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21-5-8 09:17:37
|
只看该作者
“经”“典”与“经典”
——走近经典,了解经典
诵读经典能“寻民族精神之根”,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亲近并热爱母语,获得丰厚的文化素养,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学生自幼就开始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在诵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优秀传统教育,让学生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会了做人。
诵读经典不仅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可以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与好书相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经典诵读,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的诵读,一类是“典”的诵读。“经”和“典”都是指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在经典中,那些具备重大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被单称为“经”,层级比“典”高,例如《易经》、《黄帝四经》、老子《道德经》等。
“典”的本义是指重要的文献、典籍,注重反映历史前人在大智慧状态下产生的文字记录,基本上都是知识层面的,而不是文化层面的。或者说,文化层面的内涵比较少一些,更多地反映后天智识,而不具备同步提升智与慧的双重作用。但是近代社会民众已经将“典”与古代所定义“书”的概念相等同。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圣人的经典所包含的智慧与能量,能给人们的心灵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用于滋养和启迪每个人的慧识和自性光明。
经典是唤醒人性的著作,经典可以涵养性情、增长智慧、提升眼界、增进道德勇气。古今中外的大家都是伴随着经典成长的,提倡白话文的胡适、大作家鲁迅,还有今天我们熟悉的于丹和翟鸿森教授。复兴中国文化,不仅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更因为我们的文化非常有意义。作为中国人,尤其是作为一名老师,我对我们经典文化知之甚少,感觉汗颜啊!
经典教育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文字经典:即教育孩子大量阅读、背诵古今中外经典诗文。另一方面是美育读经:即经常让孩子观看古今中外名画、名雕塑、建筑、艺术品,经常聆听世界古典音乐,歌剧等经典音乐。让孩子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最终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
我们今天诵读的经典,应该包括从古至今中华的诗文精品,既要有经典的古诗古文,也要有与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一脉相承、脍炙人口的现当代经典名篇。
经典虽然深奥难懂,但我们不必要求学生目前都能理解,只要记到脑子里,长大了自然就理解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帮助他们积累。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背诵经典,6年如果能坚持下来,相信一定会硕果累累。也许在短时期内不能立刻见效,但对孩子的一生,将会有深远的意义。
知识是最简单的事,心灵的塑造是最难的!把品德教育化为学生心灵内在的需要,经典可以做到这一点。13岁之前是一个人吸收知识最快的阶段,越小的时候越是全盘吸收,海绵式吸收。
与圣贤相伴,与经典同行。诵读经典,培养心灵,汲取营养,启迪心智,开展经典诵读意义重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