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体现在:
● 注重问题解决。
● 注重数学应用。
● 注重数学交流。
●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
● 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自信心。
(2)数学课程内容的改革
特点:
● 内容的设计考虑全体学生的需要,使数学课程为学生的发展和成为未来的合格公民服务。
● 内容范围有所扩展,选择更多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
● 内容的选择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让学生学习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有用的数学。
● 考虑数学学科本身的发展,将现代数学中新的内容和新的技术引入数学课程之中。
(3)数学教学的改革
特点
● 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教师在其中更多地是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学习环境的营造者。
● 充分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 注重让学生在多样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
● 注重计算器与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的应用。
(4)数学学习评价的改革
特点
● 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与开放性。
●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我国的数学课程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 设计和实施最有价值的数学。
● 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 提供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
● 数学教学应注重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 数学学习评价目标的多元化与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 充分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作用。
二、理论框架
1、课程,数学课程
(1)课程——“学习者在学校环境中获得的全部经验”
(2)数学课程
《现代数学课程论》指出:数学课程的目的是数学在社会中的作用的反映,它包括:
● 实用目的:帮助个人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 公民目的:使公民能够明智地参加公民事务;
● 职业目的:为学生找工作、就业或学业务作准备;
● 文化目的:使递人类文化的主要因素。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它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我国课程标准的框架——尝试性框架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的结构
第一部分 前言
结合数学课程的特点,阐述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与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阐述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数学课程分为三个学段:1—3年级,4—6年级,7—9年级。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根据上述的课程目标,结合数学课程的具体内容,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来分别阐述三个学段的具体目标。
第四部分 课程实施建议
为了确保国家课程标准能够在全国绝大多数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身上实现,减少中间环节的“落差”,需要在国家课程标准中附带提供推广或实施这一标准的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在易误解的地方或陈述新出现的重要内容时,《标准》提供了适当的典型性的案例,以便于数学教师的理解,同时也是引导一种新观念的有效方法。
术语解释
对《标准》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术语进行解释与说明,使使用者能更好地理解与实施标准。
4、《数学课程标准》的陈述技术
数学课程按照“学习领域+学段”陈述标准,共分四个学习领域:数学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课程目标按总体目标的学段目标两部分展开。课程目标的陈述方式主要与陈述技术有关,而与具体的课程内容设有多大关系。
数学课程目标的陈述注意了下列方面的技术因素:
(1)分层次陈述
例,7—9年级学段的“数与代数”学习
(2)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方式
课程目标陈述基本方式可以分为两类:
● 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式
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
● 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
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表现程度。
(4)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5)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
(6)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行为条件——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条件表述的四种类型:
● 关于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
● 提供信息或提示
● 对时间的限制
● 完成行为的情境
(7)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课程内容标准所指向的表现程度通常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8)《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基本要求(参见《标准》P3的有关部分)
三、内容解析
关于前言
1、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
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2、基本理念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2)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数学的应用
(5)数学学习活动
3、设计思路
(1)《标准》中三个学段的课程目标
(2)结果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 知识
一是了解水平。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行为动词:说出、辨认、举例、列举、描述、识别等。
二是理解水平。包括把握内在的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行为动词: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论、概括、判断、区别、提供、把……转换、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三是应用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要领、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行为动词:应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说明、评价等。
● 技能
一是模仿水平。包括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所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
行为动词:模拟、重复、再现、模仿、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二是独立操作水平。包括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行为动词: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三是迁移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理解同一技能在不同情境中的适用性等。
行为动词: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3)体验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一是经历(感受)水平。包括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
行为动词: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二是反应(认同)水平。包括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作出相应的反应等。
行为动词: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三是领悟(内化)水平。包括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
行为动词: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
(4)学习内容
《标准》对四个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从六个方面(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于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目标一 注意目标中的两个词“必需”和“必要”带有鲜明的时代感。
目标二 学数学究竟给学生带来什么?
要促进学生的一般能力与个性品质的整体发展,要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具有量化的意识、符号意识、统计意识、空间观念、随机观念、函数与方程思想等。
目标三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学好数学的信心”。
目标四 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学段目标
学段目标按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态度等五个方面展开,分三个学段陈述。初中阶段是第三学段(7~9年级)。用结果性目标和陈述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对数学中的四个学习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进行了具体的描述。
关于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类似于原来的《教学大纲》。课程内容的确定注意了以下几点:
● 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经验、当代社会生活的内在关联
● 数学内容各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数学学习内容的多样性
● 重视对“案例”的学习和研究
关于课程实施建议
● 克服《数学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困难
●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 实施《教学课程标准》的三个方面
(1)教材——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
(2)教学——课程实施的根本所在
(3)评价——课程实施的必要前提
四、对比分析
1、《数学课程标准》比《数学教学大纲》的内涵更丰富
● 用《数学课程标准》代替原来的《数学教学大纲》
● 《数学课程标准》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同时,依然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 《数学课程标准》较大幅度地降低对繁杂运算的要求
《标准》降低了对有关运算的要求,如:
(1)限制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
(2)用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
(3)不要求二次根式分母有理化;
(4)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
(5)会解两个一元二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
同时,《标准》中也删减了许多繁杂的运算,如:
(1)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
(2)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
(3)无理方程及其解法;
(4)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5)二元二次方程组及其解法。
● 对平面几何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大幅度改革
删除了以下内容: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2)轨迹;
(3)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4)圆内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等;
(5)正多边形和圆。
● 《教学课程标准》体现了减负精神
● 现代新教育技术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2、《数学课程标准》在知识领域中增加的内容和提高的要求
● 统计与概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