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老师以他深厚的文学功底,精准的文本定位,巧妙的教材处理,为我们带来了一节美妙绝伦的大师课,令人叹服:原来散文课还可以这样上啊。
一、自主读文,找到感觉
课堂一开始,张老师就给了学生充分的尊重,他告诉学生可以大声朗读、默读、合作读,想怎么读我不管,读几遍我也不管,只要能读出感觉就行。学生有了充分的阅读时间,乐此不疲,就这样怀揣着兴趣和找感觉的目的读了好几遍课文。通过朗读学生们对白鹭有了最直接的感觉,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美。这时候,张老师引导学生:郭沫若对白鹭的感觉用一个字形容是什么呢?课文的开头结尾都有提示。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诗这个字。真的是开头结尾有诗意,凤头豹尾藏内涵。那什么是诗呢?接着,张老师就让学生对诗,在活动中发现诗的特点:有韵味、语言凝练、优美、格式固定、背后有意义或有情感抒发。一切水到渠成。
二、提供支架,打开思维
在处理课文时,张老师在对郭沫若作品风格、以及《白鹭》文本的深度解读下,自己创作了一首现代诗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和内容支撑。
(一)
诗是语言的精华,
多一字无趣,
少一字缺韵,
多一丝则意繁,
少一缕则言浅。
然后采取了以下活动:
1.我读诗,你读白鹭。就这样,学生们在张老师自创诗的引导下,很容易就能找到课文中“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一描写白鹭的重点段落,更方便学生体会白鹭与诗的共性,和作者的“诗化白鹭”有异曲同工之妙。
2.我说诗,你说白鹭。张老师说诗的意思,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文段的意思,与此同时,让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出“白鹭色素的搭配,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的结论。
(二)
诗是和谐的画卷,
有山常有水相映,
有湖常有月相和。
诗是安静的,
安静似静夜沉思。
诗是活泼的,
活泼如东风纸鸢。
这是张老师第二次出示的自创诗。他先让学生读一读,说说从诗中想到了之前背诵过的哪些古诗。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量,分别想到了《望庐山瀑布》、《望洞庭》、《静夜思》、《村居》中的诗句,与张老师的自创诗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同样达到此效果的还有后面的“我读诗,你读白鹭”环节,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三节小诗,分别找到课文中对应的段落将和谐、安静、活泼批注在文中,然后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白鹭的悠闲、安逸、安静、活泼、自由自在,在指导学生朗读白鹭一静一动的强烈反差中,深切体会到白鹭与水田的和谐之美、白鹭悠然的安静之美、白鹭低飞的活泼之美。
期间还贯穿着对“联想”这一写作手法的理解,通过作者将白鹭与诗产生的联想,让多位同学解释联想的意思,以加深学生对联想的理解。
三、创作小诗,诗话白鹭。
张老师抛出问题:你发现郭沫若写白鹭和别人哪儿不一样?这个时候学生们就总结出作者是用诗的特点来表现白鹭的如诗之美,进而激发学生们的创作欲望,结合课文中白鹭的特点,为白鹭创作一首小诗并展示。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学生们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了解诗的特点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小诗惊艳全场。
最后,张老师也送给学生们两句话:心中若有诗常在,一花一鸟总关情。这两句话既和本课内容相关,又和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密不可分,还对学生进行了诗情画意的人格熏陶。大师果然与众不同。
张老师在考虑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站在一定的高度深度理解文本,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整个课堂有的放矢,收放自如。张老师求实与创新相结合、金句频出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