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7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诗文阅读训练163:《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亡齐而之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7-2 00:14: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
【甲】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桡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选自《战国策》)

【乙】田忌亡齐而之楚,邹忌代之相。齐恐田忌欲以楚权复于齐,杜赫曰:“臣请为留楚。”谓楚王曰:“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王不如封田忌于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齐也,邹忌以齐厚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德王。若复于齐,必以齐楚。此用二忌之道也。”楚果封之于江南。
(选自《战国策》)

1.下列选项中,不是邹忌为了排斥田忌所做的事是(     )(3分)
A.给齐威王献策,派田忌出兵伐魏。
B.派人假装占卜,诬陷田忌图谋不轨。
C.逮捕占卜者,在齐王面前验证说辞。
D.给田忌封地,让他终身留在楚国。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桡而诛。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

4.同样是写邹忌、齐威王,甲、乙两篇传记故事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二人的形象有何不同?(6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7-2 00:14:20 | 只看该作者
参考答案
图片




1.下列选项中,不是邹忌为了排斥田忌所做的事是(  D  )(3分)
A.给齐威王献策,派田忌出兵伐魏。
B.派人假装占卜,诬陷田忌图谋不轨。
C.逮捕占卜者,在齐王面前验证说辞。
D.给田忌封地,让他终身留在楚国。
解析:根据【乙】文内容可以看出,“给田忌封地,让他终身留在楚国”的是杜赫向楚王谏言的,这个是楚王做的,而不是邹忌做的。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桡而诛。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
邹忌不与楚国交好的原因,是他害怕田忌凭借楚国的势力重返齐国。

4.同样是写邹忌、齐威王,甲、乙两篇传记故事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二人的形象有何不同?(6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是善于辞令、勇于纳谏的贤臣,齐威王是从谏如流、善于用人的明君。而在【甲】、【乙】两个传记故事中,邹忌心胸狭隘,因嫉妒而陷害田忌,想置他于死地,迫使他逃亡楚国。没有写齐威王具体言行,但从他派田忌伐魏,听信邹忌设计诬陷,可以看出他不能明辨是非。

【参考译文】
【甲】成侯邹忌是齐国的相国,田忌是齐国的大将,两人感情不和睦,互相猜忌。公孙闬献计给邹忌说:“阁下何不策动大王,令田忌率兵伐魏?打了胜仗,那是您策划得好,大可居功;一旦战败,田忌便对你构不成威胁,田忌假如不死在战场,回国也必定枉死在军法之下。”邹忌认为他说得有理,于是劝说齐威王派田忌讨伐魏国。谁料田忌三战皆胜,邹忌赶紧找公孙闬商量对策。公孙闬就派人带着十斤黄金招摇过市,找人占卜,自我介绍道:“我是田忌将军的臣属,如今将军三战三胜,名震天下,现在欲图大事,麻烦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卜卦的人刚走,公孙闬就派人逮捕占卜的人,在齐王面前验证这番话。田忌于是逃跑避祸。
【乙】田忌从齐国逃跑到了楚国,邹忌代替他当了宰相。齐王深怕哪一天田忌借助楚国的势力重回齐国掌权,杜赫对他说:“我可以为您设法让田忌留在楚国。”杜赫于是对楚宣王说:“齐相邹忌之所以不愿意与楚交好,只是因为担心亡臣田忌借重楚国的势力重返于齐。大王何不封田忌于江南,以此向邹忌表明田忌不再返齐国。邹忌感激大王,一定会让齐国很好地对待楚国。再者,田忌是个逃亡的人,能得到封地,定然对大王感激涕零。他日假如能回到齐国,同样也会尽力促进两国交好。这是充分利用邹忌、田忌的两全之策啊。”楚王果然把田忌封在江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7 11: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