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学习》这本书是一个朋友推荐的,起初时间紧没太在意,后来抽出时间阅读,联想教育中种种问题和现象,有些豁然开朗之感。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是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书中不仅给出了大脑思考的工作原理,也给出了几个观点:“事实性的知识先于技能”,“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我们在已知的环境中理解新的事物”,“儿童在学习方面更多的是相似而不是不同”,“教学技能可以通过练习而提高”,将这些观点结合实践不无感同身受。
一、关于大脑思考的工作原理。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而会尽量避免思考,这个观点或许有些耐人寻味,但作者的观点是:人生来就有好奇心,但我们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者;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我们会尽可能避免思考。关于大脑思考的工作原理,作者给出了一个大脑工作模型。大脑模型分三个部分:环境,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大脑首先从环境中获取信息,然后从长期记忆中提取知识(事实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然后在工作记忆中进行组合,这就是大脑思考的工作原理。从思考的模型来看,思考的成功取决与四个方面:环境中的信息、长期记忆中的事实、长期记忆中的步骤,一级工作记忆中空间的大小。由于工作记忆空间有限,所以大脑会优先从长期记忆中提取事实性知识,即从记忆中提取,这就是大脑避免思考的原因,也是学生不喜欢学习的原因。
在课堂启示中,对于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作者从认知学角度给出的解决思路是:保护学生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持续地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感。包括:确保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意识到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解释待解决的问题,重新考虑何时提出问题,接受并应对学生的差异,改变速度,坚持记日记等。让问题的难度适当是确保问题解决的的关键,也是保护学生好奇心的关键,而学生的愉悦感也正是源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另外,考虑学生认知能力限制和工作记忆空间限制,提前做好问题重心的规划以及提出的恰当时机,考虑不同学生认知的差异,也是保护学生好奇心的关键。最后,增加学生的长期记忆数量和质量,让学生在思考时能快速的从长期记忆中提取出有用的知识也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速度的有效途径,如大面积的阅读,记日记等。
二、事实性知识先于技能。这是关于教授技巧的问题。很长时间人们都会认为让学生记忆是最无效的学习,而理解会用才是真正的学习。作者的观点是:事实性知识要先于技能,事实性知识要教,而且最理想的教是在注重技能的环境里,能够在学前班甚至更早开始就更好了。让学生记忆枯燥的事实是好的学习方式,但要凭空让学生拥有高阶的思维能力也是不可能的,认知科学研究发现,这些能力的来源都需要全面的事实性知识支撑。缜密的思考需要了解事实,独立、客观的思考过程与背景知识更是紧密联系。主要表现在:背景知识阅读理解必不可少,背景知识对于认知能力的提升必不可少,事实性知识可以增强记忆。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一定量的词汇积累,学生如何能读懂文章的含义,如果没有丰富的背景知识的支撑,科学家如何能够快速的解释一些现象,因此,背景知识的这一现象------长期记忆中的事实性知识使得获取更多的事实性知识更容易。
关于背景知识的学习,在课堂的启示中,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灌输必要的知识(常识性知识、有关核心课程的知识、大观念性知识);知识体系在先,批判性思考在后;具有浅显的知识比没有知识要强;加强阅读;偶尔获得一些知识;尽早开始;知识要有意义等。学习知识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一些东西,更在于会用相关联的事实来解释一些概念,为了更有效地思考而学习,而不是建立事实清单。
