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21-11-10 01:23:2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富贵不能淫》
1.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讲纵横家的故事激趣导入,也可以问学生什么是大丈夫来导入,还可以从《谈骨气》的一段文字导入,引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检查预习情况,补充有关知识。
教师课前要布置预习任务,上课时要检查落实情况。可以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生字词是否查过字典、做过标注等。教师出示课件,介绍相关资料。(纵横家是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主要人物是:鬼谷子、公孙衍、苏秦、张仪等。《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韩非子·五蠹》:“从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3.学习字词。
教师强调重要的字词,读准音,记住字形、字义,可以让学生在文中补充标注。学生提出解决不了的字词,教师进行指导点拨。如“衍(yǎn)”、“冠(guàn)”、“女”同“汝”(rǔ)、“淫(yín)”等。
4.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流畅,读出文言的味道。
(1)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课文录音。学生注意读音,做好标注。本课有不少对举和排比的句式,读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如“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等。还有些语句应当通过重音读出语气,如“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诚”、“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焉”,都应当重读。
(2)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读准字音,出示划分停顿、重音的课件,注意停顿、重音、语气等的指导。
5.同桌合作,疏通文意。
建议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先让学生结合注解,自主疏通文意。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再同桌或四人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教师点拨。
还可以强调重点词句的理解,养成积累文言词汇的习惯。如一词多义,“女子之嫁也”“往送之门”;通假字,如“女”同“汝”等。
6.理解课文内容,这一环节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设问: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是如何看出来的?这两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明确:敬仰、崇拜、羡慕。从反问句式、副词“诚”以及对他们能力的夸张性描述上可以看出来。应该以一种肯定、赞叹并试图得到听话人认可的语气来读。
(2)设问: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分别应该以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明确:两个层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至“妾妇之道也”为第一层,反驳景春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至“此之谓大丈夫”为第二层,正面提出何谓大丈夫。前一个层次应该读出不屑、轻蔑和鄙视,后一个层次应该读得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3)讨论“思考探究”二: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7.学习写法,随堂背诵。
可以结合“思考探究”三来进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及具体语句的分析,体会《孟子》文章的风格特点。可以举例作具体分析,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本文篇幅不长,层次清晰,建议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随堂背诵。教师对背诵也要加强指导,针对学生在背诵中可能存在的难点(如漏句、颠倒等),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孟子反驳景春的部分,“子未学礼乎”和“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分别起什么作用?(前者是导入,后者是总结,与中间的长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类比论证)
(2)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不能。“居天下之
广居”三句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也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说;接下来“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
8.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孟子所说的“大丈夫”标准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有哪些人算得上是“大丈夫”(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皆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