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7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朗读成为帮助学生解读文本的“助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8 12:1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总是说“朗读既是目标,又是手段”。说它是“目标”,培养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说它是“手段”,是因为作为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通过朗读可以再现形象,可以还原画面,可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一言以蔽之,朗读能够帮助学生感受语言、感知文本、感悟写法,即帮助学生解读文本。那么,如何通过适切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实现对文本正确而深入的解读呢?以下是我的点滴思考,期得与大家共飨:



一、朗读帮助学生正确感知文本



朗读传递的是一种理解。“轻、重、缓、急、顿”就是一种理解,教师通过准确把脉,就能在读中指导学生理解意思。



如《呼风唤雨的世纪》中“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这个句子如何停顿就关系到对文本的理解。有两种停顿的现象,



其一,“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其二,“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学生很容易将“上”与“历史”紧连,但是联前想后,前文中说“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显而易见,是用“一百年”和“上百万年”进行比较;下文紧承的是“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通过指导学生准确把握停顿,也就准确把握文本了。



不仅在现代文中,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因为言简意赅,停顿更应关注。《伯牙绝弦》一课中“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古。”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抑或“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仔细琢磨,理应是第一种读法是比较准确的。因为这是按照句子主、谓、宾进行停顿的,这样的朗读会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句意。



《杨氏之子》中有两个难读的句子“孔指以示儿曰”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结合理解,正确的朗读停顿应该是“孔/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尤其第二句是“夫子家/禽”还是“夫子/家禽”,这显然是与文言文中浅显的古代文化常识相结合的。



在平素的教学中,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似乎是预习时就应该完成的事情,常常被我们忽略。然,学生有时会出现破读的现象,这显然是理解有误,通过朗读给以纠正,实现正确理解。朗读的作用就在于此。



二、朗读帮助学生感受语言感悟写法



朗读不是读来读去,倘若伴随着新的感受和发现,才会朗读得有层次,感受到朗读的魅力。



·帮助学生读出形象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将相和》的“负荆请罪”这一故事时,指名读、分角色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学生交流:



生1:蔺相如是以国为重,廉颇以自己为重。



生2:蔺相如宰相肚里能撑船,廉颇知错就改。



生3:蔺相如大度,廉颇小气。



……



以五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读出这样的感受并不难,可是教学中,我们的终极目标并不是要贴个标签,知道一些关于品质的词语。“形象大于思想!”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行走在阅读中,在“读中感悟”?教学时,不妨从文字中引导学生发现,请看这两段话:



1.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倘若不进行深入引导,学生会不会从文字中读出蔺相如和廉颇的特点?也许能。但是,这并不是基于对语言文字进行深究而得之的,而是带有直觉性的答案。语文教学不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出生入死”吗?缺少了这个来回品读的过程,语文课的味道就寡淡了。



如何改变平铺直叙,波澜不惊的教学?引导发现!



在出示第一个语段后,引导学生发现廉颇口口声声的都是“我”,再深入到文本中进行朗读感悟,强调着“我”来读,学生设身处地地朗读廉颇的语言,廉颇那“自大、小心眼、自以为是、以己为重”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



同理,学生也会从二人的语言中进行对比,发现蔺相如的口里说的、心里想着的都是“赵国”,这就是“顾全大局”,这就是“以国为重”;他不是直呼“廉颇”,而是一口一个“廉将军”,他以德报怨,这就是“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就是“心胸宽广”!



这样的教学过程,人物的品质、特点不再是空洞无所依的,而是呼之欲出的。两位的形象才立体起来,不是扁扁的一两个词语。学生再去读人物传记的时候,才会关注到语言中的细微称呼所折射出的人物内心。



【案例】《白鹅》中“吃相”一段,“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究竟是怎样的吃法?可以通过指导课文的句子来体会──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吃一口泥和草。一读:读出吃的是什么?自然朗读时就会强调“冷饭、水、泥和草”。二读:能少一样吗?(下饭的东西一样都不能少)三读:这个吃饭的顺序可以改变吗?(不能改变,即便离得很远,也是这样的吃法),朗读时,学生又自然会关注到“先、再、然后”等表顺序的词语。这样,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三眼一板”有了具体的界定,“鹅老爷”就是这样,吃饭时下饭的一样也不少,连顺序都不能改,就这么架子十足,就这么讲究这么有派头。这就是──三眼一板。由此,对“鹅老爷”的脾气也就有深刻认识了。



这样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学生会从中读出滋味,归根结底,是因为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发现了藏在语言文字中的“密码”,这恰恰是学生容易忽略的。课堂的精彩就是“陌生”的价值。读出发现,才让课堂充满魅力!



