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4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及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21 09: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认识钟表
认识整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59 页主题图、例 1 及相应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 认识钟面、时针、分针,掌握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整时。
2. 经历认识整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表达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
3. 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掌握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认读整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屏展示台。
学生准备:一只实物钟表、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情景激趣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猜猜它是谁呢? 竖起你们的小耳朵,请仔细听! 溜溜圆、光闪闪、两根针、会动弹、一根长、一根短、嘀哒嘀哒转圈圈。(打一日用品)
教师:对,是钟表。钟表在生活中的用处非常大,下面我们看看这样一幅图。
2.引发认知,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单元主题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教师:大家都看到了图上的小朋友正在起床,你能知道这个小朋友什么时候起床吗? (早上。)你从哪里知道的?学生回答。(略)
教师:这个小朋友要按时起床,就需要知道时间。在生活中,我们主要靠什么知道时间的? (钟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
板书课题:认识钟表。齐读课题。
二、活动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钟面
教师:咱们先一起到钟表店去参观一下(播放多媒体课件)。哇!这么多好看的钟表,有:怀表、闹钟、挂钟、手表,还有电子表。虽然它们的形状、样式不同;有的钟面上用指针和数字指示时间,有的只用数字显示时间。但它们都能表示时间。像这种只显示数字的叫电子钟,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这些都有指针、数字的钟表。
教师:钟面上藏着哪些知识呢?都有些什么?请拿出钟面模型,同桌合作,仔细找一找,说一说:在钟面上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知道的、发现的说给同桌小伙伴听一听,比比谁观察得最仔细,说得最清楚。
学生独立观察,同桌讨论,再抽学生汇报。
多媒体放大显示一个钟表,学生汇报教师同时用课件展示:钟面的刻度、大格(数字)、指针。师生一起数大格,课件同步演示。
教师总结介绍钟面上有短的时针、长的分针、12个大格,分别标有1~12的数。
2.认识整时
(1)介绍顺时针方向
教师:分针和时针不停地转动着(多媒体课件演示转动的钟), 伸出右手食指我们一起比划时针、分针转动的方向。介绍什么是顺时针方向。
(2)理解时钟表示时间的方法
教师:想知道时针、分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吗?小耳朵仔细听!时针走1大格,分针就要走完1整圈,也就是1时。(教师贴出钟面:1:00。并板书1时。)   
介绍1时的两种书写方法:1时,文字表示法;1:00,电子表示法,用 2 个小圆点把左边的时和右边的分隔开,是几时就在左边写几,右边再写 2 个 0 表示整时,如 8 :00 )。
教师:时针走完第2大格,分针又得走完第2圈,也就是2时;时针接着走完第3大格,指着数字3,分针也接着走完第3圈,指着数字12,这时的时间就是3时。(教师贴出2:00、3:00的钟面,并板书两种书写法。并在几个钟面上用彩笔圈出时针、分针所指的数字。)
(3)认识8时、12时
教师:那么,孩子们,以此类推,当时针、分针转到这里的时候,是几时呢?为什么?(时针做到第8大格,指着数字8,分针走完第8圈,指着数字12。所以是8时。)(教师贴出例 1 中第一个钟面:8:00。,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钟面上圈数字8和12,并板书8时。)
教师:看看早上 8 时图上的孩子在干什么? (上学。)想想每天早上的 8 时你在干什么?
教师:时间不停的走,很快一个上午过去了,经过一上午的学习,小朋友该吃午饭了。请看吃午饭是几时?时针又走到第几大格,指着数字几?分针呢?多媒体显示教科书第 59 页第 2 幅图,(教师贴出例1中第二个钟面:12:00。板书12时。)
3. 归纳认识整时的方法
教师:(指黑板上的钟面)仔细观察这几个钟面的时针和分针,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针都指着 12 ,时针指到 1 就是 1 时,指到 2 就是 2 时……
教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怎样认整时?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再组织汇报。
学生:分针指着12 ,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教师同步板书。生齐读,边读边记)
教师:像1时、2时、3时、8时、12时这样的时刻就是整时。孩子们,认整时的方法你们学会了吗?让我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吧!请完成作业纸上的第1题。
三、练习应用,巩固深化
1. 即时练习(连一连):连完后,抽生说理由。(要求别人说时,其他孩子认真听。)
2. 互动拨钟
教师:刚才你们都会认读整时了,那你们能像老师那样拨出整时吗? 抽生拨出2时,拨出 4 时,4时再过1 时是几时? 再过 2 时呢?如果发现错误,就及时纠正。
教师:你也想当小老师考考同桌小伙伴吗? (一个小朋友说,另一个拨,拨好后交换。)
3.拓展思维,了解钟表文化
教师:想知道在很早很早以前人们还没有发明钟表的时候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吗? 咱们来了解一下。(出示古代人们的计时方法。)
四、反思总结,归纳提升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教师:时间就像小马车一样,滴滴答答地向前跑,希望大家都要珍惜宝贵的时间, 学习、做事不拖拉,做时间的主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教师出示钟面:1:30,问:这个时间会认吗?请孩子们课后认真预习,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这类时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8-21 09:28:26 | 只看该作者
认识钟表整时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认识钟表,要求先观察认识钟面,再认识整时,为后面认识几时半、大约几时打基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已有的认识钟表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认一认、拨一拨、说一说等活动,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总结为数学化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操作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培养。
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了起来,思维也“活”了起来。我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观察,动手操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尽情地跳跃,个性得到尽情地张扬,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挑战性。达到教学的目的,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是创造的先导。因此,上课一开始,我借助有关钟表的谜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下一个环节认识钟面埋下了伏笔。其次,“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再来认识钟面的各部分名称”。接着对整时的认、读、写的教学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观察思考,交流、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时,我首先引出几个整时的钟面,通过让学生试读,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整时,并写出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认识整时的方法。又让学生用学具进行操作并交流,使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整时。 最后,用一个几时半的钟面,延伸课堂,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学生交流不够积极,未能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应用于生活,还没有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等等。这些都是今后我将努力改正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8-21 09:28:55 | 只看该作者
认识钟表整时评课稿

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张老师在导入时设计了一个谜语,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样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注重学生倾听,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如认识钟面时,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指名回答。学生说对了说错了,不是老师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评,谁说对了,还有没有补充。从而提高倾听的参与度,逐步养成倾听的习惯,提升学习的有效性。这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张老师在这节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操作、探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钟面模型,看看上面有什么,进而认识钟面。在认读整时时刻时,让学生探究几个钟面的共同特点,在引导让学生去总结认读的方法: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这里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是有一定难度的,老师处理得比较好。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精心设计练习、板书,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从整体看这节课很成功,这和张老师在上课之前进行了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
  本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教学中语言要更加准确,教学设计还可以大胆放手一些,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8 15: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