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教学论认为,亲身体验是儿童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引导儿童在亲身的体验中学习数学,有利于儿童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儿童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知识产生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中许多知识的产生源于生产、生活的需要。通过提供材料、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体会已有知识的不足和新知识产生的必要性。如教学面积单位时,在认识平方厘米后,要求学生用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度量课桌桌面的面积。学生在亲身的度量活动中体会到此时用1平方厘米作单位度量太小、太麻烦,教师趁机提出:“你能不能设计出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帮你度量?” 平方分米这个单位就应势而生。又如,在学习厘米的认识后,引导学生测量课本、橡皮的厚度,让学生体会用厘米作单位度量不够精确,于是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毫米。
二、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形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但数学知识到底是如何运用于生产生活中的呢?显然,这是不可能完全从课本中得到的,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体验。如教室的玻璃破了,让学生讨论怎么在窗框上量尺寸:(1)、量出的长度应比玻璃所嵌套的外框的尺寸稍大一些还是稍小一些?(2)、精确到什么单位比较恰当?而在给教室铺地板砖时,购买的地板砖面积应比教室面积稍多一些好还是稍少一些好?为什么?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对如何运用计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又如,学习了圆的周长后,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某林场决定对一片树林进行间伐,凡树干直径30厘米以上的都可以砍伐。现在有一棵树,你怎么判断它该不该砍伐?一个学生说:“把树砍倒后量出半径就行了。”有人反驳说:“树干直径不到30厘米是不能砍伐的。”经过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根据能砍的树的半径算出周长。只要量一量树干的周长,就知道能不能砍了。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对知识有了更进一层的认识。
三、在探求规律的过程中体悟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事实上,许多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非常生动、有趣的“原型”。从这些“原型”出发体验、理解数学规律,能使学生产生深刻的理解。如教学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星期天,小明过生日,爸爸妈妈为他买了一块蛋糕。小明想:平均每个人能吃这块蛋糕的1/3。爷爷奶奶和4个同学也先后来庆贺小明的生日。请你想一想,随着人数的增加,平均每人吃到的蛋糕是怎样变化的?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当学生用1/3﹥1/5﹥1/9来表示这个变化过程时,其中的规律已不言而喻。
引导儿童在体验中学习数学,提高了儿童的参与程度和学习兴趣,是促进儿童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