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我参加了**区英语教技能大赛之“无生授课”的展示,有的年轻老师声音轻柔,娓娓道来;有的老师声音高亢,但也不嫌吵;有的老师则充分体现“我想教”的迫切欲望。有的老师个子高挑,便很注意尽量蹲下身姿;有的老师个子稍微矮一点,便略显“强大”一些。我用心欣赏着,真诚地借鉴着他们每一个人闪光的地方。
于是我突然想到一个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每个老师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个人”气质,但为什么在众多的课堂中,我们就能判断出有一些课是好课堂,有些课却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好课堂呢?答案仿佛是肯定的:“艺术性、有效性”啊。问题在于,他们是如何做到“艺术性、有效性”的呢?是不是他们天资聪颖呢?也许这也是这方面吧!
但,我倒是觉得,名师们之所以成功,是在于他们认识了自己的独特之处,然后充分持续地打磨自己的这个“独特”,然后就可能成功了。他们表现得是如此自信啊!
这两天在研究一本《我的第一本艺术启蒙书》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讲了许多卓越的画家,这些画家之所以卓越,也是充分认识了自己,然后坚持、坚持……努力、努力!比如,罗丹,一开始有谁瞧得起他雕出来的那个穿睡衣的巴尔扎克呢?比如,凡高,他的痴狂曾经还曾经伤害了不少人!比如塞尚,有谁会想到他会成为“现代艺术之父”呢?凡高说:“我要画出我们心中想要的颜色来,让我的画像音乐一样”,然后他就做到了。
我也有对“艺术性、有效性”的通常理解,我认为一堂好课一般有“四性”:关联性、充实性、灵活性和持续性。一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应该是有关联的,每一个教学方法也应该是有关联的。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的内容应该是充实的,绝不是虚晃一枪,让孩子有充分遨游的空间;一堂课要充分设置生成的空间,体现教学的灵活性;一堂课对孩子的影响应该是持续的。
然而我现在倒要补充一些内容了。所谓的关联性,应该是跟教师个性气质有紧密关联,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定应该适合教师自己的个人禀性;充实性,就是整个课堂应该充满着教师的个人气质,充满由教师个性带来的自信的氛围;灵活性,则是因为教师个性的充分张扬,而带动了教师智慧的充分展现;持续性,则是学生被教师个人魅力充分折服,进而对知识充满了兴趣。
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成功的渠道,愿今天展示无生课堂的老师都能发现自己,用“自己”去上课,一定会成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