·帮助学生读出特点



【案例】《盘古开天地》一课中,有个特殊的句子:“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这个句子结构对仗,语言工整,节奏鲜明。教学时,老师通常的做法是,先找到句子中反义词和近义词,然后指导朗读。



其实,换一种思维来学习,借助朗读这一手段,可以让学生学得更有成就感。可以先引导学生随着老师上半句朗读的节奏与重音,自然地和着下半句。几遍下来,学生就会感受到文字的节奏和对仗。之后,再引导学生发现句子的特点,可谓水到渠成。



两种学法的不同,在于后一种让朗读成为了学生解读句子的手段。阅读中学生感受着语言的优美,自主地发现了语言的规律。反义词的发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并不是难点,难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样的表达效果,而这表达效果,唯有在琅琅的朗读中才更能心领神会。朗读中发现,给了学生自主的空间,更给了学生阅读的法宝。



·帮助学生读懂结构



小学阶段有许多典型段式:总分段式、因果段式、承接段式、设问式等,学生接受概念时,我们不能仅仅告诉学生一个结果,而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由感知升至感悟,领悟这种写法的好处,这样,概念才算是立心生根了。



【案例】一位教师执教三年级下册《13和时间赛跑》,教学第四自然段即“爸爸给我说了一个谜”一段,由于本段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很有特点的段落,教师这样引导:



先弄清这段话爸爸要告诉我什么?──“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所有时间里的事物”指什么?爸爸怎么说给我的?(爸爸分了三个时间段来诠释)



──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昨天不能回来了)



──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童年不能回来了)



──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了。(一生不能回来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句来朗读,明白爸爸是先说昨天不能回来了,再说童年不能回来了,最后说一生度过了再也回不来了。



接着再次朗读,体会打乱顺序叙述是否可以?



学生读中思考,悟道:作者由近的短时的昨天,逐渐到更多时间的童年乃至一生,这个顺序不能打乱。这样更有次序,更让人感到恐慌!



最后,教师一边与学生共同背诵,一边擦掉这些词语,时间一去不回头的恐惧之感让人汗毛倒竖!



这一段的结构很典型,先概括后具体。但教师很巧妙地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读出了“段式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让概念触手可摸!朗读让段的结构具化了!



三、朗读帮助学生感受文字意境美



学生喜欢新异刺激,一层不变的朗读指导会让学生产生疲倦。倘若能根据文本的特点找到恰当的策略,通过朗读的基调、节奏和韵律指导和把握,就会帮助学生丰富对文字的感受。



《威尼斯的小艇》第5、6自然段是写了威尼斯人与小艇的密切关系。但是透过文字,我们感受到的是威尼斯独特的风情,与众不同的生活。同时,我们也感受到马克·吐温文字的所创设的意境美和节奏美。白天是那么繁华热闹,夜晚是那么宁静浪漫。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来读出对文本的理解呢?我通过“三读”来力求实现:



【案例】



一读:深入文字,体会人与艇地关系



默读5.6自然段,联系有关语句,说说小艇和威尼斯人生活的关系?



引导体会:息息相关,人离不开小艇



谁离不开?──商人、青年妇女、小孩、老人……



干什么离不开?──做生意、呼吸新鲜空气、去教堂、去看戏……



什么时间离不开?──白天晚上都离不开



小结:形形色色的人,从早到晚都离不开小艇,可以说,小艇与人们同醒同睡!



二读:乐曲与文字实现通感体会情趣



小艇醒来时,威尼斯就──热闹、繁忙、喧哗;



小艇入睡时,威尼斯就──沉寂、宁静、安详。



设身处地地读课文5.6段,你会感觉到这部分文字如同乐曲一般,有活泼、明快的部分,也有柔和、细腻的部分。请选择你最有感受的部分体会着读一读,你觉得该给这部分文字配一段怎样的乐曲?



·“入夜”部分:(舒缓、静谧感的)



指导:以萨克斯曲《永恒的爱》配乐来读。



我们不仅读出了音乐一般的美感,还感受到了诗意,改变为诗行来读。



出示:水面上渐渐沉寂,



只见月亮的影子



在水中摇晃。



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



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



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



静寂



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



古老的威尼斯



又沉沉地入睡了。



·“戏院”部分:抓住动词,体会文字节奏的变化。



指导:这部分的音乐应该是极富动感,因为作者描写时,运用了几个连续性的词语,“簇拥──散开──消失──哗笑──告别”师读词,引导学生想象、朗读。



三读:一动一静中提升感受



让我们聚焦于文章第6自然段,男生读动感的部分,女生读宁静的部分。这一动一静中,我们读出了一份情趣,看到了一种不一样的生活!



教学效果很理想,反思原因,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深入文字,悉心感受着文字后面那空灵的意境,并将作者的写作方法通过朗读的策略传达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动”与“静”不就是一段乐曲吗?教师运用变式的朗读为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活力,让学生的学习有了创意;并且通过变化行文的格式为诗行,再配以抒情乐曲,课堂上诗意顿生。这样,运用朗读的策略,力求呈现富有创意,满含诗意的课堂。朗读丰富着学生的感受,细腻着学生的情感,也累积着写作的方法。



其实,朗读策略的运用和指导又何尝不是教师解读文本的折射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8 12:13:04 | 只看该作者
东河区教研室 谭培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17 04: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