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3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教师读书随笔:教学内容,语文观课之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4-25 19: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内容:语文观课之本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浙江省温岭市太平小学 陈海琴
【摘 要】法国思想家罗梭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让人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何为“所教的内容”?笔者的理解即为教学内容。关于教学内容的重要地位,关于教学内容的重要地位,王荣生教授在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在我们看来,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并提出了“好课”的9级标准。笔者在磨王教授之玉基础上,另辟蹊径,提出了“好课”的7级标准,并结合课例作具体地观课。



【关键词】教学内容 语文观课 王荣生 标准



一、引论──磨他山之玉



法国思想家罗梭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让人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何为“所教的内容”?笔者的理解即为教学内容。关于教学内容的重要地位,王荣生教授在其著作《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中,作了这样论述:“一堂好的语文课,在我们看来,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组织散漫一点,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插曲,都是常态,无伤大雅,语文教学的课堂形态应该走向相对地宽松乃至有节制的随意。过于精巧的、讲究一分钟一分钟‘流程’的、教师一口美辞假声抒情的、一举一腔分明比表演还像表演的语文课,也许应该被看成变了态的语文课。”[1]



据此,王教授在书中提出了一堂语文“好课”的9级标准:(1)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2)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3)教学内容相对集中;(4)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5)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6)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7)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8)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9)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2]



诚然,在精彩纷呈的语文教学领域里,我们看到了太多形式主义,对于语文的根性似乎缺少一种终极的追问。殊不知,语文本姓语,脱离了“语”,再多的精彩都是花拳绣腿,徒劳无益。但是,细细回味王教授的这9级标准,笔者认为有三处存在不妥:



其一,第一级和第二级有重复,如果说老师在课堂上“教的是‘语文’的内容”,那么该教师定“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故此,笔者认为第一级可以去除。



其二,第四级和第五级相比,第五级更指向语文的根性。当教师所选用的语文教学内容与学术界的认识相一致时,这教学内容就不再是变态。谁能说遵循了学术界对各种文体的普遍认识,还会是变态呢?如果这样说,那学术界的认识就不正常,或者说教师对学术界的认识没有搞清。故此,本人认为第四级可以不要。



其三,第七级更指向于教学方法,而非教学内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教师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用是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但课后学生到底学到多少,这就要看教师方法是否得当,而第七级的介入似乎有另类之感。



此外,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独立体,有着独有的教学个性,这也是决定一节课教学内容是否得以有效实施的主要标准之一。故而,笔者认为由教学内容观语文课是否有效,应具备七级标准(王教授提出的九级标准中的六级标准+教学内容与教师个性相融合)。



二、立论──辟个人蹊径



标准的意义在于衡量,七级标准的意义同样在于衡量一节语文课的优劣。那么,该如何运用七级标准来衡量一节语文课?然在王教授的书中“寤寐求之”,终是“求之不得”。“思其始而成其终。”为此,笔者凭借点滴思考,自辟蹊径,结合身边的课例谈一谈个人的一些拙见,以抛砖引玉。



1.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



对于语文的定义,叶圣陶先生作出这样解释:“语文就是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3]基于这一共识,洪镇涛先生亦强调指出:“语文教学的任务应该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前辈们的言论不仅为语文正了“名”,即教语文的内容;同时也为当前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即语文教学的本体是指向语言,语文课要使学生获得语言。



以一位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为例。课中,该老师将教学内容分为六个板块。第一板块充当翻译,猜文言词汇,即请学生根据老师说的白话文,猜文言词汇。第二板块模仿古语,自我介绍,即请学生模仿“杨氏之子”的格式,自我介绍。第三板块理解字词,读通古文,即通过多次尝试(参考注释自由读──指名读──引导理解疑难字词意思,标断句符号──范读引领──指名读──齐读),指导学生读通顺古文。第四板块整理理解,叙说故事,即请学生用白话语言说一说故事,再次加深疑难词语的意思。第五板深入文本,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细细品味,以体会杨家小孩的聪慧之处,并随机指导学生角色朗读、表演朗读。第六板块补写剧本,内化语言,即请学生选取一个版本,给不完整的文言版或白话版的《杨氏之子》剧本补充台词,并和同桌对演。



