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描写了少年周恩来亲眼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手洋人欺凌无处说理,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进行第二课时教学前,学生已能够掌握本课生字词,熟读课文,对于故事发生背景也有一定了解。在进行第二课时教学时,首先以谈话导入引出课题,接着复习检测生字词,回顾课文内容,进入文本学习。以问题“是什么原因让年少的周恩来立下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找出答案“中华不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快速浏览文本,找出能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句子或段落,学生在进行交流分享:中国土地上,中国人不能进租界;租界一幕,中国人受欺凌无处说理;中国人不帮中国人……学生说得很全面,所提及最多的地方是周恩来在租界中看到的种种,顺势跟随周总理一起进入租界,体会种种不公正待遇。在此处,通过表格让学生找出对应一些人物的描写,有动作描写、有神态描写、有外貌描写,引导学生写人物时进行多方面描写。没有语言描写,我就让学生再次进行朗读,小组合作解决想象场景语言,每个人物语言可能是什么,通过补充语言让学生更能理解当时场景,理解人物。为下文周恩来立志读书理解做铺垫。课堂结束,也让学生反思当今自己为什么而学习,当做小练笔。
一如既往的激情,让学生的情感也被带动起来,很感谢这样的评价,只是也不能回避自己的不足,这次课堂上每个环节设计的时间把握得不是很好,第二课时应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进行拓展、延伸,而在一开始字词复习时间有些长,导致后面的小组合作,同桌合作时间不充裕,形式大于实质,不是很好。如果减少字词时间,分配给合作,交流会更有效。教师情感会影响学生情感,只是如果能够有充裕时间了解,交流更多当时中国背景,周总理故事,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接下来的我,还需更加努力,多听课,多磨课,多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至少这一次我完完整整地上完了这一堂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