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不仅情节离奇,故事内容丰富,语言也充满了趣味性,书中大量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等,充满了语言艺术的美。
一、谐音的运用
“谐音”,就是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趣味。在《西游记》中,谐音的巧妙运用也为作品增添了非凡的亮点。
《西游记》中,通过谐音将无关的事物联系到一起,常常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老者因见行者长相怪异,对唐僧说:“你虽是个唐人,那个恶的却非唐人。”孙悟空对这话很是不爱听,便厉声高呼道:“你个老儿全没眼色!唐人是我师傅,我是他徒弟!我也不是甚糖人蜜人,我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借助同音巧妙地由“唐人”联结到“糖人,蜜人”上去,有意识的曲解老者的意思以表达自己的不满,在这时就会令读者因出乎意料而发笑。谐音的巧妙运用,我们可以将本应是深奥无趣的对话转换成幽默风趣,充满活力的清晰口语,加深我们对它的理解,使它大众化,增添小说的趣味性意义。
二、俗语的运用
“俗语”是指民间流传的说法,通俗、形象,大致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
(一) 歇后语的运用
歇后语可以使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在《西游记》人物语言中,歇后语的运用非常广泛。例如:
(1) 小妖道:“猪八戒和沙和尚倒哄过了,孙行者却是个贩古董的———识货! 识货! 他就认得是个假头。”(第八十六回)
(2) 沙僧上前,把他脸上一抹道:“不羞! 不羞!好个嘴巴骨子! 三钱银子买个老驴,自夸骑得! 要是一绣球打着你”(第九十三回)
(3) 行者笑道:“老官儿,你估不出人来。我小自小,结实,都是‘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哩!”(第六十七回)
(二) 谚语的妙用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人民群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以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谚语的运用在《西游记》人物语言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例如:
(4) 行者道:“俗语云:‘尿泡虽大无斤两,秤砣虽小压千斤。’他们相貌,空大无用,咱老孙小自小,筋节。”(第三十一回)
(5) 行者笑道:“师父说哪里话。自古道:‘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岂无通达之理? 可放心前去。”(第七十四回)
(6) 先锋道:“古人说得好:‘手插鱼篮,避不得腥。’一不作,二不休,左右帅领家兵杀那和尚去来。”(第八十六回)
三、其他体现人物性格趣味语言
《西游记》中滑稽幽默的语言层出不穷的,这就使整个故事免于枯燥乏味,死气沉沉。其中的的谐音、俗语、谚语等等都是因人而设,语如其人,什么人说什么话,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能更鲜明的体现人物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孙悟空的性格特点是英勇无惧,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决不妥协,他的语言始终洋溢着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如果孙悟空不是口舌伶俐,常常讲歪理,诙谐调笑,而是个“闷嘴葫芦”的话,那“猴哥”的形象恐怕就不会这么鲜明而令人喜爱有加了。猪八戒是凡夫俗子的典型,他性子憨直,懒惰谗滑,遇事退缩,善于奉承诌媚,有时还有些狡黠。但因他独特的语言,这就在取经道路上起到了强烈的 “逗乐”效果。
总之,正因为《西游记》中各种趣味语言的运用,使得小说充满活力与亮点,流传至今仍然深受读者的喜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