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1-8-19 13:27:00
|
只看该作者
(二)讲求四个“活”,实现学生生动性的发展。
搞好语文教学,我们必须认识到以下两点:一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观发生了变化。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具体的儿童,而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目中有“人”,生动活泼。二是语文学习的课程观发生了变化。课程不等同于教材,教材不等同于课本。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走出一本书”的时代,必须走出“封闭的课堂”。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但要求“实”,而且应该求“活”。那么,我校语文教学的“活”体现于哪些方面呢?
1.活在开发资源。
传统的课程观造成教学资源的视野比较狭窄,学习空间比较封闭。而新的课程改革,为我们打开了广阔的资源视野,体现出学习的开放性。
我们认识到,课本虽然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或核心)资源,但并不是唯一资源;教科书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或基本)凭借,但并不是唯一凭借。学生语文发展的空间也并非几十平米的教室,教室以外有着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因此,我们提出要“走出一本书的时代”,在用好国家规定教材的同时,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资源视野。在开发语文教学的资源上,我校采取了许多措施,比如,开发教材资源。我校以人教版教材为主体教材,同时,还为语文教师配置了北京、江苏、北师大等版本的教材,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比较中创生出新的教材内容。我们鼓励教师针对本班实际、本单元实际对教材进行拓展延伸,增添调整,使教材紧紧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目前正着手编印《北京小学语文经典读本》。再如,开发网络资源。我们不但利用两个计算机教室为寄宿学生提供晚间上网查找资料的时间,而且在阅览大厅开辟了视听空间。同时,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许多班级已经建立起班级网站或班级博客。除此以外,我们还大力开发家长资源、社会资源。像四年级组的老师从电视上看到《艺术人生》推出的人物,正是一位学生的家长,他是一位摄影家。于是,语文老师与家长携手组织了历时一个月的语文系列活动《寻找老照片中的故事》,不但培养了学生综合的语文能力,也使学生深受教育。
实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语文教学资源丰富多彩。作为智慧的教师,应当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会涌流无限“语文”生机的“泉眼”,精心开发。
2.活在方式方法。
教育的变革必然要求学习的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发展。如果说开发资源体现了学习的开放性,那么,方式方法的变革则体现了学习的发展性。
深入的实践研究证明,语文教学不应有僵化的程式,应讲求方式方法的灵活、创新。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年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学方法应符合学生的特点与教材特色,利于激发情趣,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这一点已被广大的教师所认同。
同样,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灵活多样的。新课改以来,我们不断摸索,尝试诸多方式。比如,探索语文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我们与北师大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合作,引进他的理论研究成果,把语文学习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相结合,三年的实践研究证明,学生识字量大,阅读量大,思维活跃,促进了语文能力的发展。再比如,探索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像我校在暑假为了增强学生读书兴趣,开展了“读名著,走天下”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不再是关在屋里“死”读书,而是将读书与旅游结合起来,读《西游记》,游访四川──九寨沟;读《红楼梦》,参观大观园……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现实中的景致尽收眼底,有的同学在参观游览中,随口吟诵诗篇佳作;有的同学游览归来再细心读书,对其中的内容豁然开朗……学生们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习语文,感到充实、快乐。除此以外,我们还鼓励学生自主组织了语文社团,开展活动。
在语文教学探索中,变革考试方式也是我们的研究重点。我校不提倡教师每学期赶课,反对过早结束教学,一味进行枯燥的题海战术式的复习;而是倡导教师补充教材,延伸教学。我们要求基础知识在富有激励性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掌握,而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则是随堂进行学科能力调研。考的目的是为了调研,是为了下学期更好地改进教学,而不是以一张试卷评定学生学业,更不以一张试卷评定教师的业绩。这种考试方式的变革,不但激发了教师研究教学的积极性,而且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家长的称赞。近两年,六年级毕业的口语交际考试更是深受学生欢迎:各学科教师分别从真实的生活中结合本学科内容选取合适的热门话题,学生自主选择主题,教师创设交际情境,现场分组进行口语交际,呈现方式有观看视频图片、自由发言、相互讨论、场外提问等,学生参与广泛而深入,能力得到了锻炼。《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都进行了报道。
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考试方式等变革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性,有利于把学习要求落到实处。
3.活在过程生成。
教育过程本身是动态的,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生成性。但能不能实现真正的生成?是不管学情,按原有教案推进教学,还是关注学情,灵活调整,使教学呈现新的有价值的生长点?是把语文课堂搞得压抑沉闷,还是使语文课堂呈现生机勃勃?这取决于教师切实转变课堂的“主导”方式与“组织”行为。
