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81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语文公开课《羚羊木雕》教学设计导学案教案及课后反思评课稿4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17 17: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安徽省泾县凌云中学 潘世鹏
  
教学思路



本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矛盾环环相扣。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符合人物个性。设计时只能有所取舍,把更大的自由、发现的快乐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联系自己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去体验人物思想感情,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从而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家庭矛盾冲突,使自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教学目标



①课文分析:本文写的是子女与父母的冲突,其中是非曲直很值得分析研究一番。教学本文,要让学生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意识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我们怎样看待友谊,怎样看待物质利益,怎样更好的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怎样消除我们与父辈之间的隔膜。



②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七(1)班学生语文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在朗读与发散思维能力方面尚有欠缺。希望通过本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要领,能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并能根据教师引导,发现课文所要揭示和表达的深层次问题,进而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2.思考课文所要揭示和表达的深层次问题。



三、课前准备



学生



①课前请同学们在练笔时就“金钱与友谊”谈谈自己的看法。



②课前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师



①对课文进行多次阅读,品味文章内涵,形成自己的观点。



②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内容



1.导入新课



现在我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些金银珠宝,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有这样的选择呢?(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现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有什么不要有病,没什么不能没钱。没有人认为金钱很重要,金钱是万能的吗?



(大屏幕投影出示学生的观点,请作者读一读)



“俗话说的好‘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在我看来,友谊是建起人类沟通的桥梁,友谊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友谊的重要性是金钱无法比拟的。”



——七(1)班 吕芙蓉



“在人生当中,拥有几份真正的友谊,比拥有金钱更有意义。拥有友谊,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的朋友会来帮助你;拥有友谊,让你的生活更加快乐;拥有友谊,你的人生才会更加显现出自我价值。”



——七(1)班 肖玉菲



“如果你没有了金钱,你可以得到真心朋友的帮助,马克思年轻时就是靠朋友救济才度过难关的,不是还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千古名言吗?但是如果你没有了友谊,就算有金钱,也会感到很孤单。”



——七(1)班 江炜杰



“友谊和金钱对我都很重要。没有友谊,生活将失去色彩,孤独和寂寞将始终缠绕着自己;没有金钱,就失去了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没有生存,何谈享受。”



——七(1)班 吕婷婷



的确,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这足以表现友情无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有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羚羊木雕》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好,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张之路的《羚羊木雕》。



2.教师板书课题,并检查预习。



3.初步感知课文



①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板书)



②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③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样?



要感知课文内容,就要朗读,朗读有助于体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有主动的、独特的感受,随时加以肯定。



[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



4.精读赏析



⑴学生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听读后进行评价。



教师用大屏幕投影问题:



①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②文章结构顺序能否调整



(过渡)从大家的掌声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学们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发现、有感悟,进而有创作。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全班讨论对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①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②文章结构顺序



调整后不好。在叙述这场家庭纠纷的时候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这样写是对故事情节作必要的交待,能够吸引人,使故事悬念迭起,情节起伏跌宕。



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在悄悄地长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也许是“剪不断,理还乱”,也许是唱出和谐的主旋律。



⑵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①礼物应不应该送?(分甲、乙展开辩论)



②贵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给朋友?



老师小结:



甲 该送:情比物重要



乙 不该送:父母送给自己的礼物怎么能回使友谊变得俗气。这对父母的不尊重。



答:“我”不是随便送,是送给好朋友,转送他人并不意味着“我”不珍惜父母的礼物。而是万芳特别喜欢(她也不是因为名贵而喜欢,而是造型别致,美观)这并不庸俗。



(过渡)我不知道木雕贵重而把它送给朋友,现在我知道了“贵重”,却要向朋友讨回(当然是被父母逼的)不就意味着与朋友的情谊不如木雕贵重吗?



这就引发出一个问题,贵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给朋友?到底是物重还是情重?



[小结]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试想连命都可以送,还有什么不可以送的啊?(江湖义气除外)当今社会有多少重情轻财,他们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为困难的下岗职工送去生活费,为失去父母的孩子资助学习费用,他们是最值得敬佩的人。



过渡: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对文章的主题已经有了鲜明的认识,那就是羚羊有价情谊无价,但现实毕竟是现实,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被人误解,内心很委屈的经历,说一说。



自由发言:



老师小结:人生活在这样世界里,不可避免的与人交往,理解显得尤为重要,父母与子女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同学们之间都需要理解,理解是永恒的话题。(出示)让我们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忧愁。



5.教师小结



学生处理矛盾的方法有差异:有的学生非常冲动,甚至以离家出走解决问题;有的则非常理智地考虑如何避免这样的矛盾出现。教师这时要因势利导,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钱和友谊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



6.作业



想像“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课文续写。



五、小结



教学形式活泼能抓住学生的特点,教学效果较好。最初的设计是让学生快速默读,然后集中讨论我与父母冲突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虽然学生也是积极参与讨论,但感觉他们与作品好像隔了一层纸,对人物感情的把握仍不透彻。改为全文分角色朗读之后,不仅是朗读的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文学的魅力中。因为朗读是化无声的书面文学为有声语言,能帮助学生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语言训练。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理解文学形象并受它感染。在朗读时,教师主动参与,读“妈妈”这个角色。读完后全班评议朗读者是否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心理。随着讨论的进行,同学们发言越来越积极,所有的同学都投入了这场家庭纠纷。“我”的委屈伤心;爸爸的圆滑世故;妈妈的着急严厉等等都在评议和争论中发现、理解、把握。从中我也深刻体会到,语文课一定要多让学生读,绝不能用教师的讲、大量的练、漫天的问代替学生的读、学生的感、学生的思!



