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67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角的分类和画角》优秀说课稿材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22 07: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 说教材

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节第一课时,即教材第22页至23页内容。

2、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分类和画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尽心教学的,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认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教材的编写特点。

(1) 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新的内容。

(2) 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建构新的知识。

(3) 重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和掌握新的内容。

4、 教学目标。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并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各种角的特征。

技能目标:能够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度,45度,60度和90度的角。

情感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5、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明确各种角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怎样用量角器画角是教学的难点。

6、  教具,学具

二、 说学情。

在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之前,学生对于角已有一定的认识,部分校舍感已能对角进行分类。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能进一步熟练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这样的方法,让全体学生学起来觉得容易多了。

三、  说教法。(略)

四、 说学法。(略)

五、   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   故事引入,创设情境。

我以“小兔做彩旗”的故事引入。

(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  教学角的分类。

(1) 学生操作,直观感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8-22 07:53:00 | 只看该作者
学生通过观察做出来的彩旗,比较后,发现旗子上有不同的角,大小一样。(这样的设计是为学习角的分类铺垫基石)

(2) 让学生量一量这些角的度数。把不同的角展示出来。

(3) 通过观察,找出这些角的特征,结合归纳,给出三类角的命名:锐角,直角,钝角。

(4) 转动活动角的一条边,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与这三类角不同的角:平角和周角。

(5) 发散思维:学生找出生活当中的平角和周角。

(6) 引导学生发现这五类角的大小排列顺序和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等量关系。

2、 教学角的画法。

(1) 请学生画一个60度的角,并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画的为什么?(请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2) 让学生画出一个70度的角,怎样画?说出画的方法,不对的地方教师加以纠正。

(3) 教师说明:像这样画指定度数的角,最好的方法就是用量角器。

(4) 小结画角的方法,并演示。

(5) 学生试一试画给出不同方向的射线的角,指名扮演,同桌交换量一量。

(三)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新知识一旦形成,务必应用它来解决问题,使它进一步形成技能,技巧,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用结合是提高深化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所以设计以下练习:(略)

(四)   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内容?角可以分为哪几类?怎样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呢?

       课外延伸:学生收集不同的角,下节课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五)   学生互相评价,自己评价自己,(互评,自评)

六、 说板书设计

        板书内容是一节课的精髓,能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反映教学思维的过程。

七、 说教学评价。

      本课时的教学,我大胆组织教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分散难点,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导入新颖,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有序思维,首尾呼应志趣相融,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参与,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本节课板书大方,一目了然,各个环节衔接合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18: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