为了引导教师关注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学习,敢于针对教学实际调整教案,实现生成性教学,《北京小学变革学习方式评价方案》明确指出,在“教师组织”上,教师要着力创设引发学生思维或情感的学习情境;教师要重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自主学习的时空、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组织形式、学习方式等方面为他们创设发展的条件;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与能力,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个人的体验,不要为“牵”到预定教案而打断学生的发言。在“学生发展”上,我们强调思维的活跃,情感的投入;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乐于表达个人的见解。在“动态生成”上,我们追求教师与学生情感融合、关系融洽的教学境界,学习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诚心诚意帮助学生、指点思路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出现的或主动提出的问题,作为教学资源,展开教学,成为教学的生长点,而不受教案的束缚。
关注过程生成,使得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使教学方案的视角从“利于教师教”转到“利于学生学”。
4.活在学生评价。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学习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基础教育改革如何适应学习的个性化趋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众所周知,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学业的评价应该“盘”活,变以甄别式评价为主为发展性评价为主。
在语文教学上,我校积极探索、推行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多种评价方法,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关注学生个体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拥有自信、挖掘潜能,最大可能的促进学生发展。我们提倡赏识性评价、延迟性评价等,不但使所谓“优秀者”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激励,更使所有的学生感到语文学习的进步。
近两年来,我们特别倡导以促进学生个体学业发展的增值性评价。增值性评价是发展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上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幅度。为了更好地落实增值性评价的理念,我们在语文学习评价上采用的方法是:“从横比转为纵比”,即自己的发展水平与自己原有水平比;“从比‘高线’转为比‘标准’”,即不是以全班最优秀、最高的标准来评价,而是以学科教学的课程标准、要求来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的转变,再次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书写、朗读、作文等能力,学生的兴趣、习惯等培养,实现了“可目视”的进步。
这些因人施评的方式,不但没有降低质量,反而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受到学生、家长的欢迎。
以上是我校在“实”与“活”研究中的一些基本认识与实践探索。正如前文所讲,“实”与“活”是辩证的统一,可谓“实”中求“活”,“活”中求“实”。没有“活”的“实”,则必然走向僵化、枯燥,难显生命的活力;没有“实”的“活”,则走向玄虚、浮华,难见学生真实的成长。
三、“实”与“活”的语文教学初见成效
在全体干部、教师的不断探索、创新实践下,在领导专家、教研部门的悉心指导下,我校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近年来,学校凝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语文教师,其中语文特级教师2人,中学高级教师5人(含特级),市区语文学科带头人、骨干15人。在全国汉语拼音教学大赛、全国主体教育课堂教学研讨等活动中,我校提供的汉语拼音、阅读、作文等课堂教学均获一等奖。近两年,学校出版了语文课改专著两本,语文教师专著和经验文集四本,其中《语文教学活力说》中反映的学校语文改革受到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同志的高度评价,《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一书获中国教育学会首届科研成果奖。《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等多次报道北京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经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在语文教学的研究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学校抽样调查显示,学生非常喜欢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各年级组织的富有年级特色的语文活动深受学生欢迎。在“两岸四地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交流”“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课程改革与学习方式变革”等活动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与会专家、教师的称赞。由于学段教学受到重视,因此学生各学段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得到较好发展,受到教研员的肯定。自主阅读活动得到广泛的开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开阔,阅读量充足。学生整体上表现出较强的语文综合能力。客观地讲,“实”与“活”的教学追求促进和提升了学校语文学科的建设,五年多的研究,不但形成了一定的认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大面积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我们将不懈努力,不断深化实践,用全体教师共同的智慧谱写“实”与“活”语文教学的新乐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