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4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研活动讲座稿 让课堂充满琅琅书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9-18 09:1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发现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求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材编者也一再强调:语文课上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这里说的“充分地读”,并非是无目的、无要求的傻读,我们提倡的朗读是一个要求逐渐提高的螺旋上升的训练过程,是指有理解、有体验、有感受、能传情达意,包含着读者以良好的基本功对文本的思索与体验的朗读。课堂上琅琅的书声背后包含着什么呢?下面,谈谈我对朗读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针对朗读的要求,设立分层目标

我们注意到每个学段对朗读的要求中都有这样几个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细品这几个词,我们就会发现这其中有个层次的问题,同时,这三个词是“相互联系、螺旋上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个既分层又紧密相关的整体。

1.初读──读正确。

学生初次接触文本的朗读,要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读错字、不重复字句。这个环节也是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阶段。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读前强调“三到”:心到、眼到、口到,集中注意力,让学生真正做到“字字响亮”,教室内充满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初读的同时,学生可借助汉语拼音或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

2.细读──读流利。

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进入对文本的细读。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思索,同时通过几遍的朗读,学生在初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能把文章读流利,也就是我们过去讲的读通顺。

3.品读──培养语感,读出感情。

这个层次中,学生品析文章的句段,感知课文形象,体味节奏韵味,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自然而然地就能以恰当的语调、感情再现文章的内容。

4.诵读(也称美读)──融入感情,积淀语感。

这个层次是在对上个层次的深化、延展。学生此时已深入地领会到了作品的精髓与内涵,已和文中的人物、事物融在了一起,必然会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朗读之中,为文中之喜所喜,之悲所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过这样反复读,学生已将文章之意了然于心,可以不言传,但已意会,这时的朗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的“二度创作”了,不知不觉中,这些语言已成为学生的积累。

二、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1.借助文本的魅力,激发学生想读的欲望。

读实验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极大限度地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所选课文绝大多数为新课文,文质兼美,语感鲜明,有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可读性很强。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呢?

(1)借助插图,按图索文。

教材配合课文绘有精美的插图,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对于鲜明的事物接受快的特点,先指导学生看图,说说图上内容,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之后,又听老师说“文中就写了图上的内容”,就会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读文,了解文中所写内容的欲望,此时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反复读文。比如,教学《画家乡》一课,可先让学生看图,图上分别写了几个小孩的家乡,他们的家乡都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说话,然后告诉学生:“文中是如何写他们的家乡的呢?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出写各自家乡的地方。”学生会很快很投入地开始朗读。

(2)质疑启思,读文求解。

学生初读文章之后,可依托教材,让学生分小组对文章合作质疑,再依据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研读课文,教师做好调控工作,适机指导学生读文。学生会充满兴趣地读文,解疑释疑。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一课,初读之后让学生质疑:小男孩喜欢小汽车吗?为什么小男孩不让妈妈给他买小汽车?售货员阿姨为什么眼圈红了?又为什么要把小汽车送给小男孩?依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让学生分成小组充分读文,自己探讨,解决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可依问题让学生用文中的句段谈谈解疑情况。教师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就课文设问,让学生读文求解。

2.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但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集体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充数”,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小组读。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可分段接读,也可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教师做好“服务性”指导调控工作。

(3)领读。教师或学生均可领着学生朗读,也可小组内小组长领读,这种朗读方法不利于学生自己感悟课文,自己朗读表达。

(4)分角色读文。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可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激发学生兴趣。

(5)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6)比赛朗读。采取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轮流上台赛读,赛读之前可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全体同学给予指导,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7)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8)想象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对已熟读的文章内容边想象边听课文,既可丰富学生想象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9)展示朗读。借助“展示台”,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读的段篇,组织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注意要引导学生进行鼓励式评价。

3.通过指导性评价,让学生会读。

这里所说的评价指的是课堂上对学生朗读情况的评价。

(1)朗读中的评价依据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也就是说,课堂上的朗读评价要评价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语音是否正确,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是否处理得当,能否控制好速度和节奏,做到感情自然流露,不娇揉造作,我认为还可以加上学生是否自然、大方,这一点属于非文本的范畴。依这些评价内容,我们还可以这样来理解:评价学生的朗读情况,其实也就是看是否达到了前面所述的分层目标。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仍是层次性的问题,评价学生的朗读情况,要紧密结合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情况,依不同的阅读层次进行评价,最终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个总目标。

(2)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依不同时段学生的朗读情况,评价的目的分别是:正字音,疏通句段,帮助学生深入领会文本,激发学生感情。通过评价,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还要暗示性地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方法,从而让学生“会朗读”。如果让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话,我们的朗读评价还有一个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正确评价的听、思、评的综合能力的目的。课堂朗读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评价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清楚自己每次对学生的朗读评价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纠正字音,还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文本,还是为了鼓励学生多读,不能泛泛地机械单调地评价“很好”“棒极了”“再加上感情”。

(3)评价的方式有哪些?

