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假期间有幸拜读了王月芬教授的《重构作业-------视域下的单元作业》小有收获:
“双减”背景下如何建立科学系统的作业批改与反馈机制 传统的作业批改存在弊端,比如时间跨度长,失去了信息的最佳反馈时机,评价不够全面,重评定轻引导,重知识技能巩固轻过程与方法的感悟,忽视态度与情感的体验,育人功能弱化。
“双减”之下,小学的作业批改正在发生着变化:评价方式已经不再是只有勾勾叉叉,评语的引导逐渐得到了重视,面批、随堂批改也成为了新的批改方式,面对面的讲解、二次批改也逐渐成为习惯...... 这些变革来自教师的自发实践与尝试,一个相对科学、系统的批改与反馈机制正在形成。
学生更愿意与同伴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有时比老师的辅导效果更好,当小老师的一方跟同伴一说自己也更清楚了。双减的背景下,教师跟家长的沟通更要紧密一些,要不然回家作业少了,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就更少了。教师与教师间交流对典型的错误和特殊的错误问题,通过教师间相互交流,引起教师重视,达到资源共享,从而共同提高。
所有这些我们的目的是实现作业批改与反馈多种功能,充分发挥作业批改与反馈的诊断功能,努力实现作业批改与反馈的育人功能。作业的批改和反馈应是学生对课堂学习结果的一个自我整理、反思、系统、深化的过程。而这种整理、反思、系统、深化的认知活动必须以教师的引导为前提,学生的主体参与是关键。作业的诊断只是对现有认知的评价是“过去时”的,而对学生元认知的评价却决定着学生的“将来时”,既可以为学生指明努力方向,又可以让学生从中“学会学习”,这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教育性,实现作业批改的育人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