这种变化,填写在课文的方框中。
板书:水蒸气 冰晶

4.综合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教师:水有几种形态?它们是怎样互相变化的?变化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过的知识,你能用一个完整的图把水的三种形态的变化关系表示出来吗?
学生提出各种图示在黑板上画出来,大家评论,肯定各种画法的优点。让学生选出一种最简便、最全面的图示来。学生通过作图与讨论,加深对水的三种形态变化及其条件的理解,懂得作图法也是描述和概括自然现象的一种方法。

板书:水的三态变化图(略)
练习:找2—3名学生指图说一说水的三态变化。

(三)巩固总结
1.霜是怎样形成的?
2.演示实验:(从盐水中制取蒸馏水。实验前,先让一位学生尝一下;制出蒸馏水后再请学生尝尝,以解决上节课布置的作业——海水淡化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1.电冰箱里的霜是怎样形成的?要使电冰箱少结霜,在使用时应注意什么?
2.用一只塑料滴眼瓶盛满水,记下小瓶横截面的周长;将小瓶放进冰箱冷冻室,结冰后,再量量它的横截面的周长,看看有什么变化?(周长增加)。这说明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7: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科学教案选

动与静




学习目标:1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词汇、诗歌、绘画等),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词语和诗句。

  3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与静>

教学重难点

    用参照物,运动,相对等物理概念去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

    充分运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这个运动的世界。

    (“从人在林荫道上行走,汽车在公路上奔驰,飞机在天空翱翔,小鸟在树林中飞翔至月球绕地球转动,地球绕太阳转动,直至整个宇宙的成千上万个星系都在运动”)

    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这里让学生再举自己认识的一些运动现象,结合媒体展示和学生举例自己得出:世界是运动的。

人文视野中的运动世界

    早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总是不断地用不通的方式描述感知这个运动的世界: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

    充分鼓励引导学生说出描述运动的文字诗词音乐绘画等。

    如,词汇方面:学生可以说出“上升、下落、跑步、转动、飞奔”等。

    在诗词方面亦会举出他们学过或看过的各种诗句。教师可依据学生说出的一些诗句用课件媒体展示出来。

    在音乐绘画方面学生可能举出得少些,教师可用媒体展示“《高山流水》曲,梵高的《星夜》、毕加索的《沐浴的玩球者》或祖国的传统国画”等。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音乐和绘画所表现出的哪些运动情景。

    教师活动:展示诗词音乐绘画等,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情感去体验运动的各种形式。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说出描述运动的词汇诗词音乐等,能较准确地说出一些《高山流水》曲中是如何描述运动的,能描述绘画中表现运动的各种方式。

    科学视野中的运动世界

    科学家又是如何来描述这个运动的世界的呢?

    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以及实验方法来描述和研究运动。

    同学们,你们对科学上所说的运动是如何认为的呢?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能说出物体位置的改变就称为运动。

    教师点出:物理学中所说的机械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然后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是引导学生说出静止的。

    用媒体展示一幅动画(一女孩站在树的对面静止不动),学生说出树木是静止的。但教师在这里要激起认知矛盾(或者有学生主动提出矛盾的观点):地球是运动的,树木在地球上随着地球一起移动,按说树木是运动的,但我们平时的确看起来树木是静止的,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从女孩这来看方面,树木和她自己的位置关系没有改变。(可再展示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解释)。

    教师点明:看来判断树木是否是静止的,是拿树木和女孩自己比较,看两者的位置发生变化没有。

    我们把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

    然后用媒体展示动画:另一个男孩向女孩走来。

    问:男孩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为什么?

    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概念去描述:

    以女孩为参照物,男孩和她之间的位置在不断改变,所以说男孩在运动。

    顺着提出:如果男孩来观察女孩,以男孩为参照物,女孩和他之间的位置在变化吗?可不可以说在男孩看来女孩是运动的。

    那么,这时可不可以认为在男孩看来,树木也是运动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看来说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事项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反之,就是静止的。

    因此,我们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都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结论常常会不一样。



    在此基础上,用媒体展示一段动画(潘冬子站在竹排上向下游运动,配上相应的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激起疑问:以什么为参照物时,说“竹排”是运动的?又是以什么为参照物时,说“青山”是运动的?

