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杨老师对我教的《最后一头战象》的点评,使我对怎样把握教材又有了新的角度,感觉思路更开阔了。
1、全文理解嘎羧的高尚情怀,不仅可以通过嘎羧的表现,还可以通过“我”和波农丁的疑惑到恍然大悟再到理解和敬佩——这一情感变化的线索从侧面去体验嘎羧的英雄本色,抓住这几句话:
我以为它精神好转起来想吃东西了,就把两串老玉米扔下去。
“哦,闹了半天,它是要它的象鞍啊。”波农丁恍然大悟地说,“这就是它当战象时披挂在背上打仗用的鞍子,我们当年把它从战场上运回寨子,它还佩戴着象鞍。在给它治伤时,是我把象鞍从它身上解下来扔到小阁楼上的。唉,整整26年了,我早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没想到,它还记得那么牢。”
“我想起来了,26年前,我们就是在这里把嗄羧给抬上岸的。”
我和波农丁耐心地等到东方吐白,这才壮着胆子,走到坑边去看。
2、我又找到改编成课文之前的原文,仔细阅读,发现了人物对嘎羧情感的变化,这26年,对于嘎羧来说只是活着,没有尊严,没有意义,丝毫不能体现战象的价值,只是过着“优哉游哉”的碌碌无为的生活,只有临死前“找象鞍”“回战场”和“挖土坑”,才让他回忆起当年的战象风采,又找回了战象的尊严和本色,所以,它才会死的那么安详和从容,嘎羧从骨子里就是一头战象!
3、抓重点词“摩挲”,再联系“26个春秋过去了”,嘎羧对记载着自己的光辉和荣耀的象鞍念念不忘,说明他念念不忘自己是一名战象!
杨老师总结的钻研教材的三句话:
1、从全文角度梳理出各个点:找象鞍,回战场(走了整整一夜,这一夜走回战场就是走回到26年前那冲锋陷阵、浴血搏杀的战象生涯,走回到战象本色)和挖土坑(此时,嘎羧又是一名战象了,死前才会那么安详和宁静)
2、找一个突破词“摩挲”,再从全文角度突破这个词(结合26个春秋)
3、从不同角度理解:战象表现的角度,“我”情感变化的角度,标点的角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