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21-7-15 02:16:31
|
只看该作者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请坐。
师:上节课我们讲了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叫“视文字为美观,是华夏之独特”。我忽然又想到我们的华夏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叫“成语”,你知道哪些成语吗?你能说一说吗?
生:精兵简政。
师:这是成语,你还知道哪个?
生:姹紫嫣红。
师:说的不错,你说呢?
生:塞翁失马。
师:我们同学都知道了很多的成语,六年的学习一定积累了不少,我把这些成语简单地分了几个类别,你来看看,找同学来读读。
师:带数字的。
生1:一心一意。
生2:三心二意。
生3:五湖四海。
师:你还能自己说说带数字的吗?
生4:七上八下。
生5:八仙过海。
生6:十全十美。
师:第2组是带动物名称的。
生1:虎头虎脑。
生2:鼠目寸光。
生3:马到成功。
师:你还能想到一个吗?
生4:贼眉鼠眼。
生5:牛气冲天。
师:下面是含有反义词的,不能光读我这儿的,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个呢?
生1:大材小用。
生2:黑白相间。
生3:舍生忘死。
生4:三长两短。
生5:进退两难。
生6:舍近求远。
师:褒义词读一个。
生1:见微知著。
生2:锲而不舍。
生3:专心致志。
师:你能说一个嘛。
生4:理应外合算吗?
师:你们说理应外合算褒义词吗?好像不是,再想想。你希望别人怎么夸奖你,比如说你的字或者说你读文章或者说你长得如何?
生4:栩栩如生。
师:栩栩如生,可以形容我们画的画是不是?
师:含有贬义的读一读。
生1:娇生惯养。
生2:半途而废。
生3:三心二意。
师:还能说一个吗?
生4:养尊处优。
生5:贼眉鼠眼。
师:除了这些类别,我相信我们同学还能分出其他类别的成语,是不是?那么我们学过这么多成语,要想分好类就得先弄懂成语的意思。
师:你们都有什么样的方法理解成语?
生:我一般是通过把每个字的意思都想出来。然后把他们合并到一起来理解。
师:这每个字的意思你是怎么找到的?
生:一般用查字典。
师:查字典的方法。好的,还有什么理解词语的方法?
生:我是通过查字典查出每个字的意思,连成一段通顺的话,然后理解词语的意思。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我一般是拆字组词。把每个字都拆开,然后组上词语。
师:这个方法也不错,还有不同的吗?
生:我是根据意思的关键词来记成语的。
师:好的,我们同学有很多的方法来理解词语。今天啊,我们选择一个用学过的文言文里面的字的意思,来推测词语的方法,可以吗?打开你的语文书。先找同学来读一读“词句段运用”下面这个要求。一起读读。
生(齐读):你能借助文言文里面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下列词语的意思吗?
师:这个黄泡泡里还有一段话,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黄泡泡里说什么了?
生:在学习《两小儿辩日》的时候,我知道了汤有热水的意思。所以赴汤蹈火的意思可能是......
师:可能是什么呢?
生:我觉得可能是比喻就是跳到热水中或者是走到火里的意思。
师:赴汤蹈火都是形容什么样的词语?
生:就是形容经过很大的困难。
师: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有。)
师:那么其他的词语呢?我们也来翻看一下前面学过的两篇文言文,一篇是本单元学过的《学弈》,另一篇是本单元学的《两小儿辩日》,现在你就可以翻到前面找一找,在这两篇古文中哪些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成语里面的字的意思。
生:我找到了“走”字。“走”的意思是“跑”的意思。所以“走马观花”的意思应该是坐在奔跑的马上看花。
师:你觉得这样看花看得仔细吗?
生:我觉得这样看画看得不仔细。
师:好,请坐,你已经把这个词语的意思猜出来了。还有其他同学吗?你发现了哪个字?
生:我发现了是第2个词语的“弗”字,他的意思是“不”,所以“自愧弗如”这个词语的意思是自己感到惭愧不如别人。
师:说的也不错,其他的呢?你又发现了哪个词语?
生:“俱”是一起的意思。
师:哪个词语里的“俱”?
生:声泪俱下。
师:在哪篇文章中里有这个字?
生:在《学弈》当中有。
师:《学弈》怎么说的呢?
生:虽与之俱学。
师:“俱”的意思是......
生:一起。
师:那这个词语成语的意思呢?你觉得是形容什么的?
