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好的空间观念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数学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每一学段都安排了“空间与图形”这一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一年级数学上册中,主要是学习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以及认识简单的立体图形。本周,我带领孩子们对于位置与图形进行了回顾与复习。
在刚开始学习位置的时候,孩子们都还是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的识字量很低,理解能力也不够强,但是经过这几个月的学习之后,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与理解能力,在位置辨认方面,经过几个月潜移默化的学习,他们辨别位置的能力比刚开学的时候进步了不少。但是,在《认识图形(一)》这一单元中,对于简单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辨别还没有什么问题,然而对于需要进行空间想象与思考的题目,就变得困难了许多。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本单元的复习进行了强化设计。
《认识图形(一)》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第一,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第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第三,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中,主要设计流程是,先通过带领孩子们看一看教室内的物体,来回想之前学过的四种立体图形,再回顾每一种立体图形的特点,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一些立体图形中迅速准确地找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对基础知识梳理之后,帮助他们解决本单元的一些难点,最后进行适当的总结与练习。在解决难点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如下方式:
第一,是“球”不是“圆”。其实在一年级上册的课本上并没有出现“圆”这一概念,孩子们对于“圆”的认识,大多来自于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以及幼儿园老师的教学。由于他们知道什么是圆,从而导致我们班很多孩子在看到题目中画在平面上的“球”时,第一反应认为那是“圆”。虽然在之前新授课的时候也强调过很多遍,但是许久不强调不练习,部分孩子又分不清了。其实,对于图形的认识还是需要孩子们自己感知,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在课前准备好了几份画在平面上的球和圆,分发给每一个小组,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画在平面上的球和他们知道的圆到底有什么区别,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经过小组内的讨论与观察,许多孩子开始举手汇报,第二组的小组代表说,画出来的球里面有几条线,圆没有线。其他同学依然高举小手,觉得还有需要补充的地方,于是第五组的代表说,画出来的“球”里面有一点点灰色,圆没有。经过孩子们的汇报之后,我再进行简单的总结,画在平面上的“球”里面会画上一些线或者会有一些灰色的“阴影”,而圆是简简单单的,以此来帮助他们区别平面上的“球”和“圆”。
第二,被挡住的也存在。在这一单元中,有些题目是让孩子们自己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这是一个难点,因为需要孩子们认识到有些正方体被挡住了,但是还是应该数的。我借助课件,出示了一个上层有一个小正方体,下层有三个小正方体的立体图形,但是下层中的一个被挡上了,导致看上去仿佛只有三个小正方体。在教学这一点时,我让孩子们先自己猜一猜到底有多少个小正方体,结果猜三个、四个的都有。但是经过猜测之后,他们很期待哪一个答案是对的,这也间接的使他们的课堂注意力更加集中了,孩子们都满眼期待的看着我,希望自己的答案是对的,我告诉他们揭晓答案的时刻到了,随之用课件将这个立体图形分成两层,分层之后孩子们立刻就看出来是四个了,这时我听到一些猜四个的同学发出了“耶”的声音。于是我问猜对的同学,既然猜对了这么高兴,能不能给大家传授传授猜对的小秘诀?班里一位同学笑呵呵地告诉我,下面有一个小正方体被挡住了,也得算上,要是不算,上面的正方体就掉下去了。我很惊喜于这位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便顺着他的话给大家进行讲解,让孩子们明白被挡住的也是存在的,不然上面的小正方体就会“摔下去”。有了这个题目的铺垫,我又出示了一个由8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让他们数一数到底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有了上一题的“分层数数”的方法铺垫,很多孩子迅速反应过来有8个小正方体。我问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告诉我,第一层是4个可以看出来,没有掉下去说明第二层也是4个,4+4=8。我便顺势告诉他们,为了避免数数的时候数错,我们以后遇到这样的题目,就可以用分层数一数的方法,准确又快速。
一年级正是为孩子们空间观念的培养打基础的时候,无论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感知,还是借助于多媒体课件,都需要孩子们自己在头脑中进行想象,进行思考。而教师需要做的是给予孩子们适当的引导,并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孩子们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