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宁说过:“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在2021年这个寒假,我终于等到并拜读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博士李晨老师翻译,美国非盈利教育机构联合创始人和总编辑伊丽莎白.格林撰写的《做最好的教师-教育怎样发挥作用》一书,本书介绍了很多的教学实验、教学案例,及教育者的探索,不仅有美国的教学案例,也有日本的教学案例,还提到了中国的教学案例,作者宏大的视角不仅拓宽了读者们的视野,还引人深思。
随着对本书的深入解读,我不禁在问自己:我算不算一位良师?良师是不是天生的?如果就师德师风和工作态度而言,我认为自己也算得上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好老师一枚。但在繁忙工作中的我,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与个性?是否确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是否有保持对教学的研究与革新?这些还值得我反思。
虽然良师没有定论,可外向也可内向,可幽默也可严肃,可灵活也可刻板。但纵观身边的良师及教育界的大咖们,她们大多具备:性格外向、和蔼可亲、尽职尽责、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对别人的情感和感情经历感同身受、善于社交、情感细腻、锲而不舍、幽默风趣等特质,这样的老师孩子们非常喜欢。反观自己,似乎并不是天生的良师,那必然只能是靠后天的努力了。加油,奥利给!
回忆本书,作者在后记中总结到辨别良师的五个要点:第一,对于错误答案和正确答案一样好奇,并且鼓励学生犯错;第二,推翻陈规;第三,通过提问鼓励学生推理论证,而非重复旧知识;第四,让想法可视化,不是简单的知识搬运;第五,有强大的教育基础设施做后盾。联系现实中,在实施“双减”政策新课改的今天,我觉得我要开始“唤醒”自己了。例如,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我最喜欢的工作环节,当带着孩子们欣赏并分享他们一篇篇优秀的小练笔时,原本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但最后却只能用“急躁”和“画风突变”二词来形容了。原因是,当分享美文出现了错别字、用词不当及错误的标点符号时,我总是吝啬给孩子自己去思考、讨论及改正的时间,直接就给出答案,或是急匆匆地引导,让孩子们的思维一直握于执掌之间,限制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在看完美国、日本、中国的“课例研究”后,我记住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法比教师的指导更重要”。
在我的班上有44个孩子,由于是二年级低龄段,又加上我是去年新接手,上学期进入中期教学时,一贯严厉的我发现语文课堂上总是存在“插嘴”、“得意忘形”等违规违纪现象,我都会停下来整顿纪律,或是发几场“小火”,但收效欠佳。读完这本书后,我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我关注了错误的行为本身,却没有准确地指出学生应该怎么做,我应该用手势或神态或暗号默默地告诉这个孩子,把自己对课堂的干扰降到最低。“大声表扬、小声批评”这条原则说起来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常常反相了,然而学生却又是最最最在意的。如何让小学生遵守纪律,并保持好纪律,除了得有规则与自治,更重要的就是爱因斯坦所认为的有“爱”。的确,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想要当一名良师,首先就要爱孩子,要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用慈母般的心情去教育,去关怀,去培养每一个孩子,用真情和爱心,帮助他们一步步健康成长。
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说过这样一段话:“‘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我不知道我将来会不会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良师,但我坚信我会一直去努力的,并一直尽心尽力去做我做为一名教师应尽的一切义务和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