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小结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时 间 | | | |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 | 民族危机空前高涨,国共再次合作,正式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国民党领导的抗战) 广州、武汉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期,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 | | | | | | | | 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 | | | | | | | | | | | | | | 结果:国民党丢失了河南、湖南、广西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共产党领导的抗战) 1、平型关大捷:①时间:1937年9月。②指挥官:八路军115师林彪。 ③意义: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1)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敌后,先后建立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 (2)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3)巩固抗日根据地:措施:①政治: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②经济: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 (4)影响: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3、百团大战,(1)目的: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2)时间:1940年下半年。目标: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3)意义: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3、敌后战场的作用: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抗日战争中取得胜利的著名战役: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1. 广州、武汉沦陷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军改变策略日军改变策略:①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②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③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2. 在日本诱降下,国民党亲日派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于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国民党顾固派于1941年1月制造“皖南事变”。 3.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打破日、伪军的封锁。 4.共同抗敌民族英雄:①在枣宜会战中,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牺牲。 ②在反“扫荡”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牺牲。 ※5.中共七大:①时间、地点:1945年4月;延安 ②内容:(1)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③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 ④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共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6)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共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6.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 7.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台湾重回祖国怀抱。(1931年9月18日--1945年9月2日14年抗战) 8.抗战胜利的原因:(1)决定性因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2)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9.抗战胜利意义: ①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共带领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③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23课 内战爆发 1.重庆谈判:①背景: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 ②目的:蒋介石一方面为了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 ③结果:1945年10月10,国共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2.政治协商会议:①概况:1946年1月,重庆,会议讨论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②意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3.全面内战爆发标志:1946年6月,蒋介石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4.全面进攻: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 5.重点进攻标志:1947年3月,对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6.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①论断: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②战术: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7.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解放军军民经过自卫反击战,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在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粉碎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山东孟良崮消灭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① 1947年中共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②意义:激发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2.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战略进攻:①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开辟大别山根据地。 ②意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战略决战: (1)辽沈战役:1948.9-11,由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最先攻下锦州,切断敌人的退路,歼敌47万。意义:解放东北全境。 (2)淮海战役:1948.11-1949.1,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歼敌55万。淮海战役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陈毅曾说淮海战役是小米车推出来的。意义: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3)平津战役:1948.11-1949.1,由聂荣臻、林彪率领的华北解放军和东北解放军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央的策略,逼迫北平傅作义投降,最终歼敌52万。意义: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5、三大战役的意义/影响: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6、渡江战役:1949.4.21—1949.4.23,百万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意义: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7、三大战役战略战术特点:辽沈战役——关门打狗,决战东北; 淮海战役——中间突破,分段歼敌; 平津战役——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瓮中捉鳖。 总结: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 | | | | | | | | | | | | | | | | | | | | 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
8.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国内人民要求和平民主,蒋介石打内战失去民心。②中共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人民解放军作战英勇。 ③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总结:人民战争发展的过程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产生与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在华开矿办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进一步发展: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③曲折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④内优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发展特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庆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2.企业家代表: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还有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总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 | | | | | 1.总体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2.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薄弱; 3.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 | | ①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的刺激;②状元实业家张謇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许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 | | ①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②“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 | ①“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②国民党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 | 张謇(状元实业家,大生纱厂);荣宗敬和荣德生——荣氏兄弟(纺织业和面粉业);卢作孚;侯德榜(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 |
3.社会生活的变化 (1).近代交通事业: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传入中国。 作用: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①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禁缠足、改礼节、改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②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3).特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总体上看,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4).中国自主设计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主持设计和修建的京张铁路,设计的路轨:“人”字形。第一座双层公路铁路两用桥是茅以升设计和修建的钱塘江大桥。
第26课 教育事业的发展 1.教育:(1)新式学校:①洋务运动时期,先后兴办了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新式学校。②甲午战争后,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③百日维新期间,创办京师大学堂。 (2)科举制度: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同时,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2.新闻:(1)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香港创办了外文报刊。(2)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3)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 3.出版:(1)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2)中共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4.近代出版业的发展 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等,也是当时有影响的出版机构。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5.文学艺术的成就: | | | | |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成为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阿Q正传》是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 | 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 | | | | | | | | 《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毕业歌》 | | | | | | | 《定军山》(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 | | 《歌女红牡丹》(1931年,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