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核心素养提出:数学教育的主要功能应是帮助学生学会思维,特别是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楚、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并能由“理性思维”逐步走向“理性精神”。这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通过数学教育让学生一天比一天更有智慧、一天比一天更加聪明、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并能真正成为一个高度自觉的理性人。
一直以来,在课堂上,我们特别强调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却忽视了如何促使他们积极地去动脑。以至于我们形成了一种认识,学生热热闹闹的动手操作就是一堂好课,其实不然,动手是动脑的基础,动脑是动手的升华。
数学课堂上的“动手”,包括的范围有许多,不仅是指具体的实物性操作,如用硬纸条做一个角,也包括各种相关的活动,如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测量、比赛等还包括各种数学运作,如小组合作、数学计算等等。
经观察,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常常出现一些倾向性的现象。 如在教学几何图形的认识时,一旦引入了一个概念,如“等边三角形”“长方形”教师往往会急于让学生通过度量去发现它们的性质,而没有认识到,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正是相关定义的直接推论,从而真正重要的也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如“什么叫等边三角形”“什么是长方形”等等。
又如:在教学度量时,教师往往只重视了实际操作,包括各种具体方法和工具的应用,却未能引导学生认真地去思考:“如何度量才能更准、更快、更省事?包括各种度量方法和工具是如何得到和发现的?再如计算教学,在学生实际计算前,往往也未能先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要进行这些计算,从而容易出现“盲目干”的现象,即尽管通过相关的计算获得了某些结果,但对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没有任何作用;在学生获得了具体的结论后,也未能引导他们进一步去思考:如何能对所获得的结果做出检验,是否存在更有效的计算方法......
因此数学课堂上正确处理好“动手和动脑”之间的关系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当然动手也是必要的,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引领学生动手操作,而是应当更加重视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特别是教师应通过适当的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由单纯的“动手”引向“动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