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1-7-31 17:12:00
|
只看该作者
五千米级海试成功后,潜行员走出“蛟龙”号,向现场欢迎人群致意。
一次又一次潜入神秘莫测的深水下,一次又一次从浩淼无垠的大洋归来,一次又一次刷新着下潜纪录,“蛟龙”号的每一次海试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它承载着无数海洋人的“深蓝梦想”。
“蛟龙”号为何多次深潜5000米以下?
“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共分为4次深潜试验,继北京时间7月26日“蛟龙”号第二次深潜试验突破5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057米后,在7月28日的第三次海试中,“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为5188米,再次创造了新的下潜深度,验证了潜水器在大深度环境下的技术功能和性能指标。
“蛟龙”号下潜为何要多次突破5000米呢?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潜航员管理办公室主任吉国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介绍说,这一方面是完成本次海试科考任务的需要。根据中国大洋协会和国际海洋管理局2001年签署的东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合同,中国在7.5万平方公里合同区域内,拥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发权,同时,也负有对该区域进行详细调查和环境评价的义务,而该区域洋底深度超过5000米。另一方面,通过再次深潜5000米以下,并对洋底进行科考,继续对“蛟龙”号各项性能进行进一步测试与验证。他说:“无论深潜突破4000米还是5000米,‘蛟龙’号并没有长时间接近海底,只是对其巡航速度、控制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测试,还需要在科考中,进一步考验其深海成像能力、海底灯光探测能力等。”实际上,“蛟龙”号在第三次海试中,完成了海底照相、摄像、地形地貌测量及海底取样等多项任务。
“蛟龙”号此次海试成功后能干啥?
深潜突破5000米,对“蛟龙”号来说意味着什么?“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表示,此次海试成功,进一步巩固了我国载人深潜在全球“第一梯队”的位置,意味着“蛟龙”号能进入更深的洋底,而深度越大,可以进行的科研范围就越宽。比如说,海底可燃冰一般分布深度为2000至3000米,热液硫化物一般分布深度为3000至4000米,而锰结核等重要矿产资源则要到5000米深度左右。这大大拓展了“蛟龙”号巡航区域和在科研方面的能力。
吉国形象地把“蛟龙”号比做一个运载器,他说,过去由于没有深潜5000米级的能力,只能借助探测仪器,对洋底进行远距离科考,而“蛟龙”号此次突破,为我们提供了近距离科考平台,它可以装载科学设备,深入5000米以下洋底,对目标进行更精细探测。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办公室、研究海洋地质的研究员吴时国也认为:“载人深潜器是研究海底世界的重要工具,以前我们洋底取样,是通过电子抓斗,准确率很低。而有了5000米级的载人深潜器,我们可以近距离、直观地观测海底的地质结构,观测处于不同深度的海洋生物,并可以更准确地采集标本进行研究,这与在实验室里分析标本完全不同,更有利于科研。”
“蛟龙”号构造和深潜示意图
“蛟龙”号7000米级后挺进南海?
在完成此次深潜试验之后,“向阳红09号”母船将载着“蛟龙”号回到江苏江阴港,备战7000米级海试。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中国大洋协会理事长、“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领导小组组长王飞表示,这次冲击5000米级,是“蛟龙”号的“试验中的试验”,海试的目的就是要发现问题,然后对“蛟龙”号不断进行完善。吉国表示,“蛟龙”号回到江阴港后,会对潜器进行一个大的检修,对一些不完善、有待改进的地方做一些局部的调整与升级。而且,深潜员也会在实验室继续试验,另外还有一些海洋知识、生物知识方面的培训,基本没有空闲时间。
“蛟龙”号7000米海试计划于明年在太平洋水域进行。至于具体海试时间,吉国介绍说,虽然目前还没有最终确定,但是根据经验判断,应该和今年5000米海试的时间差不多。从5000米到7000米的跨越,他表示,可能还是先突破4000米左右,然后根据情况,直接突破7000米,而在此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与挑战,还是压力的问题。
突破深潜7000米级后,“蛟龙”号将圆满完成设计目标,顺利进入以科考应用为主阶段。据悉,届时,“蛟龙”号将奔赴南海,对相关海域进行海底环境探测。对此,日本右翼媒体称,在南海问题悬而未决的情况下,中国深海潜水器或成为周边海域“新威胁”。对这样的质疑,吉国表示:“对深海的认识是人类共同的目标,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生命起源之地,但是,目前人类对深海的认识还非常有限,‘蛟龙’号立项的目标就是海洋科考,探秘深海,造福人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