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7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有效进行期末复习(教研组发言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11: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效进行期末复习

  又到期末了,每年这个时候,是我们老师和学生最累的时候,因为枯燥和乏味的复习使我们身心疲惫。那么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呢?做到有张有弛,我个人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讲究复习的方法

1、复习应该抓住重要的内容,让学生着重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基本最一般的思路和方法,要搞清楚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而不是去把很多精力和时间化在解决、攻克一些疑难问题上,少追求一些特殊的巧解,不在不理解或一知半解的记忆上化工夫、浪费时间。最基础最一般的思路和方法往往也就是最重要的、适用性最强的,这是同学们首先要掌握好的。如听了司荣老师的《总复习》一课,司老师很系统的复习了数与计算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完成下面练习。

    2、练习要有针对性。目前的考试形式主要还是书面笔试,同学们在复习中离不开做一定数量的练习。做练习(作业、试卷)本身就是学习活动中的一种实践活动。听课听懂了,看书理解了,一定要多动动笔。“不动笔墨不读书”,不完成一定数量的书面练习,是绝不能达到知识的消化和掌握的。那么怎样来进行期末复习练习呢?我认为练习一定要有针对性。在《总复习》的复习课中,司老师选择了学生平常作业中容易错的题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组合了一组专题训练,讲练结合,练习时还注意分析题型特点、帮助学生弄清解题思路并总结解题规律。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及时反馈:思考一下为什么这样解?怎样想到这样解?还有什么解法?哪种方法最好等。这样,做一题,会一片,通一类。避免“就题论题”,陷入“题海战术”,这样不但节省复习时间,还逐步提升分析综合能力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做好辅优补差工作。对那些优秀的学生,不能放松,要抓实抓牢,以免出现遗憾。对差生要有极大的耐心,加强辅导,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表扬鼓励,注意他们潜力的挖掘和能力的提高。司老师在课堂练习时,总是让学困生先说,先练,及时知道学困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二、激发学生的复习热情

期末复习时,由于学生对知识没有了新鲜感,而复习总在“讲-练-测-补”的复习流程中,时间长了会导致部分学生厌学甚至弃学。我认为,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还要真正将复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课后不要布置一大堆的练习题。因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有些练习题,对优生来说很容易,但对学困生来说却很难,所以不能搞“题海战术”不能搞平均主义。要做到“因材施教”,即对待优生可提出一些深度的知识题让学生去钻研,而对待中、下层生则出一些易理解的题让他们去做,使他们也尝到成功的喜悦,达到乐学的目的。由于复习时间的紧迫,我们一下子把许多知识的题型抛出来,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去训练完成,这种方法也不可取。这不但没能收到预期效果,还会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凡事皆有序,复习工作也是一样,每日的复习内容宜精不宜多,要以课本的内容为主,能举一反三的题型最好,一题多变,问法、做法不同,但内中也有一定联系,让学生在训练中把相关的知识复习好,掌握好,复习工作就不会枯燥无味,学生的复习兴趣也能保持高涨,复习的效果就会更好。马老师的这一节就处理很好,复习内容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既让好学生觉得新鲜,也让学困生感到轻松,练习内容形式多样,有填空题、判断题、看图题、还有解决问题,复习的面广、多,但不显累赘重复,学生也喜欢,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教师要学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由于很多学校都把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当作考核教师水平的依据之一,所以老师们都把期末复习看得很重,教师们除精心准备复习内容外,还要组织学生测试,测试后还要批改.发现差生还得给差生辅导。讲过的题,学生还总在出错,就很容易上火,发脾气,这样也与事无补,弄得复习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因此,教师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允许学生存在问题,这样才能真实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更多的关注学生,让学生更喜欢上复习课。

总之,复习的方法很多,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复习时要讲方法,才能提高复习效率,在考试中才能发挥出最佳水平,取得理想的成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9: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