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语文教育更深入社会、走进生活—读《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1 11:2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几天,闲暇之余,从网上下载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利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电子稿,并以此来打发百无聊赖的双休日。谁知一经拜读,便觉受益匪浅。特别是第56个建议《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书中的字字句句敲击着我的心灵,叩问着我的内心,也深深的敲响了我心中的琴弦。

书中,作者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不久前,到我们这里来参观的一位基洛夫格勒州的女教师抱怨说:“我真不懂,孩子们上学以后,在他们身上发生着什么变化。孩子来的时候,既聪明伶俐,又勤思好问。可是你瞧,到了五年级,他已经是个平平常常的学生,而到了六年级,他就不想学习并且掉进不及格学生的行列里去了……怎样来解释这种现象呢?”

针对此种普遍现象,苏霍姆林斯基坚定地认为,现代学校的整个教学体系有着非常严重的缺点:没有足够的智力的训练,也就是说,没有进行足够的专门的工作来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别人的思想,却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向他们提出的惟一的任务就是:识记,保持,再现。像我们现在所做的那样,把学校的语文教学仅仅归结为死抠语法,这是很荒谬的,要知道,儿童早在知道世界上还有语法这个东西存在以前,就已经能理解本族语的极其细微的情感色彩了。因此,学校的首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说话。有经验的教师们都确信:许多学生之所以连语法也没学好,正是因为词并没有成为智力发展的手段。

苏霍姆利斯基认为:“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的创作的源泉,就必须交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一席话,让我想到了自己语文教学的缺失,想到了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的教学缺失;更联想到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观难能可贵。

张孝纯提出的“大语文教育”,其指导思想是四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着眼整体教育,就是要求做到“德、智、体诸育的和谐与统一”,“知识、智力、能力是个统一体,不容割裂”,“建立敬爱型的师生关系”;坚持完整结构,就是要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协调地活动,而语文教学本身也应有完整的结构;重视训练效率,就是“强调不能只依靠训练的数量换取了成绩,而应以较少的课内读写量和课外作业量,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水平的目标,力求事半功倍”。

纵观现在初中语文教学,大都呈现出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所谓“三中心”模式,致使学生都出现了那位女教师所反映的情形,教学与现实脱节,教学与生活分离;课堂教学缺少人情味,缺少生活味;使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没有任何机会得以敲响!

是的,我们还面临着中考的压力,我们虽没有带学生到校外上课的可能,但我们可以多开展一些活动,还可让家长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向社区,走向大自然,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我们教学中就能唤醒他们意识中的东西,如现在语文教本上教学词语的时候教学生“过电影”,我认为就是让学生在平时的观察的基础上想像,再现词语的声音、色彩、画面,词就不再是一个符号,而是在学生的意识里跟鲜明的、难忘的、激动人心的画面结合起来了,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个性的东西。苏霍姆利斯基的理论是多么真切呀!从这我突然想到我们今天的教学,如果过于封闭,那么作为教师不是在教学生成为知识者,而是在扼杀一个个奇思妙想的诗人啊!可能这就是我们教学的误区:我们在无形当中无意的抹煞了孩子的天性——好奇、好问、丰富的想象力……我们“向他们提出的唯一的任务就是:识记,保持,重现”。

为了不再出现这种可怕的结果,为了将来孩子们都能成为社会有需要的人才,我们现在要做得就是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让他们演奏出更美丽的交响乐。苏霍姆利斯基是位智者,他为后人总结教学经验,指明教学方向。而“大语文教育”观,它为我们画出了路线。因为它强调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所谓“贴近生活”,包括的内容主要是:第一,从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来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要懂得怎样“教”语文,就该先懂得生活中怎样“用”语文;第二,从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摆脱语文教学的“封闭式”格局,创建语文教学的“开放式”格局,把施教的视角延伸到课外的广阔天地里去;第三,从现代生活的发展前景来规划语文教学的未来,努力使语文教学与现代社会发展步履相适应。

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出课堂,步入社会,贴近生活,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从而让他们自己奏响心里的诗的琴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2: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