生:形容很悲伤,哭得很悲伤。
师:哭到了什么程度呀?
生:一起所有人都在哭。
师:是所有人都在哭吗?
生:是泪水和声音一起。
师:一起怎么样?
生:就是一边出声音,一边掉眼泪。
师:还有呢,剩下的那些词呢?
生:我在《学弈》里面找到了“不以为然”的“然”字。“然”的意思是样子。所以不以为然,应该是不认为是这个样子的意思。
生:“过犹不及”的“及”在《两小儿辩日》中“及”是“到,到了”的意思。
师:那你觉得“过犹不及”呢?
生:可能是犹豫不决的意思。
师:他觉得过犹不及是犹豫不决的意思,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我觉得是因为太过于犹豫,所以没有到达。
师:太过于犹豫,所以没有达到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不是?
过犹不及就是过于要求做的这件事情,比如说我们学过一篇特别有意思的故事叫《画蛇添足》,你觉得什么是过犹不及了呢?
生:我认为是那个人画完了蛇之后给蛇添上了脚,就叫过犹不及。
师:本来已经画好了,结果他又做了更过分的事情,更过头的事情,所以这个就叫过犹不及,你能明白了吗?
这些字你都理解了,刚才这几个词语里面的意思你是真的都了解了吗?跟你的同位说一说,听听你的同位说的对不对。
(同为之间互相说一说)
师:这些词语你们都记住了吗?能跟同位说一说什么意思了吗?那我考考你们行不行?
生:可以。
师:把语文书合上,这些词语的意思你们都理解了,那(另外)这些词语里面的呢?你先读一读。我找一个同学给读读吧,后面可能有同学看不太清的。
生1:一应俱全、万事俱备。
生2:不胫而走、远走高飞。
师:“不胫而走”的“胫”的意思是“大腿”的意思,想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可能这个词我们不太熟,再请同学来读这两个字。
生3:无胫而走、远走高飞。
生4:置之弗论、功成弗居。
生5:理所当然、果不其然。
生6:力所能及、望尘莫及。
生7:扬汤止沸、如汤化雪。
师:这些词我们都读了,那么你能理解词语的意思吗?如果你理解了,你试着用你理解的那个词语给大家说句话行不行?能说对了句子才能证明真的理解了,试试。
生:我选择“万事俱备”,“俱”是“一起”的意思,所以词的意思是所有的事情都一起准备好了。
师:说一句话吧。
生:明天就要开学第一天,马上就要上学了,我已经把我所有的学具都万事俱备了。
师:哦,所有的学具都准备好了,所以可以说“我已经万事俱备了,就等开学了”。你对开学充满了自己的期待。
生:我选择的是“果不其然”,我觉得“然”是“果然”的意思。“因为小明昨天没有复习,所以他今天考试,果不其然没考好。”
师:“然”是什么意思?再想想。是果然吗?果不其然,果然是这……谁能帮帮她?“然”是什么意思?(对其同桌说)你来帮帮他,小声地告诉他。(转过头再问)你知道了吗?
生:“然”是“这样”的意思。
师:好,你的同桌非常好,帮助了你,你也知道了这个词,说得也很准。如果我们不好好复习的话,就如我们所料就是考不好。
生:我理解的词是“理所当然”,“然”也是“这样”的意思,所以“理所当然”就是“理应是这样”的意思。“因为鲁迅从小就喜欢读书,所以他长大理所当然成为了一名文学家。”
师:那你还记得我们鲁迅先生热爱读书的这个特点。还有谁愿意说?
生:我理解的词是“如汤化雪”,这里面“汤”的意思是“热水”的意思,整个词语的意思是“像热水一样把白雪融化了”,我造的句子是“妈妈的安慰如汤化雪,把小明前一秒的难过一扫而光。”
师:说的不错,是这个意思。
生:我理解的词语是“远走高飞”,“走”的意思是“跑”的意思,所以他的意思应该是“跑得很远”,我造的句子是“赵慧翁卷走了张三家的所有钱财,远走高飞。”
师:说的不错,这个词用的非常准,但是我们真的不希望这样的事发生。
生:我理解的词语的意思是“一应俱全”,“俱”是“全部,全都”的意思。“我家里有很多学习用品,有很多东西一应俱全。”
师:我家里的学习用品一应俱全,不是我有很多东西一应俱全。你再说一遍。
生:我家的学习用品一应俱全。
师:跟你的同位说一说吧,选一个你最喜欢的词语,或者你最理解的词语,你给他说一个句子,让他听听你说的句子。
(同位互相说)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些新建的词语非常感兴趣。刚才我们做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就是温习了我们之前学过的文言文,然后就得到了新的成语的意思,这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所以我们学习语文要经常要温故而知新,你们同意我这个观点吗?
