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历史地图分析能力的培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5-7 07: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历史地图分析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试图从掌握地图语言的历史含义、分析历史地图的背景和原因、相关历史地图反映空间变化的趋势及历史、地理、政治跨学科综合分析四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浅探讨,权作引玉之砖。

一、掌握历史地图语言的历史含义是培养历史地图分析能力的基础

历史地图是用地图语言表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空间状态的特殊形式。地图语言是指各种地图符号及文字说明。历史地图中的地图符号通常有:表示区域范围的经纬度、海岸线、国界线或区域线、河流走向线,表示地理环境的各种小圆圈,表示方向或态势的各种箭头和其他图例规定的特殊符号。这些地图符号在历史地图中往往都具有特定的历史性含义。这正是历史地图和一般地图的显著区别。历史地图的优势正在于它运用地图语言形象直观而又简洁生动地反映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位置及发展态势,成为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中学生阅读历史地图往往只注意到地图语言的直观形式即各种地图符号,但对地图语言的历史内涵却熟视无睹,也就无法真正理解历史地图的作用。因此,在历史地图的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识记历史地图中的各种地图符号,更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弄清它们的特殊的历史含义。面对每一幅历史地图,要指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思考:第一,该图反映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空间状态,包括范围区间、重要地名及相对位置、发展变化的方向或态势,图中使用了什么样的地图语言。第二,图中各种特殊符号(含地名)表达的历史含义。第三,综合图中的地图语言,该图反映的历史主题。通过长期的训练,就可以不断地提高学生运用地图语言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以1999年全国高考第43题为例。

图一是在教材《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领土的变化》(“领土”前应加“欧洲”’二字)图的基础上删改而成的。该图有哪些地图语言应当引起注意,它们的历史含义是什么?一是标题表明了时间是1919年6月,其历史含义是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条约之时。二是“德国”及其国界线、邻国国界线和“华沙”、“布拉格”、“维也纳”等地名,这些地图语言的历史含义是德国的版图缩小了,在德国和原奥匈帝国的基础形成了一些新兴的独立国家(至于具体国名在此题中无关紧要);三是“莱茵河”这一看似平常的地图语言在此题中却具有特殊的历史含义,它表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军事问题的处置:两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东岸50公里内不许设防。“阿尔萨斯”、“洛林”、“萨尔”则表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领土问题的处置: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综合以上地图语言的含义,可以看出这幅历史地图的主题是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处置。

图二是在教材《法国的溃败》图的基础上改编的。标题注明是1940年6月,这正是二战初期法国败亡之时。该图最显眼的地图语言就是“德国及其控制区”最粗的区域线,它表明德国法西斯在二战初期疯狂侵略扩张,占领了欧洲大部地区。这条粗线将法国领土一分为二,并分别标注“巴黎”和“维希”,这表明法国战败投降,北部由德军直接占领,南部在维希建立傀儡政权。综合以上地图语言的历史含义,该图的主题是德国法西斯的扩张和法国败亡。

图三是教材原图。其地图语言的历史含义,一是德国被苏美英法四国占领,二是在原苏占区建立了民主德国,在原美占区、法占区、英占区成立了联邦德国。主题是德国的分裂。

二、联系历史地图的背景,分析其反映历史空间状态的原因,是提高历史地图分析能力的关键。

学习要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阅读历史地图,弄清地图语言的历史含义,是“知其然”联系地图的历史背景,分析该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空间状态的原因,是“知其所以然”。

面对每一幅历史地图,首先应当注意的是该图反映的历史背景。有的直接标明了时间或时期,有的则需要根据图中的有关信息作出判断。只有准确地掌握了历史背景,才能正确地分析原因。1999年高考43题三幅德国版图变化图,2001年高考文综卷三幅非洲殖民地变化图,都直接标明各国的时间或时期。2002年春季招生文综卷40题则要求学生判断两个北京城区图分别属于元明哪个朝代。

分析历史地图反映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空间状态的原因,是读图识图的重点。对原因的分析要依据地图反映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清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等等。1999年高考43题和2001年文综卷41题都把分析各图形成的原因作为考察重点。其中尤其是43题图二的原因较复杂,包括德国复兴并建立法西斯专政推行扩张政策、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和苏联的避战自保。

