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时9个月的高中语文专业培训到了尾声,在紧紧张张的日常教学、教务工作进行的同时参加本项培训,感到自己的生活非常充实。现将参加培训学习的收获做一梳理、盘点,也算对自己的一个交代。
一、对语文课程有了充分的认识
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文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总而言之,语文课程性质可以概括为“四性”——综合性,实践性,工具性,人文性;前二者为一般性,后二者为特殊性。“四性”统一构成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
课程理念——立德树人,文化自信;素养为本,四维交集;综合实践,探究创新;与时俱进,开放多样。课程理念是实施课程的思想总开关,要进脑入心,否则课程实施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语文课堂教学仍旧是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中心、应试为目的满堂灌。
课程目标——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核心素养)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育根本任务)。要求语文教学由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出发点错了,就会南辕北辙,离目标越来越远。
课程结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诗中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
必修其课程7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三类课程分层设置,打破了语文课程长期以来的一本独霸天下的结构模式,学习任务的分层安排改变了传统的单元课文呈现方式和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
课程内容——共18个学习任务群。有些任务群,任务相同,在必修、选必、选修各层次课程中的任务要求不同,为了明确任务,个任务群通过加上“探究”“研习”“研讨”等字眼以示区别。每个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
质量评价——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
通过质量水平的设定和各类考试、更高发展水平的划分,建立了全面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向明确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对语文课程的实施、语文课标的落实、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考试评价的科学具有深远意义。
二、对课标变化有了清晰把握
本次课表修订根本的变化和质的飞跃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将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落实到语文课程中。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
语文核心素养具体凝练为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是互相关联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课程独有的——要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加深对祖国语文的理解与热爱,建构语言运用机制,增进语文学养,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其他三点都与语言文字的运用有关——要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推进思维机制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要激励学生在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及在生活中,坚持对美的追求,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要使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进一步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当代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这样明确的概括是第一次,对语文教学各个方面都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是否可以说语文课程是一门按照汉字和汉语的特点,通过学生在真实的母语运用情境中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内在的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同时,使他们得到思维方法和培养思维品质,养成基于正确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提出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作为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的提出是语文课程又一重大突破。作为我国语文课程载体的教材,经历了以下重要形式:
一是“选文+注解(评点)”的文选型教材;二是“单元+课文+助读系统”的综合型教材;三是“模块+单元+课文+助读系统”的新课程实验教材;而今新版课标提出了全新的语文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学习任务群”。这种演变,反映了语文课程价值由知识中心向学生中心的变化!
“学习任务群”涵盖学生生活、学习和日后工作需要的各种语言活动类型,除着力培养语言运用基础能力外,还充分关注跨文化、跨媒介等语言文字运用新视角、新手段,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应用系统。
学习任务群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为体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学习任务群改变了传统的单元课文呈现方式和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落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语文学习活动的导引作用,有利于学生探索个性化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任务群的提出彻底颠覆了长期以来语文课程内容的编排方式,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本教辅、一言之堂的“四合”教学方式彻底要打破。
三、对教学改变有了心理准备
新版课标的修订,对当下语文教学、语文学考、语文高考无疑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就语文教学而言,我们至少要做好以下准备。
适应新的教学目标——新版课标将语文课程目标确定为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适应新的语文课程要求,将单一的、碎片化的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的观念转变为培养好、发展好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上来。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要依托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要依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依托师生的高度协作才能完成。
直面新的课程内容——语文课程内容由文选教材变为学习任务群,这一转变对教师的挑战最大,教师不容回避,只能直面。如单篇课文教学,教师的教学基本流程是“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确定目标——设计过程——运用方法——评价效果”,学生学习的基本过程是“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回答提问——完成练习——反思效果”,这种单篇教学的特点是目标驱动,知能导向,特定时空。而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教师的教学基本过程是“确定任务(要做什么)——明确目标(做到什么程度)——指导过程(怎么做)——资源帮助(如何做得更好)——评价效果(实际做得怎么样)”,学生学习的基本过程是“接受任务(要做什么)——明确目标(做到什么程度)——提炼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规划路径(如何解决问题)——调动资源(用什么解决问题)——成果展示(问题解决的效果)——学习反思(解决问题的缺憾)”,这种教学的特点是任务驱动,问题导向,超越时空。新旧课程内容对师生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有很大的区别,新版课标对师生教学活动有了新的要求。
采取新的教学方式——传统“四合”式教学肯定不适合新的教育教学形势的要求,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方式:
一是从教师的讲解分析为主转向学生的体验探究为主。
二是从单一设计的教学转向综合设计的教学。
三是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的要求显著提高。
准确确定教学点——无论单篇教学还是任务群教学,准确确定教学点是不变的教学活动主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程教学必须合理而准确的确定教学点,即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单篇阅读教学点的确定要从文章的内容重心和章法特点入手,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任务群教学点的确定要遵从课标对任务群的学习要求,以及各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教学提示等等,同时还要依据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等。
单独完成文本解读——语文教师,当然是有了相当教学经验和读书经历的老师,一定要学会独立解读阅读文本。独立完成就是不依赖各种教参、教辅资料,暂时抛开各种权威解读,凭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功底、阅读经历、人生阅历进行个性化文本解读。当然这种解读要在正确价值观、学术规范、科学精神、深厚语文素养的前提下进行,是在“不自觉”吸收别人对文本合理化认知的情况下完成的。盲目排斥、否定别人的正确见解也是学术无知的表现。单独解读文本,大的方向和关节是对文本内容(写了什么)、方式(怎么写的)、作用(这样写的好处)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实际上就是对文章价值的方方面面根据需要,有侧重点的进行阐释、估量和评判。
四、对高考改革有了深刻了解
高考改革是基于新版课标的改革。高考改革的目标和国家教育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一脉相承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目标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重大变化,终结了长期以来课程与教学分离——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落不到实处,课程类别中能完成教学的只有必修课,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都让位于高考备考复习,终结了教学与考试分离——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要求必修的或选修的部分课程内容高考不考的局面。
从高考试题来看,语文阅读量增加,阅读精度与速度一样重要;碎片化知识题融合到文本阅读中。考试内容中主流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非常突出,与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关系紧密。水平考试和高考考试形式在语文实践中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选用的语言材料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鼓励考试形式的创新,多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题目,体现学生个性。
这些变化,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头脑清醒,紧跟形势、及时调整教学和备考,一定要从刻板、单调、功利的教学和备考中脱离出来。要求学生要掌握命题规律、阅读规律、创作规律,解题规律进而俯视试卷试题。老师要把握学情、调动专业资源、运用解题的规律,指导学生演练。
五、对教师角色有了重新定位
通过本次培训,我对语文教师的角色有了重新的定位——语文老师必须成为语文学科专业技术的专家。针对语文核心素养,我们老师首先得使自己的核心素养达到与职分相当的水准。教师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同时,“学习任务群”教学对教师的挑战更是前所未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阅读范围和阅读质量的挑战——“一年只读三本书”难易应付教学局面了;二是创新能力和协调能力的挑战——学习项目设计、学习资源调动、学习过程监测都是全新的教学行为;三是教学的参与方式和指导方式的挑战——如何扮演好学习项目首席专家的角色不容回避;四是整合能力和纠偏能力的挑战——如何确保学习活动始终体现“高中语文”教学的色彩并非易事等等。
总之,语文老师就得成为语文教学和研究的专家,成为引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完成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专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