生:同意。
师:谁说过类似的话呀?
生: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你说的这句话跟张老师想的一样,你看,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用孔子的话佐证了我刚才的观点,你们觉得我这个观点你们认同吗?(认同。)为什么你们就认同了呢?为什么你听到了孔子的话,你就认同了我的观点了呢?
生:因为我觉得温习之前学过的确实可以再学到新的知识。
师:你在实践中验证过。
师:你觉得呢?你为什么听到了孔子的话,你就赞成了我的观点?
生:我觉得孔子是一个很懂得教育的人。
师:他是一个教育家。
生:也是一个思想家。
师:所以他说的话,在你的心目中怎么样?
生:十分的伟大。
师:所以这样的教育家、思想家,他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经过很多实践验证过来的,对吗?因为他经过实践验证,所以他说出了这样的观点,而张老师刚才仅仅用了几个词,也让大家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思,我又用孔子的话为我刚才的观点做佐证,大家才赞成了我的观点,对吗?其实我们平时也经常用别人的话佐证我们自己的观点。比如说我们语文书上就有这样的句子,好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第94页。
自己先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他们分别出自我们的哪两篇课文?
生:第第1句出自《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
师:第2句出自哪儿?
生:第2句出自《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
师:好,我们来看看这两句话,我把它打在了大屏幕上,首先给大家来读读这一句话。
生: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师:作者在用这句话佐证什么观点,记得吗?
生:我记得他是在佐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
师第2个句子谁来给大家读读?
生: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师:这句话是谁引用的,你还记得吗?
生:是毛泽东引用的,引用司马迁的名言警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师:如果我把这两句话换一种形式。你可以出声读一读比较一下。
师:这样,你们来读上面的句子,我来读下面改过的句子。咱们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师:我说,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这两句话你觉得有什么不同?
生:第1句前面加了一个数学家华罗庚说的,强调是名人说过的。第2句就不知道是谁说的。
师:好,第2句没有强调是名人说的。你找到了他们的不同,那么你觉得哪种形式更好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第1种形式更好,因为如果有名人说过的话,使这个事情变得更真实,使这个观点变得更真实更确凿。
师:怎么说?更能说服别人,更有理有据是吗?
那我想知道了,是名人说过的话就特别确凿,特别有理的证据吗?怎么有人摇头了呢?你说说为什么不是所有名人说过的话都那么确切呢?那这句话你觉得他是不是一个确切的证据呢?
生:是的。
师:为什么呢?
生:这句话他说的是对的,因为这句话华罗庚说的的确就是这么回事儿,但是名人有时候说的也是不对的。
师:华罗庚也是名人呢,怎么一会儿对了一会儿又不对了呢?什么样的句子你觉得是对的,什么样就有可能不对了呢?
生:比如说这句话就是对的,这句话华罗庚是经过思考的。
师:你说这句话华罗庚是经过时间验证过的吗?
生:他验证过。
师:那什么样的句子你觉得就不一定是对的了?
生:他光想出来的,没有经过实践,这样的句子就不一定是对的。
师:没有经过验证对吗?没有经过我们后人的验证,也没有经过他的反复实践,随便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能称之为有利的证据吗?(不能。)比如他说“我今天肚子疼。”是到今天我们所有人都肚子疼吗?这样的句子就不是非常准确、确凿的,但是他说的这句话……作为一个数学家,他说的这样的话……他之所以能成为数学家,是因为什么呀?
生:我觉得经过了他的不懈努力,才成为了数学家。
师:他在数学领域的研究怎么样?(很广泛)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因为他的事迹,从小他就特别喜欢数学,不管是在外国还是回中国,到长大以后也为中国做出了很多的贡献,所以他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所以他不会轻易地下结论,所以他这个结论是经过反复验证的。
师:那好吧,就算你们说对了,这样说的好,有名言,有名人的名字,他更能说明这个观点的准确。
这个(下一句)下面这句话除了没有名人的名字,我觉得我改得还挺具体的呢,咱们再来读一读,我找同学来读一读(指名两人)你来读上面的那个句子,你的同位来读下面这个句子好吗?
