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9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1年中考复习|专题15 文言文课外及课内外对比阅读(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27 10:3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真题精讲】

一、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例【一】(2020·甘肃兰州)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4题。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睢不辱使命》) 

【乙】上①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②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③退以名上,上不许。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上曰:“卿何执耶?”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同列悚息不敢动。上退谓左右曰:“蒙正气量,我不如。”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节选自《宋史》)

[注]①上:这里指宋太宗赵光义。②中书:官署名,中书省的简称,掌拟诏、出令之权。③蒙正:吕蒙正,北宋名臣,以敢言著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4-27 10:32:42 | 只看该作者

1.参考表格中提示的词语含义的推断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推断方法

解释

(1)徒以有先生也

联想成语法:家徒四壁

(2)上尝欲遣人使朔方

课内迁移法: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

查阅词典法:①理解,明白;②比喻;③告诉,

一般用于上告下。

(4)卿何执耶

联系语境法:上文中“三问,三以其人对”和下

文中蒙正的回答。


【答案】(1)只,仅仅;(2)出使;(3)告诉;(4)固执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1)句句意为: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徒”是只,仅仅的意思。(2)句句意为: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到秦国出使。“使”是出使的意思。(3)句句意为:告诉中书省选一位能够认真负责的人把差使交给他。“谕”是告诉的意思。(4)依据“三问,三以其人对”和“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的理解,可以看出吕蒙正坚持己见,因此“执”是固执的意思。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长跪而谢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蒙正退以名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其人可使/其真无马邪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积累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和用法。A项,相同,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不同,前者:连词,表修饰;后者:连词,表转折;C项,不同,前者:介词,用,拿;后者:介词,因为;D项,不同,前者:代词,那个;后者:副词,难道。故选:A。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答案】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句中重点词语有:而,连词,表示转折,但;逆,违背;与,同“欤”,疑问语气词。据此翻译即可。

(2)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答案】不久,最终让吕蒙正推荐的人出使辽国,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句中重点词语有:既而,不久;卒,最终;果,果然。据此翻译即可。

4.阅读[甲] [乙] 两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分析唐雌和吕蒙正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

(1)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2)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

【答案】)这两个语气词的运用,表现了唐雎和吕蒙正义正辞严、据理力争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所给语句中的词语,从人物的语言描写来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乎”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结合前文“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可知,唐雎照用秦王口吻,反唇相讥,表现了唐雎义正辞严,敢于斗争的特点。“尔”兼词,意思是“而已”“罢了”。这句话针对太宗的“卿何执耶”来说的,表现了吕蒙正寸步不让,据理力争的特点。这两个语气词的运用,表现了唐雎和吕蒙正义正辞严、据理力争的特点。【参考译文】

【甲】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乙】        

太宗想派一个人出使辽国,告诉中书省选一位能够认真负责的人把差使交给他。吕蒙正把一个人的名字呈上,太宗竟不同意。第二天,太宗再次问人选好了吗?吕蒙正又以此人呈上,太宗还是不同意。当第三次问及时,他仍以此人呈上。太宗说:“你为什么如此固执呢!”吕蒙说:“哪里是臣固执呢?明明是陛下对这个人有偏见吗。他坚持说:“出使辽国,只有这个人最称职,其余的人都不如他,臣不敢为了讨好陛下而误了国家大事。”(看到吕蒙正顶撞太宗,)满朝大臣都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太宗走下朝堂后,对身边的人说:“我不如吕蒙正的气量大呀!”不久,最终让吕蒙正推荐的人出使辽国,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4-27 10:32:55 | 只看该作者
例【二】(2020·甘肃武威、张掖)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光绪己卯,楼基坼①裂,及大有倾塌之势,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经费未集而容②以考绩③北上。既而回岳,德化李公来湘中,命以茶厘④为修楼之资,其不敷者,劝四邑(巴陵、平江、临湘、华容)绅富足之。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左仙梅亭,右则三醉楼,皆视旧制有加。前临洞庭,为之驳岸⑤以御水,楼之左右各增施二楹,为登楼者憩息之所。其楼前雉堞⑥亦加坚筑,以固吾圉⑦焉!

