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次试讲过后,我心中燃起的希望突然破灭了。我不知道该如何上课了,课堂上说话语无伦次,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教研后我发现,我上节课存在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尤其是说明方法的介绍和小组合作这两个环节,一直都成为我课堂上的绊脚石。具体问题如下:
1、小组合作的时间过长,问题依然不明确,没有体现小组合作的特点,整个过程就是老师的满堂灌。在学生小组合作时间过长的情况下,依然没有给孩子以提醒,没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2、对文本的把握不够准确。在讲解雷龙时,我没有抓住它“大”的特点,而将学生说的“吓人”也概括为它的特点,评价性的语言没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3、在介绍说明方法时,又陷入了误区,不知道该如何向学生说明白,教师的思维较混乱,导致学生一知半解。
在教研过后,我对自己的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小组合作时,问题再一次简单化,清晰化。我将小组合作的要求设置为:
A在小组长的主持下,选择一种你们最感兴趣的恐龙进行自主学习。
B用一个词语说出此类恐龙的特点。
C找出描写此类恐龙的关键词语。
2、课下我又重新研读文本,理解文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字。在此基础上,我又搜集更多关于说明的资料。我发现说明文的段与段之间是紧密相连的。我将恐龙的六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分别为:
一、大约两亿年以前,恐龙足迹遍及整个世界。
二、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
三、鱼龙和翼龙是恐龙的亲戚。
四、恐龙大多以吃植物为主,也有专门食肉的。
五、恐龙是卵生的。
六、大约6500万年以前,恐龙突然神秘地消失了。
概括完毕,我在想如果把这些句子组织在一起,也能成为一篇文章。把这些概括的句子加以具体描写,展开来写,就成了一篇完整的、生动的说明恐龙的文章了。我们平时的写作,就是把概括(提纲)展开来写的过程。
接着我发现,这几个自然段无论怎么换,都不合适,因为段与段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当你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时,并不是茫然地,随便地进行的,而是要把他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个“有机”就叫做“内在联系”。
这次反思让我发现了这篇说明性文章的内在联系,对文本也有了更深的把握。
3、在介绍说明方法时,我不再纠结于讲还是不讲,而是根据学情确定目标和内容。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说明文,所以应该告知学生一些说明的只是。当然仅仅是简单说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