生1: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生2:人总是要死的,只是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师:你们觉得这两句话哪句话更让你信服,更让你觉得很有道理或赞同这个观点?
这里面我也把名人的名字去掉了,你感觉怎么样?我解释得挺详细的呀,怎么还有摇脑袋的呢?
生:因为我觉得如果把名人的名字去掉的话,他说的话可能就不准确,而且没有说服力。
师:我觉得也挺准确的,我觉得我说的话没有什么不准确的地方,是不是?但是你却觉得我说的没有说服力,为什么呢?一个司马迁说的,一个我说的,你信服谁?
生1:信服司马迁说过的。
师:你信服他不信服我。你呢?
生2:我信司马迁的
师:你也不信我,我没有支持者。你呢?
生3:我也信司马迁的。
师:有多少人信服司马迁?举手看看。(学生举手。)你们没人信服我呀?有几个同学信。嗯,有人信服我,支持张老师。好,把手放下吧。我还是有几个拥护者的,他信服我。为什么你觉得我说的话也有道理呢?你觉得我是个什么人?你首先觉得我是个什么身份的人?
生:是个教师。
师:教师在你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教书育人的。
师:所以我也算挺有知识的,可以那么说吧,可以那么认为吧。所以他对我也多少有那么点信服。但为什么你们更信司马迁呢?能说说吗?
生:司马迁是古代的文学家,他有很多的作品,也有很多人的认识他,很多人崇拜他,所以我觉得更多的人信服他。
师:很多人都认识司马迁,都了解司马迁,所以能带来更多同学的共鸣,张老师只是我们同学认识,我从这间教室走出去,可能就有很多人不认识我了,是不是这个道理?所以好像我说的再有道理,跟名人比起来,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令人信服是不是?所以这就是引用名言的好处,你们在自己写作文的时候用过名言吗?
生1:我用过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师:用在哪方面了?
生1:用在谈学习的时候。
师:还有谁想说说你是怎么用的?
生2:我用过高尔基说过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用在关于读书的问题上。
生3:我用过先鲁迅先生的那句就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可以在作文中讲到开创精神的时候可以使用。
师:唉,你说的这句话好像张老师也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在我接下来的考题中就有这句话。找同学来读读题目要求。
生:有人说科学发展迅猛的今天,许多传统的生存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应该被淘汰,对此你怎么看?试着用一句名言说说你的想法。
师:对此你怎么看?有人说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社会了,同学们你怎么看?我给了这么几个提示。
生1: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生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生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生4:合理的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生5:胜利者往往是从最后坚持的五分钟里得来的成功。——牛顿
师:好,我还给了“六个点”的提示,也就是说你可以用我给你的句子,也可以用你自己想的句子来说说你的观点。先说你觉得传统的生存方式应该不应该被淘汰,再说说你的观点。
生1:我觉得传统的生存方式不应该被淘汰。
师:比如说哪方面呢?
生1:比如说读书,“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师:你知道这句话谁说的吗?张老师告诉你,上节课我们学了楷书四大家,这就是其中一个书法家——颜真卿说的。你重新说一遍。
师:颜真卿说过,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所以我认为传统的生存方式不应该被现代社会淘汰。
师:别人呢?你的观点呢?你也跟他一样的理解吗?你认为呢?
生2:我认为传统的生存方式也不能被完全淘汰。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说过的。
师:把它倒一下顺序再说。
生2:因为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人类多读书籍才能取得进步,所以我认为不能完全被淘汰。
师:比如说读书这方面就不能被淘汰,对吗?说的不错,你觉得呢?
生3:我觉得培根说过的,合理的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就是说要合理安排时间。
师:他跟我们传统生活方式和现代生活有什么联系啊?
生3:节约的这些时间可以干更多的事情,所以我觉得不应该被淘汰。
师:好,有没有人觉得有些内容应该被淘汰呢?有些生存方式,我就觉得应该被淘汰,否则怎么进步呢?谁想说说。(指名学生)刚才你说的那句话,黑板上就有是哪句话来着。
生4: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过的人多了也就便成了路。所以也要有开创的精神。
师:那你觉得,淘汰还是不淘汰?是部分淘汰还是全部淘汰?