六、板书



《羚羊木雕》



张之路



写了三件事:



   万芳和“我”换裤子──上星期

   “我”送羚羊木雕──昨天

   父母逼“我”要回木雕──今天



妈妈(爸爸)  重财轻义(妈妈固执、生硬,爸爸老成持重)

“我”         重义轻财

奶奶           通情达理

万芳           仗义理解

  

点评:



这堂课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整个教学流程从“初步感知”到“精读赏析”,最后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反思”,给人以非常严谨的感觉。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让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去体验、发现。教学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相辅相成,教师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主动参与到分角色朗读课文中,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使学生从中感悟生活,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另外,教师较好地把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优化了教学的时间结构,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8-17 17:32:00 | 只看该作者
22 羚羊木雕(方案A)
青岛 宋晓渝


○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② 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 预习课文,查工具书识字写字。


② 朗读课文,读好自己喜欢的角色。


③ 在生活中,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你是怎样处理的?准备好说给大家听听。


教师


① 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前给予朗读指导。(也可以用小品的形式表演)


② 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还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教学设计


导入


刚刚升人中学的你,在悄悄地长大,对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对学习,对友情,你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这节课学习的《羚羊木雕》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投影出示)


[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② 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学生齐读或教师提示)


[检查预习](读、写)


整体感知


大屏幕投影问题:


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究竟谁是谁非?要谈出自己的看法,还要再读课文研讨。


美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朗读有助于体会,体会越深刻,朗读就越有感情。)


分角色朗读,请分配到角色的同学到前面来,可以边读边表演。其他同学当评委。


大屏幕投影评价标准:


重音 语气 语速


[教师导学]


学生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气评。看是否读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对此事的态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


妈妈的神态:紧紧地盯着 孩了的神态:低着头不敢看


十分严厉 一动不动


语气{咄咄咄逼人 语气{声音有些发抖


坚定 哭着喊了起来


[教师小结]


妈妈的神态、语气表现她固执、生硬的态度,爸爸的声音虽然很平静,但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逼”,一面是“无奈”,两个方面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探究(自主合作)


大屏幕投影问题:


① 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② 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怎样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③ 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观点。不论观点怎样,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过渡)生活中,同学们也可能碰到过这一类的事情,你是怎样处理的?把你的好办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反思


学生把课前准备的材料在小组里交流,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要求既展开求异思维,又是合作学习。


小结


《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参考资料


《试教通讯》2001年第9期


《教师教学用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8-17 17:32:00 | 只看该作者
22 羚羊木雕(方案B)
青岛 宋晓渝 邵长喜


○教学目标


① 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② 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


① 课前请同学们在练笔里写写自己进入中学后在家庭中的变化,准备在班里交流。


② 课前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师


① 查阅指导朗读的资料,教师参与分角色朗读。


②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本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矛盾环环相扣。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符合人物个性。设计时只能有所取舍,把更大的自由、发现的快乐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联系自己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去体验人物思想感情,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从而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家庭矛盾冲突,使自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入中学已半个学期了,如春天的小树在慢慢长大,有的同学在练笔这样写:


(大屏幕投影出示,请作者读一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初一10班 于双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发育,长大。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


——初一10班 江颖楠


(过渡)是的,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让我们一起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


教师板书课题及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


初步感知课文


① 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② 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样?


要感知课文内容,就要朗读,朗读有助于体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自由回答问题并明确上述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有主动的、独特的感受,随时加以肯定。


[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


精读赏析


师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听读后进行评价。


教师用大屏幕投影问题组:


① 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② 文章结构顺序能否调整


(过渡)从大家的掌声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学们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发现、有感悟,进而有创作。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全班讨论对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①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②文章结构顺序


调整后不好。在叙述这场家庭纠纷的时候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这样写是对故事情节作必要的交待,能够吸引人,使故事悬念迭起,情节起伏跌宕。


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在悄悄地长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也许是“剪不断,理还乱”,也许是唱出和谐的主旋律。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① 如果你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样处理?


② 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


学生处理矛盾的方法有差异:有的学生非常冲动,甚至以离家出走解决问题;有的则非常理智地考虑如何避免这样的矛盾出现。教师这时要因势利导,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钱和友谊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


作业


① 与父母一起读这篇课文并讨论。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一生。


② 想像“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课文续写。


小结


教学形式活泼能抓住学生的特点,教学效果较好。最初的设计是让学生快速默读,然后集中讨论我与父母冲突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虽然学生也是积极参与讨论,但感觉他们与作品好像隔了一层纸,对人物感情的把握仍不透彻。改为全文分角色朗读之后,不仅是朗读的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文学的魅力中。因为朗读是化无声的书面文学为有声语言,能帮助学生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语言训练。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理解文学形象并受它感染。在朗读时,教师主动参与,读“妈妈”这个角色。读完后全班评议朗读者是否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心理。随着讨论的进行,同学们发言越来越积极,所有的同学都投入了这场家庭纠纷。“我”的委屈伤心;爸爸的圆滑世故;妈妈的着急严厉等等都在评议和争论中发现、理解、把握。从中我也深刻体会到,语文课一定要多让学生读,绝不能用教师的讲、大量的练、漫天的问代替学生的读、学生的感、学生的思!


点 评


这堂课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整个教学流程从“初步感知”到“精读赏析”,最后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反思”,给人以非常严谨的感觉。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让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去体验、发现。教学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相辅相成,教师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主动参与到分角色朗读课文中,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使学生从中感悟生活,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另外,教师较好地把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优化了教学的时间结构,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23:0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