    学生活动:充分讨论交流,能说出“竹排相对于两岸或岸上的树的位置改变了,所以说竹排是运动的;青山相对于竹排或潘冬子的位置改变了,所以青山是运动的。”

    教师追问:如果以潘冬子为参照物,竹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巧妙地应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为我们服务。

    媒体展示一幅动画(皮带运输煤炭)。

    让学生讨论回答:以___________为参照物,煤炭是运动的;以___________为参照物,煤炭又是静止的。

    (课件中还准备了更多的几个运动和静止的现象,可根据课堂进展和需要让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判断.如“两架空中飞行的飞机相对静止,月亮白莲花般在云层中穿行,运动电梯中乘客的运动情况,等等”)。

    最后师生或学生共同小结本堂课的内容。



    作业: 请设计一个与运动有关的图文并茂的生动有趣的画面,也可制作成网页;然后相互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7: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科学教案选

热胀冷缩

教学目的:

  指导儿童通过实验自己认识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物体热胀冷缩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危害,了解人们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利用和对危害的防止;

  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意识和科学创造的本领。

  教学方法:实验法 即通过观察发现问题 经过思考做出假设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检查引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和学习知道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课后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大家回去自己做实验来试一试空气和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你们的实验都做了没有?

  生:做了。

  师:今天都带来了吗?

  生:带来了。

  师:现在,请大家先分小组里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是讲一讲你做的是什么实验?怎样做的?实验的结果怎样?(教师巡视)

  生:(小组交流)

  师:现在请部分同学到讲台上来,向全班同学进行实验汇报。先说明你做的是什么实验,再边讲边做实验,说明实验的结果。

  现在,请一位同学来汇报空气的实验。

  生:我的实验是用乒乓球来做的。有一次,我在打乒乓球时不小心把乒乓球踩瘪了。后来,我带回家去,放在开水里一烫,结果乒乓球瘪的地方鼓起来了。这证明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以后,体积胀大了,把瘪的地方推出来了。

  师: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来向大家汇报。

  生:为了查明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拿来一个塑料瓶,把它捏扁以后,拧紧盖子,再把它放在热水里(边讲边实验),捏扁的地方鼓起来了,放在冷水里,中间又瘪了下去。这两个实验说明了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会缩小。

  师:他的实验做的很好。现在再请一位同学向大家汇报。

  生:我用一个套有塑料袋的瓶子(边讲边实验),把瓶子放到热水里,塑料袋鼓起来了(鼓得不明显),把它再放进冷水里,塑料袋就瘪下去了(也不明显)。这说明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这位同学的实验设计是对的。但是它的装置太小了,而且有漏期的地方,同学们不容易看清楚。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实验,它的构造同这位同学的设计差不多,可效果更明显一些。现在,就让他再给大家做一遍(教师出示实验装置)。这是一只玻璃瓶,瓶口套了一只瘪的气球,实验时请大家注意气球发生什么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生:(把玻璃瓶放入热水里)

  生:气球鼓起来了。

  生:(把玻璃瓶放在冷水里)

  生:气球瘪下去了。

  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刚才同学们汇报的都是有关空气的实验。现在老师也来为大家做一个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板书:空气)。

  大家看这个实验装置,这根细玻璃管里有一滴红墨水,玻璃瓶里是空气,现在老师用手掌的热来加热玻璃瓶里的空气,请大家注意玻璃管里红墨水滴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边讲边演示)。

  生:我看见原来在下面的红墨水滴上升了。

  师:谁能讲一讲,这滴红墨水上升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老师的手捂住了玻璃瓶,瓶里的空气受了热,体积胀大了,推动了红墨水,使红墨水滴的位置上升了。

  师:对的。现在老师再用冷水使瓶里的空气受冷,大家再看红墨水滴的位置发生什么变化(边讲边演示)?

  生:看到玻璃管里的红墨水滴下降了。

  师:你能不能讲一讲,这是什么道理?

