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这样形容读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我相信阅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对于教师来说,读书就是助推自己成长的一把“桨”。
一.读书,在享受中感悟生活
周末,与家人一起游园时,偶然看到树旁的长椅上,女子倚风而坐,捧着一本书看,难道你的心没有被这一幕莫名的感动吗?那女子专注的神情蓦然间就把你带回到某些章节、某个场景:记得上学那会儿的我也常常把自己蜷缩在学校的小花园里,在花与树的角落里,偷偷捧着一本汤显祖的《牡丹亭》,如痴如醉的读起来。那一刻我就是《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像她那样在自家后花园里,然后在一棵梅树下赏花小憩,想象着那精致漂亮的脸庞,多美!接着与她一起把这极致的梦戚戚婉婉地从古做到了今。每每想到这儿,似乎又回到那个花树下,手捧这书,浮想联翩,身临其境,不愿梦醒。
光阴的大手总是如此无情,“自古美人叹迟暮,不许英雄见白头"!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走在逐渐老去的这条长路上,不管你愿不愿意,时光只会向前。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出自陈继儒《小窗幽记》记录了洪应明的一副对联。“荣辱不惊,闲听花开花落。来去无意,坐看云卷云舒”。如果把一个人的成长看作是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话,那生活中所经历的所有不顺心的事儿,就是观音菩萨为让我们取得真经所设下的九九八十一难。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但我始终相信,那些历经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让时间作为旁观者,见证我们所要承担的所有过程和结果,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扬在脸上的自信,藏在心底的善良,融进血里的骨气,刻进命里的坚强。”读书让我有了对生活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读书,提升我的教育品味
举个例子吧,作为教师的我们,谁不想得到学生的喜爱?那么,如何让学生喜爱?通过阅读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感悟到三个诀窍:一是自已先变成孩子;二是遵循教育的规律;三是要时刻以身示范。第二点、第三点不用说,怎么才能将自己变成孩子呢?他讲了一个经典故事。一位母亲牵着六岁的孩子去商场购物,她原以为孩子会很开心,没想到孩子在商场里却哭哭涕涕,无休无止。当她蹲下身子的时候才发现,孩子看到的都是大人们的腿,哪有什么快乐可言?高明的教师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设法让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德行去影响,感染,感化孩子。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我很庆幸,从那以后在孩子和成人这两个角色间的转换驾轻就熟,因为这样我和孩子们更亲更近。
从《细节决定成败》中,我体会到“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故能就其高”的深刻含义。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要从小事做起,比如:能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诫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关注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我做到了,逐渐我的教育开始有些品味,这要归功于阅读。
读书,让我的课堂与时俱进。
记得刚踏上工作岗位初登讲台,不懂得什么教学方法,面对教材总是感到束手无策,不知道课堂上该讲什么、讲多少,所以特别希望老教师给一个明确的、具体的、能“立竿见影”的做法或模式让我们参照,甚至照搬,这样做果然省劲。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我的课堂缺乏活力、了无趣味,每当我提问问题的时候,下面几乎都是一片沉默。这样的教学效果当然不好,我十分沮丧却束手无策。无意间读到了吴正宪老师的《创造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吴正宪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数学名师,他指出: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变通和取舍。别人的教案和课例,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教学还是得有自己的东西啊。顿时令我茅塞顿开。于是在我的课堂上我时不时的出点新点子--巧用故事引入;故意示弱,令其同情;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随机指名走上讲台当老师;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偶尔来几句名言佳句,背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