生5:部分淘汰,比如说那种封建的阶级,人都是有阶级的,就应该被淘汰。
师:哎,说的不错哟,阶级的这种思想就应该被淘汰,要不然我们怎么进步呢?
生6:就像印度种族的那种关系,虽然被取消,但是老百姓还存在着那种阶级的封建等级的思想。我觉得这种封建制度就应该被淘汰,被大众遗忘。
师:所以你用一句话给他们说说吧,谁说过什么样的话。
生6: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师:好,你也用鲁迅先生这句话,你呢?
生:我也认为有一些,不是全部,是有一些传统的生存方式,应该被淘汰。就是一级剥削一级人民的这种制度。在鲁迅先生的狂日记中,有两段话是这样的:“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是写着两个字,就是吃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吧。”就这一点我就觉得剥削人民这种制度应该被淘汰,因为从“救救孩子吧”就能看出来。
师:真棒,你读的书真多,太棒了!
生:从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觉得旧社会那些封建迷信的要淘汰,应该多多地读书,而不是去教堂祭祀。
师:好,非常好。看,我们同学都用自己的知识、自己的积累,说到了自己的观点,看来积累对于我们很重要,只有积累得多,现在才能侃侃而谈,才能把自己的观点说得更明确,对吗?那么我们再积累几句话,然后再说说这个观点。
书上有这样几句话,你能理解他是什么意思吗?先自己来读一读。
(生小声读)
师:读完了这些句子,他们是讲什么的,谁来说一说。
生1:我觉得第1句话的意思是说,穷尽要学会了改变方法;改变了方法,这件事情才能变得顺通;顺通了,这件事情就能变得长久了。
生2:我觉得第1句话他讲的是,人要变通,人要学会变通,人要知道创新,只有创新了才能变得更好。
生3:我对第3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有认识),也就是说青是从蓝色中提取出来的,但是他比蓝色要更青,这是要有创新精神的句子。
生4:我觉得第2句话他的意思是,只要一天创新了,就要每天都要改革变新,然后一直还要变新,这样不断地创新发展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好,日新月异。
生5:第4句的意思是,如果你做的是有利于民的事,就不必遵循古时候的法律,如果你做的事很——
师:对这件事情这叫什么呢?你想说什么呢?你说出来我听听。嗯,“周”组个词吧。
生5:如果你做这件事情做得周到,就不要按以前的去做。
师:那也就是说这四句话都跟什么有关系呢?
生:我觉得这四句话都跟创新有关系。
师:如果让你用,你会在什么地方用呢?
生:作文当中。
师:哪方面的内容呢?
生:创新精神。
师: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如果有同学总是喜欢用原来的方法去做事情,不愿意改变的话,我可以用这四句话来劝导他。
师:说的不错,要是你,你怎么用?
生:我会选择不懂得发展的人跟他说这四句话,让他改过自新。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样几个字?(出示关键字)第1句话里边“变和通”,什么是变通?
生:我觉得变是改变的意思,通是……
师:改变了就会怎么样?做事情就会怎么样?
生:通顺。
师:通顺、顺利、通畅,对吗?
师:下面这句话有三个“新”,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这三个“新”让我感到这“新”就是革新,所以有一些事情是有必要被淘汰掉,变成新的。
师:新的事物取代旧的事物,我们才会日新月异。
师:下面这句话好像我们都听过吧,“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一般是形容什么的?
生:我觉得是形容创新精神,只不过创新抛掉了以前死板的印象话,就会比以前更加进步。
师:在以前的知识和文化的积淀的情况下,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就会怎样?
生:越来越好。
师:最后一句“不必法古”“不必循旧”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认为应该是不必要按照古代的方法去执行,不必要遵循旧则。
师:那就是说我们需要什么呀?
生:我们需要创新。
师:你们同意吗?这几句话都是跟创新发展有关系的句子,给你10秒钟快速地看一遍。你记住了哪句话?
(指名学生背一背记住的句子。)
生1:我记住了青取之于蓝而生于蓝。
师:是谁在哪里说的?
