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人记事类文章在初中语文(尤其是初一、初二)的教材中所占的篇幅很大,这类文章大多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真切动人。教学这类课文时,我知道要把握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但总感觉常常把握不到位。那么到底该如何去把握这类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呢?通过请教学习,我总结了以下方面去有效地进行写入记事类文章的教学。
首先,以事件为线索,确定情感基调。这类文章一般是通过一件或几件具体的事件来塑造人物形象,我们在对课文中人物的情感进行解读时,可以先理清课文所记叙的事件,然后透过事件思考文本所传达的人物的情感。如杨绛的《老王》这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人力车夫老王的身世,以及作者杨绛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不仅仅表现出老王的在困境中依然善良的品质,更是在字里行间写出自己因为不平等的对待而对老王产生的深深的愧怍之情,因此,我们应该把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定位在幸运者和不幸者情感不对等的付出所产生的愧怍之情,主要要引导学生体会杨绛这一情感。
其次,要以人物为中心,斟酌品味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写人记事类文章写事,以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等,而人物的性格、品质汪汪也是在事件中的写接触表现出来,所以,在教学时,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去注意文章中的细节,斟酌并用心体会。还是《老王》这篇课文,文中有一两处细节:“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的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这里面杨绛写到自己见到病入膏肓的老王,反应是“可笑”“吃惊”。这就很值得推敲了,如果是朋友、亲人病得这样,会怎么做?会觉得可笑吗?除了“你好些了吗”,会不会还会询问其他情况。另外一处,:——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老王临死前来送香油、鸡蛋,如果是朋友、亲人,会怎么做?是不是先会“请他坐坐喝口茶水”?送他是不是会送下楼,甚至还扶他一把?可是作者杨绛只是看着他行动僵硬地下楼梯去了,而没有任何行动,这些细节不正是体现出杨绛对老王和老王对杨绛情感方面的不对等吗?所以,这些细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抓住,引导学生去斟酌,更能了解人物的心理。
第三,以朗读为契机,深入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我们都知道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应贯穿于我们课堂的始终。所以,对于写人记事类文章,在指导朗读训练时,我们应该告诉学生要根据文章对人物刻画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朗读,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说过:“朗读就是说话。不要朗读一个样,说话又是一个样。” 故而,在朗读时,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像自己说话那样去读人物的话语,把自己融入其中,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文中人物会用怎样的语气说话,站在人物觉得角度来朗读课文,必要时可以同桌进行对话。学生为了达到朗读的最佳效果必然要去揣摩人物说此话时的情感和心理,那对于课文的理解不可不谓深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