(节选自【清】张德容《重修岳阳楼记》)

【注】①坼(chè):分裂,裂开。②容:即张德容(1820-1888)。同治十年(1871)、光绪五年(1879)两度出任岳州知府,政声显著,曾对岳阳楼进行整体修葺。③考绩: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成绩。④茶厘:对茶叶经销所征的一种附加税。⑤驳岸:保护岸或堤坝不坍塌的建筑物,多用石块砌成。⑥雉堞(zhì dié):古代城墙上掩护守城人用的矮墙,也泛指城墙。⑦圉(yú):边境,边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去国怀乡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加筑六丈有奇         (4)皆视旧制有加

【答案】(1)离开;(2)如果没有;(3)零数,余数;(4)规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常见文言情况。(1)句意为: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去,离开;(2)句意为:(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如果没有;(3)句意为:修筑的楼基有六丈多高。奇,零数,余数;(4)句意为:都是在原来的规模上有所增加。制,规模。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重修岳阳楼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械花源记》)

B.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C.及大有倾塌之势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D.为之驳岸以御水           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理解句意,理解加点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句子的翻译可知:A项,前者是副词,“于是”的意思;后者是副词“竟然”的意思。B项二者相同,均为介词,在;

C项,之: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动词,到;D项,以,前者是介词,用来;后者是介词,凭借。故选B。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答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此句中重点的词有:越,到。通,顺利。据此翻译即可。

4.用“/”标示出下列语句中的停顿。(标示2处)

中 丞 邵 公 命 葺 而 修 之 经 费 未 集 而 容 以 考 绩 北 上。

【答案】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经费未集/而容以考绩北上。

【解析】本题考查给语句断句的能力。断句时应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或根据句意理解理清句子的成分。其中根据句意断句是关键。同时注意是否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辅助我们正确断句。句意为:中丞邵公命令修葺岳阳楼,但是修岳阳楼的经费还没有筹集够,我就根据考核成绩北上任职。根据句意,句子划为: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经费未集/而容以考绩北上。

5.回答问题。

(1)从【乙】段句话可以看出,清朝重修后的岳阳楼不在原址上?(用原文回答)

【答案】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意思是:于是在岳阳楼的原来地基的后面,修筑的楼基有六丈多高,把正楼建在上面。由此句可以知道清朝重修后的岳阳楼不在原址上。

(2)【甲】【乙】均写到了重修岳阳楼一事,但两文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甲】文借重修岳阳楼一事,着重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乙】文侧重写重修岳阳楼的原因、过程及结果。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甲】阅读全文,了解内容可知,作者借重修岳阳楼一事,是为了突出迁客骚人在不同景色下的悲喜心情,与下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表达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作铺垫。【乙】根据“光绪己卯,楼基坼裂,及大有倾塌之势”可知写的是重修岳阳楼的原因;“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经费未集而容以考绩北上。既而回岳,德化李公来湘中,命以茶厘为修楼之资,其不敷者,劝四邑(巴陵、平江、临湘、华容)绅富足之。”写的是修建的过程;“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左仙梅亭,右则三醉楼,皆视旧制有加。前临洞庭,为之驳岸以御水,楼之左右各增施二楹,为登楼者憩息之所,其楼前雉堞亦加坚筑,以固吾圉焉”写的是修楼的结果。

【参考译文】

【甲】

庆历四年(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很多长年荒废的事业又重新兴办起来了。还重新修建了岳阳楼,扩大它旧有的规模,还在上面刻上唐代贤人和当代人的诗赋,(滕子京)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用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丽的景色,集中在洞庭湖上。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长江的江水,水波浩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时阴时晴,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对它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因为这里往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被降职远调的官吏和南来北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如果遇上阴雨连绵繁密,有时连着整个月没有晴天,寒风怒吼,浊浪冲天,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批评指责的感觉,满眼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悲伤到极点啊。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风平浪静,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草木茂盛。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闪耀着金光;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好似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心胸开阔,精神愉悦,忘却荣辱得失,举起酒杯面对和风,喜气洋洋的感觉!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作官的人为君王担忧。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在野为民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

