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1-5-16 23:59:00
|
只看该作者
[解读与思考]
本节课主是要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学会分析、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能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华老师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1.从游戏规则的“不公平”走向“公平”。
很多案例都是在提供科学材料的前提下来教学规则的公平性,学生并不是很明白为什么用这种材料来进行游戏,在课堂上只是按照教师的旨意在操作,而不是一种真正自觉的行为。这样教学,实质上还是教师在“讲试验”,学生缺乏试验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思维含量不高。其实试验材料的同质、匀质也是规则公平性的一个方面。华老师从采用游戏来决定谁去观看篮球比赛这一生活场景入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内容有吸引力,学习有趣而有意义,真实而有价值,制定一个公平的游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点。什么样的游戏才是公平的,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来进行游戏,这些其实需要经历一个试验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试验中的数据分析来推断游戏是否公平,在分析中找出“不公平”的原因,进而修改规则,使游戏向“公平”逼近。整节课体现了华老师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真正的基于儿童立场来设计教学,使学生不仅明确要做试验,而且经历一个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从游戏规则的“不公平”走向“公平”,有助于培养学生求是求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游戏规则公平性的内涵。
2.以儿童立场的视角走向数学的深层次理解。
很多教师上完这节课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发现学生不试验也能够理解抛硬币正反面向上的可能性相等,掷骰子每个数字朝上的机会都一样的”。这些现象表明儿童经验世界(思维)里已经知道的。数学教学要引领学生从儿童世界(思维)走向数学世界(思维),以儿童的立场观照教学,了解学生已经学到些什么,感受过什么,知道些什么,确立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华老师从材质的选择切入,带领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试验过程,让学生在试验的过程中体验游戏规则公平性的数学意义。“我们的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最有价值的内容,以道德的方式来展开,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立场。”(成尚荣:《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
3.公平性与随机性相结合,培养了随机观念。
概率是研究不确定现象(随机现象)的科学。随机现象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同样的试验,其试验结果不确定,以至于在试验之前无法预料哪一个结果会出现;但大量重复试验,其结果会出现一定的规律。概率学习的一个首要目标是使学生不断体会随机现象的特点,而这需要学生在亲自试验中,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不断体会。当课的最后华老师提出:抛几次硬币是不是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一样多?学生体会到每次抛硬币正面和反面都有可能,但落地后只有一种情况,深刻体验到公平的是规则而不是结果。真正在教学中将公平性与随机性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随机观念。在很多案例中,做了实验之后,反而越分析越糊涂,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充分体验到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
4.体现了概率教学的育人价值。
以不确定性为研究对象的概率有其固有的思想方法,它有别于讲究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教材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体验随机性,并不是用实验来验证什么结论,教学中应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随机事件。华老师在本节课中让学生经历了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试验→数据→推断”,提供给学生的是“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对试验统计数据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启迪学生深入的思考数据背后的实质和内涵,逐步消除错误的经验,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概率直觉,树立了正确的概率思维。
当然,就华老师设计的摇啤酒瓶盖的活动,我也有一些想法。虽然啤酒瓶盖的正反面是不均匀的,因为材料的不同质,放在水杯中摇不能做到公平,那可不可以换一个游戏规则呢?比如,把啤酒瓶盖握在手中,猜猜可能在哪只手中;或者把啤酒瓶盖放在两个空盒子里,猜猜在哪个盒子里。这样不是也能使游戏公平吗?当规则确定好后,对材料的要求是同质、匀质。而当材料确定好后,我们也可以改变规则,使游戏公平。如果教师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是否更有利于学生体会如何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