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8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优质课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22: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优质课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词语,掌握“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学习运用“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等成语。
   ⑵ 了解沈从文及其创作概况。
   ⑶ 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情民风。
  2、能力目标:
   ⑴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 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⑶ 延伸拓展,横向比较,体味各地民谣民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走向社会,增加知识储备。
  3、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揣摩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
  2、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朗读法:
    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教师宜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品味,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与作者直接交流。
  3、讨论点拨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中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与特点,感受文中浓郁的民风民情;深入研读,把握主旨;赏玩品味,揣摩语言,探究文中优美的意境,学习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技巧;延伸拓展,沟通课堂内外。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沈从文先生是从湘西地区的灵山秀水中走出来的,因而一直自称是“乡下人”的“京派”文人群的首席作家。今天我们学习沈先生优美的散文《云南的歌会》。
  设计(二):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蹲踞(jù):蹲或坐。
    酬和(hè):用诗词应答。
    熹微(xī wēi):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
    譬喻(pì):比如。
    淳朴(chún):诚实朴素。
    即物起兴(xìnɡ):开头先咏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悠游自在:悠闲自在。
    龙吟凤哕(huì):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2、学生练习表情朗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
  3、教师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展示了云南浓浓的民族风情。
  4、学生齐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云南歌会淳朴自然、浑大壮观的特点。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旨趣
  1、提问: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想一想,这三种场合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明确:这三种场合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这一场面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以优美环境映衬唱歌的女孩及其优美的歌声。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这一场面重在写唱歌的盛况,有全景描绘,有局部刻画,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提问: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特色?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明确: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融自然、人生、社会于一体,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泥土的芬芳,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那里的灵山秀水赋予他们美的歌喉,美的情趣。
       作者借写云南歌会,传达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而出。

四、赏析品味,揣摩语言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读后喜欢文章的哪一段?为什么?
    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句段,教师择其精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
    (多媒体显示)
      ⑴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⑵ 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赶马女孩子……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教师点拨学生从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角度反复品味其精妙。
    提问:第⑴段文字在人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阅读沈从文《边城》中描写翠翠的有关片断,试着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多媒体显示)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学生细品两段文字,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第一段重写实,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牙齿、衣饰,细致生动,如在目前。
    第二段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写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显得飘忽灵秀,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两段文字各有千秋,代表两种不同的写法。
    提问:作者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与“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默读这段文字,展开想象,沉浸在文章优美的意境中,感受作者创设的氛围。
    明确:这一段是“山路漫歌”,写“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这些写景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子的歌唱”交相应和,互相辉映,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2、学生齐读这两段文字,背诵,增加语言积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22:26:00 | 只看该作者
五、课堂小结

  沈从文先生以明净、潇洒、随意的文字为我们勾勒了云南特有的风景、风物、民情、民风,这些文字展示了云南特有的淳朴自然的风俗人情,以一种抒情诗所特有的含蓄与优美的笔调热情吟唱,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都源于沈从文先生对生活、人生的挚爱。让我们用稚嫩的文字,吟唱家乡的山歌吧。


六、延伸拓展,沟通课堂内外

  教师提示:课文中有“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这段文字为我们介绍了云南民歌的内容及几种不同的对歌方式。请同学们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情歌,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提问”,哪些属于“互嘲互赞”。

  学生明确活动要求,课余时间或走访当地民间艺人,或查阅地方志,或上网浏览,或图书馆查阅,搜集材料并对其分析整理,上交一份研究性报告。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沈从文的其他散文。

  2、学唱二三首民歌,并在同学面前表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14: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