生:是《荀子》。
生2:我记住的是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出自《淮南子》。
生3:我记住了苟日新日新,又日新。出自《礼记》。
生4:我记住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
师:好,这四个同学分别记住了四句话,你们都记住了吗?我再给你点时间,这次不许低头看书,再让你读三遍,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学生快速的读三遍。)
师:考验的时间到了,《淮南子》曾经说过——
生: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师:在《荀子》中有一句话关于创新发展的是——
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师:《周易》中还有一句话是——
生: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师:不许说话啊,(指名学生)《礼记》中还有一句话,你记得吗?
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师:哎,想到了三个“新”,你再说一遍《礼记》中的那句话是——
生:《礼记》中的那句话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师:同位之间互相考查一下,不许看书,你问一下他记住了哪一句。
(学生同位之间考查。)
师:好了,同学们都记得差不多了,我再给你们带来几句,看看你们的记忆力怎么样。(大屏幕出示句子)这三句我找同学来读一读。
生1:科学也需要创造,也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郭沫若
生2: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钱学森
生3: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邓小平
师:你自己看一看你记住了哪些,马上我就要关闭它啦,读过一遍了,再请一组同学读一遍。
(又请一组同学又读了一遍。)
师:两遍了,自己小声阅读一遍。随后考查你最喜欢哪一句话?
生1:我最喜欢第2句话,第2句是钱学森说过的话。
师:好,现在他不看屏幕了,大家看着屏幕看他说的对不对?
生1:第2句话是说,“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钱学森”
师:他记住了吧,真棒。
生2:我最喜欢最后一句。
师:看着我们后面的同学,看着张老师来,你说吧。
生2: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
师:还差一点点。偷看一眼。
生2:(偷看后)还要善于创新。——邓小平
师:再说一遍。
生2: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还要善于创新——邓小平
师:两遍你就记下来了,非常棒。
找个后面的同学来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句。
生3:我最喜欢的也是第2句,“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这是钱学森说的。
师:你们也都记下来自己喜欢的句子了吧。好,下面还有三句话。找一组同学读读。这次我就让他们读一遍,认真听。
生1: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高尔基
生2: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测,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爱因斯坦
生3: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乔布斯
师:这三位名人你们都知道吗?太有名了是不是?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马上把它背下来。(学生背句子。)
师:记下来了吗?默写在你的书上,把它积累在你的“日积月累”的下面。不准偷看。如果你没有准备好,你可以先看好了句子再低头写,不准再抬头。
(学生低头积累。)
师:写完的同学马上坐好,抬头看一看,跟你写的一样吗?
师:今天我们又多积累了一个句子,那么在6年的学习中,我相信除了创新方面的句子,你们是不是还积累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名言警句啊?挑一个说说吧。
生1:守信。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生2:爱国。陆游说过,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生3:也是爱国。陆游说过,位卑未敢忘忧国!
师:我们同学积累了不少方面的名言警句,还有哪个?比如说读书的,惜时的,.你还能想到哪句?
生4:我的是惜时的,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生5:我这也是惜时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生6:勤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生7:我想到的是读书的。读书需用意,一字值千金。
师:看看我们同学积累了这么多的名言警句,那么我们平时积累名言警句。为的是什么呢?背诵?默写?还是运用?
生:运用。
师:对了,你们说出了我们语文学习的真谛,我们学习不是为了默写,不是为了背诵,而是为了学以致用。(板书:学以致用。)这才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真正的目的,那你们用用看。
(出示大屏幕)第1句话谁想好了?想好最后一句也行,想好哪句说哪句。
生:我想好了最后一句,“当你发现有的同学浪费时间不爱学习,你可以对他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生1:你把刚才他(指另一名学生)积累的那句话学会了。
生2:我想好了第2句了,“遇到了不爱读书的人,你可以对他说,读书需用意,一字值千金”。
生3:我想好的也是第2句,“遇到不爱读书的人,你可以对他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师:这是谁说的话?
生:高尔基。
师:嗯,太有名了,请坐。
生3:我想到了第2句,遇到不爱读书的人你会对他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
师:你想到了吗?刚才你说过诚信。你觉得第1句话适用吗?
生4:当你觉得诚信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的时候你会对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师:因为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所以我们做人要讲诚信。是的,我们可以在这个句子里再补充一下。
师:今天我们学到了很多很多的关于名言警句的内容,那么这些内容也将伴随我们同学的成长,教我们做人,同时我们也在生活中运用它,理解它,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真正目的。今天的语文课,我们温故而知新还学以致用,那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希望我们的同学继续秉承这种传统,“不忘温故知新,牢记学以致用”。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