三、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这是关于记忆的方法和技巧问题。没有事实性知识的记忆与积累,高阶的思考便是无源之水,学习也便无从发生,可见记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何快速记忆有效记忆呢?为什么学生能记住电视里的所有细节,却记不住我们告诉他任何知识。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作者的观点是,让学生经历注意、付出情感、多次重复、获取意义是有效的方式。即,要想学到知识(也就是进入长期记忆),它必须在工作记忆中稍作停留------学生必须注意到它,对它有兴趣,有思考,思考其不同意义,建立其联系等。也可以采用故事的效用,这是因为故事包含学生感兴趣的4C原则:因果关系,冲突,多样性,角色,课堂上采用故事的结构,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如何快速高效的记忆,在课堂启示中,作者给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从学生会思考什么角度重新审视教学;慎用强夺注意力;慎用探索性学习;让作业带着学生思考;大胆使用助记术;围绕冲突备课等。我们并非为了记忆而记忆,而是通过思考意义的实现来增加背景性知识,从而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四、关于在已知的环境中理解新的事物。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因此难以在新的环境中运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最有把握的方法,是让他们接触他的不同表现形式。关于这一点,作者给出的认知原理是: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理解新的事物,大多数知识是具象的。根据大脑思考的工作原理,理解其实就是记忆,通过联系已知的概念来理解新的概念。所以,理解新的事物依赖于联系已知的事物,理解新的概念其实是正确的已有概念进入工作记忆,并且重新加以组合,但必须确保学生能取出长期记忆中的正确概念放入工作记忆中。如常用方法比较、类比等就是一种理解。理解可分为表面理解理解和深层理解,表面理解是浅表层次的机械记忆得到的,机械记忆可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但却不代表学生在思考,这样的知识也只是机械知识,或者学生是学生只是对内容有点认识的表面知识。与表面知识和表面理解相对的是深层知识和深层理解。一个拥有深层知识的学生对学科知识知道的更多,知识点之间的连接也更加充分,他们了解的不是每一个部分,而是一个全局。为什么有的知识理解了却不能够迁移,这说明我们对于抽象的概念并没有达到深层次的理解,深层理解也并不容易,常常理解抽象的概念需要寻找合计的背景知识和环境。很多时候,我们在理解新事物时,我们的认知系统不是在努力理解我们所读、所听,就是在寻找合适的背景知识和环境。而这样的背景知识和环境若是具象的更有助于理解。
理解事物不容易,即使理解了也不易迁移到新的环境里。为推动深层次理解,在课堂启示中,作者给出了这样一些思考和建议:帮助学生理解,提供实例,让学生尽兴比较;明说暗说深层知识;对深层次知识抱有切实期望等。
五、关于儿童在学习方面更多的是相似而不是不同。这说明儿童在思考和学习方面相似点比不同点更多。这一点是关于我们该如何因材施教的问题。而相似和不同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甚至早晚的思维风格也不同,但学习的知识的方式和结果是相似的。没有充分的练习,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活。而这样的练习更多的是考虑工作记忆的空间有限,加强基础技能的练习可以使一些原本要占用大量工作记忆空间的基本步骤形成自动化,为学习更先进的技能做准备,这样学生才有足够的工作记忆空间将思考能力提高到下一个层次;二是相似的知识更有利学生接收学习。学生不同风格和能力决定了他们接收不同的知识的快慢是有差异的,这也使得学生在教学方法和学习类型相符时学的更好,这也需要我们教学者有这样的思考,同样的学习内容通过不同的方法呈现给学生以适应每个学生的强项是必要的。三是孩子智能上的差异可以通过持久的努力来改变。这对于慢热型的学生来说,态度比智能重要。
如何有效的因材施教,在课堂的启示中,作者的思考和建议是:要有充分的练习以使技能自动化(包括要有练习的目的、时间、进阶环境);思考内容而不是学生;改变吸引注意力;每个孩子都值得你关注;赞扬努力,而非能力;告诉他们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坦然接受失败;学习技能不是天生的;跟上队伍是“长期”目标;让学生知道你对他们有信心。这些对于慢热型的学生来说尤其必要。
六、关于教学技能可以通过练习而提高。关于这一点,作者给出的认知原理是:教学,和其它任何复杂的认知技能一样,必须通过练习得以提高。这似乎和学生的差异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如出一辙。作为认知技能的教学,教学对工作记忆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但工作记忆空间的有限决定了长期记忆中必须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知识等,这些必要的事实性知识必须要经过充分的练习,才能增加工作记忆的空间,才能提高教学的技能。
如何练习,作者给出的思考和建议是:要明白练习的重要性(教学经验的重要性);要能够获得、给出反馈意见的方法,包括找一个愿意与你合作的教师做搭档,要给课堂录像自己观看,和搭档一起看其他教师的录像,和搭档观看点评彼此的录像,用到班级里跟踪观察等;要有意识地提高自我管理;小步前进;记教学日记;和其他教师讨论;观察等。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大学问,而非简单操作。对于学生的教学,更需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对于不同的教学问题,对症下药才是良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