  生:老师用冷水使玻璃瓶受冷,瓶里的空气受冷体积缩小,所以玻璃管里的水滴的位置下降了。

  师:对的。我们一起做了四个实验,实验的结果都看到了一个相同的现象:空气受热以后,它的体积胀大了;受冷以后,它的体积缩小了(板书:体积胀大、体积缩小)。同学们,通过对空气的实验,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它告诉我们,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除了空气以外,科学家也对其他的气体做了实验,实验结果也是这样;它们受热以后体积胀大,受冷以后体积缩小,这些实验结果告诉我们: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下面请一位同学向大家汇报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

  生:我的实验是为了查明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有一支钢笔,笔套拧不开了,我把它泡在热水里,过了一会儿,把钢笔拿出来,轻轻一拧就拧开了。这证明固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做实验。

  生:我有一粒钢珠和一只玩具铁锅(边讲边演示),我在铁锅中间打了一个孔,这粒钢珠刚好能通过这个孔。现在我把钢珠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再放到铁锅的孔里,它通不过去了。把钢珠放进冷水里受冷,再放到铁锅孔里,钢珠有能通过小孔了。

  师:你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我的实验说明了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他的实验设计得很好,同学们一定看得很清楚。现在老师再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做实验汇报。

  生:我的实验是为了查明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有一个铝环(边讲边实验),我把它放在纸上,再在铝环的边上画上两条线,然后把铝环放在火上烤,等热了以后再放到纸上去比较。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是好的,但是用画好的两条线来比较受热后的铝环体积是否胀大,坐在下面的同学看不清。老师也有一个用铝环做的实验,但是不用画线比较的方法,而是在木板上钉两只钉子(出示实验装置),钉子间的距离刚好能让铝环通过。用这个方法来检验铝环体积的变化,同学们看起来会很明显。下面就请这位同学把老师设计的实验做给大家看好吗?

  生:好。

  生:现在把铝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边讲边演示),再放到铁钉之间,铝环通不过去。把铝环放进冷水里使它受冷,取出来放到两钉之间,铝环又能通过了。

  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铝环受热以后体积胀大了,铝环受冷以后体积缩小了。

  师:你们做了几个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现在老师也来做个实验给大家看看(出示实验装置)。这是一根铝条(板书:铝条),它也是固体。老师把铝条放在架子上,一端是固定的,另一端是不固定的,铝条可以在这里滑动,并且它顶着一根指针,如果铝条受热后体积胀大,指针就会怎样?

  生:指针就会被顶起来。

  师:如果铝条体积缩小了,指针又会怎样?

  生:指针就会下降。

  师:同学们,现在指针在什么地方?(演示实验)

  生:指针停在红标记上。

  师:现在老师给铝条加热,指针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我看见了,指针在向上升。

  师:指针上升,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铝条受热后体积胀大了。

  师:对(板书:体积胀大)。现在老师用冷水冷却铝条,指针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指针下降了。

  师:这是什么原因?

  生:说明铝条受冷体积缩小了。

  师:说得很对(板书:体积缩小)。我们做了铝条的实验,同学们做了铝环和钢珠的实验,大家想一想,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对(板书: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们经过两节课的实验和研究,做了水、酒精这些液体的实验;也做了空气的实验;又做了钢珠、铝环、铝条等固体的实验,这些实验,能不能给它下一个总的结论?

  生:液体、固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谁能把这个结论再简化一下?

  生: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这个结论下得好,既简洁,又概括了主要内容(板书: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请大家一起读这个结论。

  生:(朗读结论)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比如我们平时用的体温计(出示体温计),它就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生活中,有时瓶盖拧得太紧了,我们可以把瓶盖放在热水里泡一下或在火上烤一烤,就可以轻松地把它拧开。这就是利用瓶盖受热以后,体积胀大而做到的。

  这里有两张图(出示挂图),一张是夏天画的,一张是冬天画的。你们看一看,想一想,哪一张是夏天画的,哪一张是冬天画的,并讲讲道理。

  生:这两张画的不同地方在电线杆上,上面一张画的电线是下垂的,下面一张的电线是绷紧的。由此可以确定上面一张是夏天画的,因为夏天气温比较高,电线遇热后伸长,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所以,电线下垂。下面一张是冬天画的,冬天气温比较低,电线受冷体积缩小,结果电线被绷紧。

  师:你说得很好。我们这节课学习了热胀冷缩的知识,还自己设计验证了热胀冷缩的实验。热胀冷缩的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这种现象也是到处存在的。我们今后要经常注意观察,哪些地方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哪些工作要利用热胀冷缩的性质?哪些地方要防止产生热胀冷缩而造成危害?不仅要观察,而且要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4 01: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