纵观以上六大板块的教学内容,不难发现,这位老师从让学生猜文言词汇以初识古文语言,模仿古语自我介绍以近距离触摸古文语言,理解字词读通古文引领学生与古文对话,整理理解叙说故事以理清文脉,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感悟古文语言之妙,到最后的补写剧本内化语言引领学生学以致用,至始至终都在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由此,笔者认为该教师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



2.教学内容相对集中



古语有云:“大道至简。”意指大道理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教学内容的选取亦是如此,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天地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擦亮自己的眼睛,穿越迷雾森林,直达语文的根,摘取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简简单单教语文”。



仍以上一位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为例。课堂中六大板块的教学内容设计(充当翻译,猜文言词汇──模仿古语,自我介绍──理解字词,读通古文──整理理解,叙说故事──深入文本,品味语言──补写剧本,内化语言)足见该老师的匠心独运,六个板块循序渐进,最终指向一个教学内容,即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古文语言。但遗憾的是,这位老师似乎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受用力,这是学生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触古文,老师如此大密度的训练,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恐怕都难以受用。皮亚杰认为儿童建构知识的过程一般为四个阶段:拿过来、装进去、存起来、提出来。由此,笔者想,受心理年龄的限制,当学生的头脑在短时间内装进大量新知后,保存中就会出现顾此失彼,以至到提取时大多是残缺不全的知识。若长期以往,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也会因此而被削弱。



3.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占了近乎80%的份量,为了对这些不同体裁、不同文体的文章加以区分,学术界对它们的特点进行详细地区别,并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自己所学的学术界已有定论的语文知识不断地进行专业教学,而非每一篇文章都按同一个套路或有悖学术界认识来进行教学。



再以《杨氏之子》为例。课堂中,老师从猜文言词汇、释读课题、读通文本、品味语言到内化语言,遵循阅读教学的基本之路。但在“内化语言”这两个环节,笔者认为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术界的认识有失偏颇。为了给学生创作以示范引路,老师创作了剧本前两句台词,其中古文版剧本的台词是这样的:



小杨(为孔设果、沏茶):“此是桃子、琵琶、杨梅,皆新鲜而甜蜜。夫子请慢用。”



孔君平(起身,指杨梅以示儿,微笑):多谢贤侄。哦,杨梅,此是君家果。



我们且不说小杨对孔君平这位有学识的长辈会不会像招待三岁小孩一样,告诉他这是桃子、琵琶、杨梅,仅就这创作的古文版剧本,怎么看着都像是五四时期半古半白的白话文,而非1500多年的南北朝时期的经典文言文,总感觉与原文显得格格不入。就此而言,这一教学内容和文言文的学术认识未能形成一致。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老师难以给学生规范的文本,那不如不给,以免误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4-25 19:20:00 | 只看该作者
4.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



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不受我们教师控制的节外生枝。这时,教师就需要把握总的方向盘,根据学生的生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引领学生重新回归到学习的主轨道上。当然,这引领并非我行我素,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而是引领学生不偏离学习的主方向,使他们在曲曲折折后仍能收获到老师播撒下的种子──想教的内容。



同样看《杨氏之子》这一课例。应该说老师从以古文形式介绍自己、粗知文言文常用字意思、扫清理解障碍读通文本、潜心会文解读“聪慧”、跳出文本创作剧本到由孔融如何巧答设置悬念引出《世说新语》,整课堂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较好地实现了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但有一点,即解读重点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时,师直接问学生:“为什么小杨不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学生缠来绕去仍不明所以,教师再三引导也未能使学生恍然大悟。无奈之下,老师只好越俎代庖,直接将结果告知学生。



应该说,在这一环节,老师的教学目标未能很好地完成,也就是说他想教的与实际在教的内容没有很好地达到一致。笔者想不妨这样教:



出示:



小杨一─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小杨二──



儿应声答曰:“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读孔君平的话,请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小杨一、小杨二作应答。多次对答后,再问:“两个小杨,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学生通过反复对比朗读,自然会读出其中不同的韵味,进而明白小杨聪慧后面所隐含的待人处事的涵养。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然,这只是笔者一厢情愿的想法,是否有效还需在课堂上加以检验。