【乙】

光绪五年,岳阳楼的楼基裂开,有随时倾倒坍塌的危险,中丞邵公命令修葺岳阳楼,但是修岳阳楼的经费还没有筹集够,我就根据考核成绩北上任职。不久又回到了岳州,德化的李公来到湘中,命令用茶税做为修楼的经费,结果茶税的钱不够,就劝说巴陵、平江、临湘、华容四郡的绅士富户凑足了修楼的钱。于是在岳阳楼的原来地基的后面,修筑的楼基有六丈多高,把正楼建在上面,左面建了仙梅亭,右面建了三醉楼,都是在原来的规模上有所增加。前面临靠着洞庭湖,修建了石砌的堤岸,来抵御洪水,楼的左右各增加了二间房屋,为登楼的人提供休息的场所,岳阳楼前的矮墙也进行了加固,来增加防御功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1-4-27 10:33:09 | 只看该作者
例【三】(2020·广西贺州)文言文阅读,完成1—5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①贫吊②死,与百姓同其劳……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③,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④,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注释]①振:救济。②吊:慰问。③成:讲和,和解。④弊:同“疲”。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拔,任用              

B.人恒过    过:错误

C.越王勾践反国  反:同“返”,返回               

D.厚遇宾客  遇:对待,招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常见文言现象即可。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B项有误,过:犯错误。故选B。

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行拂乱其所为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C.置胆于坐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D.而越大破吴    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理解句意,理解加点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句子的翻译可知:A项,前者是副词,“的”的意思;后者是代词,“这件事”的意思。B项前者是代词,他的;后者是助词,加强语气。C项,前者是介词,在;后者是介词,在。D项,前者是连词,表承接关系;后者是连词,表修饰关系。故选C。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开篇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发现和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B.【乙】文写的是: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卧薪尝胆,通过礼贤下士、与民同劳等一系列措施,最终大败吴国。

C.【甲】文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D.【乙】文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而终破吴的故事可以用作[甲]文中心论点的事实论据。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文章主要内容和写法的能力。其中A项有误,本文开篇是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故选A。

4.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答案】①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不断增加他原来不具有的才能。②勾践攻打吴国,吴国的军队战败了,(勾践) 于是杀了吴国太子。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①句中重点词语有:所以,用来。动,使...坚韧。忍,使....坚物。曾,同“增”,增加。②句中重点词语有:伐,攻打。师,军队。遂,于是,就。

5.[甲]文中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和[乙]文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逆境造就人才(只有经得起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现实生活中我们如果遇到困难挫折,也应当把它当成磨炼自己才能的机会,积极面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理解能力。[甲] 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人才的道理。[乙]文写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卧薪尝胆,通过礼贤下士、与民同劳等一-系列措施,最终大败吴国。所以,[甲]文中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和[乙]文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我们逆境造就人才(只有经得起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在谈看法时,可以联系如何对待困难与挫折去阐述。

【参考译文】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甲]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

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让他回 了越国),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范蠡和大夫柘稽去求和,到吴国做人质。两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

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跟随吴王赴会了,唯独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都。勾践攻打吴国。吴军大败,越军还杀死吴国的太子。

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吴国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晋之战中死亡。所以越国大败了吴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21-4-27 10:33:22 | 只看该作者
例【四】(2020·广西柳州)文言文阅读

【甲】

①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②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婢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飞辞不受,玠益敬之。少嗜酒,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欲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有改动)

【注释】①吴玠:人名,岳飞的朋友。②名姝:有名气的美女。③宵旰:即宵衣旰食,天不亮起床,天黑才吃饭,形容终日操劳。④营第:建造宅子。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至若春和景明       四时之景不同

B.而或长烟一空       上下一白

C.吴玠素服飞         吴广素爱人

D.饰名姝遗之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理解句意,理解加点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句子的翻译可知:A项,前者是“日光”的意思;后者是“风景”的意思。B项,均为“全,都”的意思。C项, 均为“一向”的意思;D项,均为“赠送,给予”的意思。故选A。

2.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停顿的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给语句断句的能力。断句时可以根据理解句子的意思划分句子的停顿,可以者根据句子的成分划分句子的停顿,或二者兼而有之。其中根据句意断句是关键。同时注意是否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辅助我们正确断句。本句句意为: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依据句意应断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故选A。

3.下列对【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译文:我曾经探求过古人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不凭借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译文:处在僻远的江湖就为他们的国君忧虑。

D.然则何时而乐耶?译文: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翻译重点语句意思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其中B项中的“以”应翻译为“因为”,不是“凭借”的意思。故选B。

4.下列对【甲】【乙】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①段以“至若”领起,语言骈散结合,格调高亢,节奏明快有力,

B.【乙】文表现了岳飞是一个孝顺、自律、善用人才、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C.【甲】文概括写景,重在言志抒情。【乙】文通过记录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形象。

