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课异构”,这个词多少会让人揣磨一番。
“同课异构”,就是让同一学科同一年级的任课教师都上同一节课。对于同一个课题,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自己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自己把握对重、难点的处理。同时本学科的所有教师都来听课,课上完后,大家对这一节课进行评课,评课时,大家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思路、方法,假如是自己上课会如何处理某个环节,将自己的想法提出来,这已经不单单是评课,而是形成交流、学习的平台,一种在升华的过程,是一个高效率的平台。
新课程带来挑战的第一方面是教学目标的拓展,除培养目标以外,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后两者的培养方法是属于经验知识。假如教师仍然教“教材”,或者用教教材的方法上课,就很难落实教育目标。
第二,新课程要求从改变教师的“教”出发,最终实现改变学生的学法,让学生通过主动地学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因此,提出在课堂里要更多地安排学生的主动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比如,更多地自主探究、自由讨论、自学、自己设计、动手操作、实验、练习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法,不能只用教“教材”的方法,就书本知识教书本知识,而是要尽可能地结合教材内容,在动手动脑的实施过程中学习,用更多的感官投入学习,达到全方位调动积极性、学会学习的目的。
第三,对教师来说,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反映的是专业水平的提高。教“教材”对教师最大的挑战是对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只要熟悉教学内容,熟悉练习和习题,把握好重点和难点,一般都能设计出很好的教案。而用“教材”教首先就要教师想清楚教学目的是什么,实现这个教学目的基本学习过程是怎样的,针对这个学习过程应该如何用等等。因此,与教“教材”相比,用“教材”教时,教材只是教师设计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资源,如何用好这种资源,要求教师有更宽的视野,更强的教学设计和控制能力,也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创作教案,创作教学。这对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一种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
期待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方面能更快地有所进步,用“教材”教是我的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