对不同的历史地图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原因。对于世界局势图,则要从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对比及其主要外交政策等方面分析原因,对于战争形势图,则要从双方的军事实力、战略战术、重要战场的选择等方面分析原因,对于疆域图则要从国家的制度、政策、措施等方面分析原因,对经济形势图则要注意从经济因素、区域因素等方面分析原因,对于城区图则要注意从位置的选择、布局等方面分析原因,如此等等。

总之,只有掌握了地图语言,明确了地图语言的历史含义并能正确分析地图反映的历史现象空间状态的背景和原因,才算真正读懂了历史地图。

三、对相关多幅历史地图的综合分析,是培养学科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构成历史的基本元素是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对于以时间为中心,以人物为中心,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人们已司空见惯。中国古代先贤早就开创了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体例,但对以空间变化为线索的历史学习和研究方法,很多人尚未形成习惯。历史教科书的编撰者也苦心编撰了一套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历史地图册,其目的就是帮助人们以空间变化为中心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套历史地图册发挥的使用价值却相差霄壤。一幅历史地图反映了某一历史现象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状态,相关的多幅历史地图则反映了该历史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对相关多幅历史地图的综合分析,可以涉及时间、地点、区域、方向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可以涵盖高考说明中历史学科的10项能力要求。因此,对相关多幅历史地图的综合分析,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上文所举的高考试题是采用多幅相关历史地图考察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的成功实践。

对相关多幅历史地图的综合分析,要把着眼点放在历史地图反映的历史现象空间状态的发展变化趋势上,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影响和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比如对中国历代疆域图的综合分析,应把主题放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问题上,着重注意历代疆域变化,都城变化,周边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各族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经济中心的演变等重大问题的综合分析上来。再如对“殖民扩张中的印度”、“印度民族起义”、“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印度独立和印巴分治”等几幅历史地图的综合分析,应掌握印度这一文明古国在近代遭到英国侵略沦为殖民地和印度人民不断进行民族解放运动最终取得独立的历史,但殖民侵略却留下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即克什米尔问题成为今天印巴关系紧张、南亚局势动荡的历史根源。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应当注意历史地图的变换。在考试中,尤其是像高考这种重要的考试中,命题中的历史地图往往是在教材原图改头换面的基础上改制的,为了适应命题的需要,会删除一些无关紧要的地图语言,增加某些必要的地图语言,如上文所举43题图一略去了新兴国家的国名,只保留国界线和首都名,图二的控制线东边没有包括苏联。有些则完全是教材上没有出现过的地图,如2001年文科综合浙江、江苏、吉林省卷37题中东图和38题巴拿马运河图,两者都只有经纬度、海岸线、国界线等地图语言,无文字标注,前者旨在从宏观考查学生对中东地理区域的掌握,后者从微观角度掌握巴拿马运河的位置。有些则是截取某一图中的局部地区,有些则是对某一局部地区的放大。对历史地图的这些变换,都应当有准确的判断能力,仔细的观察能力和深刻的分析能力。

四、注意历史地图的地理、政治因素是培养跨学科综合分析能力的重要手段。

由于历史地图的特殊功能,它已成为历史、地理、政治文科综合考试的重要载体。近几年来的文科综合试卷的跨学科综合试题都少不了地图。2000年文科综合浙苏吉卷37题中东地区图和巴拿马运河图,同年山西卷山西能源图,2001年全国文科综合卷41题三幅非洲形势图,都是将历史、地理、政治三科的综合能力考察融为一体,体现了文科综合考试这一高考改革趋势。因此,我们在阅读区域地图时要考虑到该地区的历史政治因素,在阅读历史地图时要考虑到它的地理政治因素。

历史地图通常应注意的地理因素有:气候和环境,人口和资源,经济与产业等。政治因素通常包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内政和外交,民族与宗教及外国势力的染指等。

目前的文科综合测试虽以学科内综合为主,跨学科综合为辅,但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跨学科综合测试的比例将会增加,命题中三科之间的界限也逐渐趋向模糊。因此在平时的历史地图教学中,要随时渗透地理政治学科的教学。另一方面,又要关注当今世界热点地区,如中东地区、巴尔干地区、南亚地区、朝鲜半岛等,熟悉这些地区的地理特征,掌握这些地区历史发展的线索,分析这些地区成为当今世界令人关注的历史政治根源。

总之,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历史地图已经突破了单一考察历史基础知识的局限,成为考察历史学科内综合能力和历史、地理政治跨学科综合能力的重要载体。培养中学生历史地图的分析能力,不仅是适应高考的需要,更是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的需要。我们应当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寓于平时的教学之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5 14: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