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动物王国开大会》说课稿——第二届全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优质课观摩交流活动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5 09:4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活动主题:长课文和难课文的有效教学
专家讲座:①柳士镇:《统编语文教材漫谈》;②温儒敏:对长课文、难课文教学的思考;③陈先云:关于当前用好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两点思考
优质课例:《好的故事》、《红楼春趣》
现场说课:《动物王国开大会》记


《动物王国开大会》说课稿(19min)
说课人:李桢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春城小学教育集团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我来自美丽的西南边疆:云南,我是XX市XX小学教育集团XX校区的XX。
童话伴随每一个孩子走过童年。童话就像孩子的心灵那般天真无邪、洁白如玉。下面就请大家一同走进嵇鸿老先生笔下的童话故事:《动物王国开大会》,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进行交流。


1


教材分析



《动物王国开大会》,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动物王国要开大会,老虎让狗熊通知大家,通过四次通知才把事情说清楚的故事。




2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爱想象,善模仿。教学时,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孩子对故事内容进行推测,分角色读好课文。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课堂上引导他们选择适当的方法自主识字,如字源法、加一加、换偏旁法、组词法、联系生活经验法等。
学生第一次接触篇幅这么长的课文,通过多种形式地读、创设情境、借助图文、试听材料来帮助他们理解内容。



3


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联系学生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图画、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感叹句和疑问句的语气。
2.识记本课“物”、“虎”等13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认识一个新偏旁“牛字旁”。
3.知道发布通知要把时间、地点、参加人、事情等几个要素说清楚。




33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和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我确定了:读通、读懂长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正确识写本课生字;知道发通知要把时间、地点说清楚为教学重点。
发现故事内容反复的特点,对后面的内容进行简单推断为教学难点。


4


教学过程



本篇课文我安排两个课时完成,下面我逐个课时进行交流。



【第一课时】



环节一:揭题导入,学习生字
开课伊始,老师创设情境,直奔主题。小朋友们,请注意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童话故事:《动物王国开大会》。下面,请大家拿出你的小粉笔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课题中的“物”是我们本课生字。“牛”字做偏旁,横变提,在这里是遵循了汉字构字的避让原则。
认识了生字,老虎大王很高兴。看!他来欢迎大家了。我们和他打个招呼吧!现在,老虎大王要考考大家猜猜,这是什么字?学生用字源法认识了“虎”字。
动物王国要开大会,老虎让狗熊通知大家。学生通过加一加、编故事的方法,记住了“熊”这个生字。


(设计意图:开课即创设情境,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兴趣和求知欲。根据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创设情境识记生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刚写字时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环节二:初听故事,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故事,学生边听边标自然段,想想故事中出现了哪几个小动物。学生听完故事,回答故事中依次出现了狐狸、大灰狼和梅花鹿。
(设计意图:教师用配乐范读的形式带领学生初读课文,降低了一年级学生初读长文的难度,让学生带着任务听故事,做到了有的放矢。)




环节三:共读故事,扫清障碍。
下面请同桌两个孩子,共用一本书一起读一读这个故事,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向同学请教。
(设计意图:用同桌共读一本书的方式第二遍读长课文,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伙伴一起学习,增添乐趣,在共读中相互正音、相互帮助,从而降低长课文的朗读难度。)
接着分别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和去拼音的生字,开火车领读。再依次出示四组词语,开双节小火车领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此环节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活动,学习生字词,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四:自读故事,梳理通知
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找一找:狗熊一共发了几次通知?学生朗读结束,明确了:狗熊每次都通过大喇叭发布通知。
紧接着,指明分别朗读四次通知,引导学生说一说,“注意”在生活中的用法,用联系生活法识记了“注意”这两个生字。最后,指导朗读四次通知的内容。读出了感叹气的语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找出四次通知,以此为抓手,长文变短,为下面领会通知内容作铺垫。指导读好四次通知,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阅读的训练要求: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好、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环节五:指导写字,培养习惯
出示3个生字,指名交流识字的方法。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这3个字的关键笔画:长横。同时还关注到3个字的共同笔画:撇的写法,依次是长撇、短撇和平撇。
老师范写,学生进行描红仿写,老师进行反馈指导。
(设计意图:书写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写字教学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有意识地在低年级培养学生自主观察与书写的能力,塑造良好的写字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至此,第一课时的教学已经结束。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通过回忆旧知,引入学习。

环节一:朗读复习,提出疑问
指名朗读故事中第一次通知的内容,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学生明确了是动物王国要开大会,大家都要参加。
(设计意图:巩固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巧妙引导学生发现第一次通知没有交代清楚通知的时间、地点,为接下来练习发通知的要点做铺垫。)

环节二:对比学习,领会通知
全班齐读四次通知的内容,边读边想想:这几次通知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将四次通知放在一起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发现四次通知的变化,第二、三次增加了通知的时间,第四次增加了通知的地点。一步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发布通知时应注意的要点,培养了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习得表达的方法。)

现在,狗熊说:“哎,发了四次通知才把事情说清楚,请聪明的小朋友教教我:该怎么发通知?”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来教一教狗熊发布通知要注意的要点,教学水到渠成,重点得以突出。)



谢谢孩子们教会了狗熊发通知,听,狗熊又在为森林小学发布一则通知呢!(播放录音)图片紧接着孩子们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完成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将课后练习变为狗熊的口头通知,既增添了趣味,保护了童话故事情境创设的整体性,又降低了因识字量不够带来阅读通知的难度。落实了教材的课后练习,培养了学生从通知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环节三:角色朗读,故事预测
老师通过创设配音王比赛的情境,引导学生看教材插图一,指导分角色朗读。
紧接着,对照插图二、三,指名分角色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总结:原来只是角色换了,内容基本不变,这就是故事的反复。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三,结合图画内容推测后面故事的内容。
紧接着,抓住故事反复的特点,用习得的朗读方法,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插图二和三。
最后,配音王要正式比赛啦!我们分小组依次将课文的四幅插图,图文对照,进行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课文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好插图对理解课文有重要辅助作用。图文对照,分角色朗读,符合形象思维丰富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直观的引导学生发现教学内容反复的特点,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环节四:指导写字,培养习惯
指名读,写字好方法(一看结构,二记笔顺,三看关键笔画),在孩子进行书写前给予方法指导。
接着引导同学发现“连”“还”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总结:第一、偏旁相同,都是走之。老师带领全班孩子,复习走之的写法。第二,他们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笔顺规则应为先内后外。
老师范写“连”字,学生用刚才的方法学写“还”字。出示生字“点”,用刚才的写字好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一看结构,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二记笔顺,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三看关键笔画,注意四点底写得正确美观规范的。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将写字好方法教给学生,实现生字教学由扶到放。)



5


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将童话中的主要人物以贴图的方式呈现,不仅生动形象,符合一年级的年龄特征,还将整个故事脉络清晰展现,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图片


6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尊重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用好教材中的插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了长文短教,难文浅教。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图文对照分角色朗读,较好地落实了课后练习。但针对低年级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的主动性及熟练运用需要进一步探索。
以上就是我对这一课的说课,谢谢各位专家和老师们。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3 00: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