D.【甲】【乙】两文体裁各异,但都表现出“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其中 B 项表述有误,因为文中没有表现出岳飞善用人才”这一特点。

5.把“文言文阅读”【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飞辞不受,玠益敬之。

【答案】岳飞推辞不接受,吴玢更加敬仰(敬重,尊重)他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句中重点词语有:辞,推辞。

【参考译文】

[甲]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_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 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 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

岳飞特别孝顺,他的母亲留在黄河以北,他就派人去看望母亲,并把母亲接了回来。母亲患病,很久没好,岳飞必定会亲自给母亲喂药母亲去世后,岳飞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家中没有婢女服侍。吴玢- -向佩服岳飞,愿意与他结为好友,打扮了美女送给他。岳飞说:“主上终日为国事操劳,怎是臣子贪图享乐的时候呢?”岳飞推辞不接受,吴玢更加敬仰他了。岳飞少年时特别喜欢喝酒,皇帝告诫他说:“等你何时到了黄河以北,才可以这样饮酒。”于是他从此不再喝酒。皇帝曾经想要给岳飞建造一个住宅,岳飞推辞道:“敌人尚未被消灭,怎能谈论家事?”有人问:“天下何时才会太平?”岳飞说:“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21-4-27 10:33:34 | 只看该作者
例【五】(2020·广西北部湾)阅读理解。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

【乙】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名马       名之者谁                  

B.正患已不能知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而伯乐不常有     德彝惭而退            

D.虽有千里之能        上诘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理解句意,理解加点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句子的翻译可知:A项,前者是“名气”的意思;后者是“命名”的意思。B项,前者是“担心”的意思;后者是“担心”的意思。C项,前者是表转折关系;后者是修饰关系。D项,前者是“的”;后者是代词,“他,指封德彝”。

故选B。

2.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D.安可/诬一世之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语句断句正误的能力。断句时可以根据理解句子的意思划分句子的停顿,可以者根据句子的成分划分句子的停顿,或二者兼而有之。其中根据句意断句是关键。同时注意是否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辅助我们正确断句。其中C项有误。本句句意为: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依据句意应断为:但于今/未有奇才/耳。故选C。

3.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多次提到“千里马”,方式多样,直称正面提及,表述严正;暗称如“名马”,表述委婉,意在其中,代称如“其”“之”,表意简洁含蓄。

B.乙文通过细节描写刻面人物,“上令封德彝举贷”“上诘之”“岂借才于异代乎”体现唐太宗的焦急与不满,塑造出唐太宗求贤若渴的人物形象。

C.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所不同,在表达方式上,甲文偏重议论,乙文偏重记叙;甲文采用托物寓意手法,行文中洋溢不平与悲愤,乙文直述其事。

D.甲乙两文都讲有关人才的问题,但着眼点不同,甲文主要阐述了“天下无马”的观点,乙文则把关注点放在如何选拔任用人才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其中D项有误,因为[甲]文主要阐述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观点。故选D。

4.把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答案】(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2)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都要选用它的长处。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意思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1)句中重点词语有: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或,有时。(2)句中重点词语有:如,像。长,长处。

5.甲文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乙文的封德彝?结合对唐太宗的话的理解,你认为封锦彝存在哪些问题?

【答案】句子:其真不知马也。问题:不能知人善用、善取其才;不善于自省,遇事推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乙]文中的的封德彝认为,“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即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所以,用[甲]文中的“其真不知马也”来形容封德彝最恰当。[乙]文中唐太宗“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来看,封德彝存在的问题是不能知人善普用、善取其才;不善于自省,遇事推责。

6.假如可以“借才于异代”,你会向唐太家举荐谁?请从初中阶段所学的课文中选择一个古代人物,并从“德”“才”两方面具体说出他的长处。

【答案】示例一:我推荐唐睢,因为唐睢在国家危难之际能临危受命,挺身而出,有一颗爱国之心;而且他能言善辩,足智多谋,处事不惊,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治国人才。

示例二:我推荐范仲淹,他忧国忧民,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他军事才能卓越,镇守西北边疆,抗击西夏入侵,为国立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拓展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必须先交代清楚所推荐的人才,然后从“德”“才”两个角度交代推荐理由。

【参考译文】

【甲】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贤能的人,过了很久,封德彝也没有举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太宗说:“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都要选用它的长处。自古治理国家达到大治的人,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忧虑自己不能辨识人才,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惭愧地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08: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