5.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



“课程是语文教育的心脏,课程标准是语文课程的核心。”[4]而“课程目标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5]可见,教学内容是否与课程目标一致,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的语文教育的实效性。该如何与课程目标一致呢?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简单地说,就是要教‘课程的语文’,即教学内容要指向课程目标、旨在达成课程目标,而不是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6]



再看《杨氏之子》这一课例。课最后,老师让学生自由选择用古文或现代文补写剧本,内化语言。笔者认为这一教学内容有不太符合课程目标,原因有二:一、学生还未接触过剧本,不知剧本为何物就让他们创作剧本,老师如此作为,有拔高学习目标之嫌(内容是五年级下册教材,参加学习的是五年级上册的学生);二、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古文,就让学生用古文创作剧本,有揠苗助长之味,同时,课标明确规定,学生只需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即可,而该老师所为显然超越课标,吃力不讨好。



6.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新课程提出了“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而学生的发展得益于教师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学生什么样的发展。语文教学亦不例外。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或创生合适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达成共同的课程目标”。[7]



且看课例《杨氏之子》。老师以古文介绍自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请学生充当翻译,猜文言词汇,使学生初步知道了文言文中常用字的意思,为进入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理解字词,读通古文时,根据难读之处来扫清理解的障碍,照顾了学生的实际需要;深入文本,品味语言环节,既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又使学生体会古文词汇的妙处。但最后一个环节,除了尖子生喜欢,恐怕大部分学生都会望而生畏,更难以谈需要。



此外,在读通古文这一环节,该老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难点“君指以示儿曰”的教学似乎也未能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当学生提出这个难读之处时,老师随即出示整句话的意思──“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杨说”(已预先设计好),并告诉他正确的读法为“君/指以/示儿曰”。笔者认为,该老师这样教学看似符合了学生实际需求,解决了文本的难点,实际上仍然未达到学生实际需求。这一句有两个知识点:一、缺少宾语“杨梅”和指示代词“之”;二、介词“以”、助动词“示”和动词“曰”的意思(其中,助动词“示”和动词“曰”的意思在本中已有注释)。这也是学生学习这个句子时的难点。笔者认为,只有当学生真正解决了这三个知识点,整个句子的意思才会迎刃而解,朗读起来也会真通。虽然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讲解起来会麻烦一些,但我们不能因为怕麻烦就无视学生的学习障碍,把它留到以后再教。笔者认为不妨尝试这样教:



(1)告知学生“以”就是把的意思;(2)问学生“示”“曰”的意思(直接指向注释);(3)古人写文章很喜欢省略,这一句话中就省略一样东西,想想作者省略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君指杨梅以之示儿”)(4)联系每个字的意思,想想看这句话会是什么意思?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理解了字的意思,也初步学会了“填补空白”这两个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同时,对于句子的意思也能通过具体的解读得以解决,真正读通文本。当然,这只是美丽的预想,是否可行,还需经过课堂的检验。



7.教学内容符合教师个性



新的课程改革,为我们老师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真正从教书匠走向具有课程开发和研究能力的教育者。而这首要涉及的就是教学内容的创生问题。每一位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独立体,不同的教师又有着自己独有的教学个性和特长。为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还需考虑自身的教学个性,使教学内容发挥其更大的效度。



如《杨氏之子》这一案例,虽然第一次听这位老师的课堂展示,但从课堂教学中,笔者可以地感觉到老师自身的文学功底及豪放、幽默的教学个性。从以文言形式介绍自己,老师边说文言常用词边做动作学生猜白话文,以读懂古文,品味语言体会聪慧,表演朗读享受韵味,到最后的创作剧本内化语言,笔者都看到了老师在选取教学内容上的大度、大气。似乎这课就是为这位老师量身订做。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教学内容的解读也是如此,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认为,当一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符合上述七级要求时,语文教学就回归了根本──有效地引领学生“获取相应的经验”。古语有云:“静水流深”,或许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参考资料】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7:27.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7:16-21.



[3]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语文学习讲座丛书.商务印书馆[M],1980:3-4.



[4]胡君.基于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浙江大学出版社[M],2006:1.



[5]聂幼犁.这是“新的历史教材观”吗?──与马执斌先生商榷.历史教学[J],2005.7:2.



[6]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7:20.



[7]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7: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9 08:5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