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梳理课文内容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根据学习单提示梳理课文内容。 (2)交流反馈。 (三)初识闰土 1.自学第2至5自然段,填写人物信息卡。 2.小组交流:看信息卡,介绍闰土。 3.各小组选代表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4.聚焦外貌描写,点拨:“作者描写闰土外貌时为什么没有写五官?” 5.交流后小结:作者抓住人物主要特征,只用寥寥数笔,就让一个来自绍兴农村的健康可爱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四)记忆中的闰土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圈出句子中描写的景物。 天空 圆月 沙地 西瓜 学生读词语想象画面,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夏夜?是一片怎样的天地?(宁静辽阔) 引导学生加上写颜色的词,把这些景物连起来说一说,感受色彩美。 (2)引读:在这样宁静的夏夜里,正在发生一件什么事?(学生读描写闰土的句子,抓住动词,指导学生读出少年闰土的活泼矫健,与前面的“静”形成对比。) (3)小结:好一个( )的闰土。 (4)借助插图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有层次的朗读中获得审美体验,为后面的场景描写练习作好铺垫。 (五)拓展练笔 1.一边指板书,一边引导:第一自然段的场景描写让一个矫健、富有生气的少年闰土形象在我们的心中定格。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一些难忘的瞬间定格成永恒的画面。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照片,回忆当时的情景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写。(出示课后练习题“小练笔”) 2.看照片同桌互相练说。 3.学生写照片画面。 4.交流评改:着重点评环境和动作描写。 第二课时 (一)听写巩固 1.听写课后词语 2.抽取学生作业,师生合作批改 3.学生自评,订正 (二)概括“新鲜事” 1.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生气勃勃、朴实羞涩的闰土。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听听闰土所说的那些新鲜事,继续发现在“我”心里,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2.学生默读第6-18自然段,照样子用小标题概括“新鲜事”: (雪地捕鸟)( ) ( ) ( ) 3.交流反馈,相机板书。(如:夏日拾贝、月夜刺猹、潮汛看鱼) (三)再识闰土 1.学生选取最感兴趣的一件“新鲜事”练习朗读。 2.交流展示,相机指导。 (1)“雪地捕鸟”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②学生口头完成填空: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 )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 )起一个大竹匾,( )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 )在棒上的绳子只一( ),那鸟雀就( )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③出示动词,引导学生练说雪地捕鸟的过程。 扫、支、撒、缚、拉、罩 (2)“月夜刺猹”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会成为“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③小结:夏日的夜晚,在广阔的沙地里,手拿胡叉,与伶俐的猹斗智斗勇,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件多么新鲜奇特的事。难怪多年后“我”回忆起闰土时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3)“夏日拾贝”“潮汛看鱼” ①引导学生思考 :相比其他两件事,这两件事写得比较简单,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②追问:能不能直接把这两件事去掉不写?(去掉不能体现“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3.概括闰土形象 (1)过渡:闰土给鲁迅讲了这么多的新鲜事,这个看起来有些腼腆的小男孩身上的什么深深地吸引了鲁迅? (2)引导学生小结:他真是一个( )的少年。(板书: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3)引读:难怪“我”从心底里发出感叹——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4)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阿”包含了“我”怎样复杂的情感?(对闰土的羡慕、对自己只能困在院子里的不满……) (四)质疑交流,读懂“我”的内心世界 1.过渡:闰土的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而当时的“我”呢? 2.出示课后题句子,说说体会 3.讨论后小结:文中多次出现“不知道”,流露出“我”对丰富多彩的自由生活的向往;“并”“素”等词语在句子中起到强调的作用。 (五)感受分别 1. 过渡:闰土就要回家去了,“我”依依不舍——(指名读第19自然段) 2.提问:“我”和闰土分别时是用什么方式表达友谊的?(哭)同样是哭,有什么不同吗?可不可以换过来? 比较“大哭”和“躲到厨房哭”的不同,引导学生体会虽然两人在聊天玩耍中没有隔阂,但两人的身份是不同的。 3.指板书,小结:虽然他们哭的方式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真挚的友情。他们相处的时间很短,但闰土的勇敢机敏、聪明能干、见多识广……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六)拓展阅读 这样一个富有生气的男孩长大以后会是怎样的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读一读鲁迅先生写的《故乡》。 六、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