师评。即教师评价,贯穿于朗读过程的始终,但不能作为主导。作为教师的评价具有导向作用,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要中肯,能启发学生的思考,给学生以提醒、暗示,要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学生在初读了一年级下册的《要下雨了》一课,教师可指名读文,先组织学生评价,然后教师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作总结:“刚才他读得真不错,没有添字,也没有丢字,只读错了一个字‘隆’,并且比较通顺,很少有重复的地方,也没有把句子读断。”评价对象听了这样的评价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满心欢喜地听出老师表扬了自己,其他学生也从老师的话中听出了应如何读。再如在品读了《四个太阳》一课后,老师找几个学生读文,一个学生对文章理解得比较透彻,读第一段时把“绿绿”“一片清凉”两个词作为重音处理,让学生评价时,很多学生都评价他读得好,问及原因都是“把这两个词读重了”,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体会:“大家都说他读得好,也找出了读得好的地方,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把这两个词读得重就读得好呢?”在片刻的沉默之后,一个学生“忽”地站起来:“他把这两个地方读重了,让我们感觉到很凉快!”一语中的,很多学生附和:“就是!就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精心设计自己的评价语言,做到准确、意思明了,还要充满激情,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真诚地对自己的朗读作出的评价。

生评。学生的评价要作为对朗读评价的主体。评价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突现学生思维火花的过程。例如,学生读了《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评价,有的学生评价:“他读得很清楚,声音很响亮。”有的评价:“某某把小壁虎借不到尾巴的着急心情读出来了。”还有的评价:“某某读‘爬呀爬’的时候,读得很慢,说明小壁虎借尾巴爬了很多路,它没力气了。”也有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某某读小鱼姐姐的话和燕子阿姨的话是一样的,阿姨比姐姐大,不应该一样。”多么富有灵性,充满自己独特感受的评价!在教师范读之后,学生作出这样的评价:“老师把牛伯伯的话读得很好,很粗,像老牛一样。”学生的评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涉及方方面面,有评价语音的,有评价语调的,有评价读者对文中感情把握的,也有谈自己对某一句、段的感受的,教师要正确对待这些评价,既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他们的评价意见,又要注意使学生的评价不偏离课文,围绕文本及和文本相关的内容进行评价,还要注意规范学生的评价语言。

师生互评。既师生一起参与的评价方式。它与上述两种评价方式是紧密相关、又有差别的,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评价朗读情况,师生交替互动,思维碰撞,情感交融的讨论式评价。生生互评。这种评价方式是在生评的基础上,生生互动进行的评价。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在小组内针对文本进行朗读,其他成员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巡回指导,也可以作为倾听者参与学生的活动,做好组织调控工作,要注意对学习小组传递过来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最后作出总结。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评价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课堂教学中朗读环境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朗读,有所收获,能通过评价悟出朗读应注意的问题,包括语音、语调、对感情的把握、对文本的理解等,再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再现课文的形式美、音韵美、形象美、意蕴美。需要说明的是任何形式的评价都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都属于阅读教学的一个方面,它们之间是血肉相联的关系,教师要艺术地把它们糅合在一起,游刃有余地作出处理。

三、朗读指导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恰当发挥范读的作用。

小学生模仿力很强,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范读时机的选择也要恰当,不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就范读,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在什么时候范读依具体情况而定,可在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范读,在学生要求范读时再范读,教师要做到语言准确,富有激情,表情到位,感情到位,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范读的内容:依具体情况而定,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内容可范读全文,为解决难点可范读一些重点句段,范读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语言鲜明生动的段落。范读时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找领悟快、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范读。

2.朗读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

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不是少数学生的表演、展示,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除了要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以外,教师一定要当好朗读活动的组织者、调控员,多抓学生闪光点,多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的朗读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课内接触到的阅读材料是有限的,课外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朗读作为阅读的一部分,教师可以一些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课外朗读、诵读,提高朗读水平,积累语言。可举行朗读比赛、课本剧展示会、演讲赛等活动,让学生朗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低年级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甄别能力有限,起始阶段可由教师向学生推荐朗读篇目,可联系家长辅助学生朗读。

3.朗读要与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机结合起来。

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就是说,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的多了,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古人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朗读材料进行筛选,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内化于心”的目的。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篇进行反复朗读,在班内组织朗读展示活动,激励学生多朗读、积累,可暗示学生:“大家看某某同学不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把这段文章读下来,他还能很流利地背诵下来。”最终达到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

4.处理好朗读与学习(或感知)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的关系。

朗读材料中涉及到一些语法修辞知识,这里指一些必要的语法知识,比如标点符号的运用及语气表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但涉及到这类知识的时候,教师要正确处理,也不要凡是这方面知识都避得远远的,唯恐被扣上“讲得太深,超范围”的帽子。《语文课程标准》同时也指出“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修辞和知识。”这里就有一个如何处理的问题。与朗读关系密切的语法知识,比如标点符号的运用,可以通过文字,让学生体会句意,意会其用法,教师不要作明确讲解,可以通过读,读出不同的标点符号所表达的语气,再让学生认识标点符号,简单地处理其用法。比如问句“咦,棉鞋里怎么这么暖和?”可以范读,让学生跟着读,再让学生说说平常问别人话时怎么问,举出几个例子,体会出问句上扬的语气,趁机让学生认识问号,这样学生已经体会出了问号的作用,还用得着我们“深奥”地讲解吗?再如感叹号的认识,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感叹句的读法,从而认识其用法。对于部分修辞知识,可以让学生重点读相关的句子,通过文字传递过来的信息,使学生能很喜欢地读这些比喻句、拟人句,体会出作者这样写“把句子写得很有意思”,就足以说明学生认识到了其妙处,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明白好在哪里,也会逐渐运用的。

5.要处理好朗读与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关系。

朗读与理解、感悟课文内容都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而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进行感情朗读,它们不能孤立地进行,也无法孤立地进行。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课,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之后,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让学生谈一谈为什么喜欢读这一段,有的学生说:“小水珠躺在荷叶上滚来滚去,我觉得很美,很舒服。”有的说:“小蜻蜓像一架小飞机落在绿色的荷叶上,就像落在绿色的机场上,我觉得很有意思。”……从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学生已经悟出了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我们还能说学生对课文不理解吗?没有自己的感悟吗?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朗读,学生一定能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总之,朗读是一种最常见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多一些思考,精心设计,使朗读成为培养语感,学习语言,陶冶情操的艺术创造,艺术享受,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9-18 09:14:11 | 只看该作者
市教体局教研室  张晓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21:0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