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常人情怀,感受他作为一代领袖的超乎常人的伟人胸怀。 3.结合资料说出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教学重点: 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结合资料说出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回顾内容。 (一)出示认读词语 (二)指名朗读词语 (三) 回忆课文两部分内容分别讲了什么 二、聚焦人物,体会情感。 (一)聚焦主席,感受“父之痛” 1.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内容,找一找有关毛主席听到儿子牺牲后表现的句子,进行交流。 2.学生反馈。 (1)出示:“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2)关注到毛主席持续抽烟的动作,感受主席对痛苦的压抑。从“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引导学生关注“喃喃着”,感受主席对岸英的不舍。 3.情感朗读。 (二)聚焦岸英,感受“父之爱” 1. 默读第一部分,说一说毛主席对儿子倾注的是怎样的“父爱”? (1)学生反馈。 出示“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 (2)学生交流这份父爱。 (3)结合手中的资料,说一说岸英还经受了哪些锻炼? 2.交流。 (1)出示: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2)此时,毛主席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3)朗读。 三、情感朗读,感受情怀 (一)出示“矛盾” 1.学生各抒己见。 2.聚焦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来体会。 (二)朗读抉择的句子 (三)再现做抉择的过程 出示: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圈画毛主席当时的动作、神态。 指名读。 四、拓展写话,走进内心 (一)出示句子 “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二)出示小练笔 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夜晚,毛主席一定彻夜难眠,他一定在思念自己的儿子,一定希望还能见自己儿子最后一面。面对这记录稿,他痛苦、矛盾、难过……各种思绪涌上心头,此时此刻,在孤独的灯光下,毛主席的动作和神态会是怎样的?会喃喃自语写什么呢?拿起笔,试着写一写。 学生完成练笔,全班交流 五、情感升华,深化主题 请学生再来谈一谈“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 思考:课文为什么以它为结尾?。 师小结: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最终也长眠朝鲜,他的事迹正是诗句的写照,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儿女,和毛岸英一样为过捐躯,他们即使安葬在异乡,精神也永远与人民同在。 板书设计: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作业设计: 1.学完了课文,我们对于毛主席这一伟人又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有兴趣,同学们可以围绕“普通的伟人”组织材料做一张关于毛主席的手抄报。 2.学习本课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做某一件事时的踌躇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