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1-6-28 19:30:00
|
只看该作者
甘肃农业大学概况甘肃农业大学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傍依美丽的母亲河,地处规划中的兰州市新城区中心。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是甘肃省唯一的一所高等农业院校。
学校从195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我国高校中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第二批开展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工作单位。学校现占地约87.98公顷,建筑面积38.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实验实习尝站占地182公顷。拥有各类图书资料318万余册。1997年建成了以百兆速度介入Internet的校园网,全校信息点数6000多个,实现了网上办公和学习。建校60多年来,学校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格局日趋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术水平不断上升。现设有16个学院(教学部),51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2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获得省内首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兽医);有13个研究所(中心), 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植物生产类),37个本科教学实验室。学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学、研、产相结合;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以农科为优势、多学科综合发展;立足甘肃,服务“三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300多人,其中教授和研究员115人,副教授和副研究员22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拾333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拾555创新人才工程”37人,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现有普通本科在校生11000多人,研究生1500多人,成人教育学生5600多人。
至今,我校已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62000多人。学校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十几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学术交流关系,双方学者相互考察访问,进行科研协作和派遣教师进修、留学,并与美国等国家合作成立了“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美1+2+1人才培养计划”等6个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使农大学子获得更多出国留学深造的机会。
“十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21项,累计到位科研经费8412万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5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12项;科研成果鉴定167项,获奖96项,其中省(部)级奖49项;2001年至今申报专利达26项,已授权17项;主编教材126本,专著124本,论文3598篇,其中SCI核心期刊130多篇。 “十一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科技支撑、863、973计划项目15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学科点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上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畜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牛羊胚胎工程技术中心”、“甘肃省现代规模养猪工程中心”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高水平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研究院的建立,为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研究环境和基础条件。学校在生物技术、草业科学、动植物育种和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节水农业、农产品加工与开发、旱作农业与生态恢复、动物疫病的防治与生物疫苗的研制、动物胚胎工程、设施农业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一定科研优势。
在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甘肃农业大学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诚朴博学,慎思敏行”的学风。建校以来,几代农大人立足西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锐意进娶勇于创造,为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学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结合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坚持科教兴校和人才强校战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教育部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本着“坚持改革创新、科学管理,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拓展科学研究领域,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的办学思路,突出内涵发展和办学特色,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力争把甘肃农业大学建设成以农科为优势、多学科综合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