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教师培训工作情况小结报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3 20:53: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xx 年 x 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下,我有幸成为“xx 区初中教师 xx 培训班”的一员,到山东 xx 培训。四天的学习考察,走访了五所学校,观摩了四堂语文示范课,听取了三场专题报告,时间虽短,但“271 高效课堂”和广文中学的课程开发讲座,让我坚定了课改的信念,明确了课改的内容和方法,我深感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一、坚定了课改的信念  去 xx 前,我对课改一直抱有质疑,总认为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任何课改都是换汤不换药,更何况教无定法,对于各种课改模式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表层。但前往 xx 二中听第一节课时,我就被学生在课堂上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敏捷的才思所震惊。  报告会上,发言人先进的教育理念阐述和“不惟模式惟高效”的课改原则,让我顿悟:“271 模式”实则是借助课堂这一主阵地,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走出“题海+时间”的应试教育泥淖,同时开展海量阅读、大德育社会实践、学生自主管理等实践活动,从而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自主发展,主动进取。当我们还将目光停留于抓成绩,当我们的思想还徘徊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冲突时,xx 二中己高瞻远瞩,把目光转向了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271 模式”为我们如何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践行素质教育,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做了很好的表率。  二、明确了课改的内容和方法  1、改理念  “教育是对人的成全、培养完整的人”;“深刻的教育来自学生深刻的体验”;“把每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精彩的故事”。透过这些教育语录,回想 xx 孩子们在课堂上积极自主的学习状态,我们不得不发自内心的感慨:xx 二中的教育理念着眼于人性,指向孩子更长远的发展。虽然这里的孩子也有压力,但他们是快乐而主动进取的;虽然这里的老师也很辛劳,但他们懂得教育的真谛。xx 的老师教学有法,教有所成;xx 的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长。  2、改课程  “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在听讲座、与讲课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这里的几所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点——重视阅读,课外活动丰富。xx 二中给初一学生一周内安排 6 节阅读课,学生人手一本习作,一本作文,一本阅读摘录(均为 16K 方格本)。xx 外国语学校的课文,一个单元只精讲一篇,其余均被结合课外教材重新整合。xx 一中两周安排一次自由阅读,每次阅读固定为一个下午。为学生安排固定的时间、空间落实阅读,以读促学,以读促教。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开拓了学生视野,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纯净的精神世界,还为学生人生的发展积蓄了巨大的能量。确实,语文是读出来的,而非教出来的。有了阅读的厚度与深度,方可开拓人生的高度与气度。  微笑的脸庞源于丰富的校园活动,除阅读被纳入学科课程外,这些学校的综合性实践课程、特色课程也丰富多彩且能借助多方外力如实展开。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相比我们只抱着教材不放的单一课程设置,不仅学生学得枯燥,老师也越教越乏味。  课改,改课程比改课堂更重要。我们是否也应考虑将阅读纳入学科课程,在校内,给学生提供专门的阅读时间和空间,同时丰富学校的课程设置呢?  3、改考核评价体系和管理  改革需大环境。就 xx 二中的成功而言,考核评价体系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管理的自主性功不可没。xx 对学生的考评,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各占 30%,参与各种活动和创新创意占 40%。我们单以一纸成绩定优劣,xx 学校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xx能够串起脚踏实地的每一天,青春自然能无悔!xx 在看似学生自主管理的背后,有着精细的类似企业化的管理和激励机制,还有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条例层层牵引。当然,我们在借鉴这些管理条例时,还须考虑 xx 区的教育大环境,切不可只看片面。  总之,这次 xx 之行,使我的教育理念有了质的飞跃,对课改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我深深的体会到,践行“道(通“导”)而弗牵、关注内驱”的教育理念,应试教育体制下的素质教育,其实真不是水中月与镜中花。感怀于齐鲁大地厚重的书香底蕴,钦佩 xx 教育同仁付诸素质教育的务实精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定竭己所能,为 xx 课改贡献我的绵薄之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9 01: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