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6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诗文阅读训练30:《终北之国》|每天10分钟,满分很轻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09:28: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终北之国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曰终北,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甔甀①。顶有口,状若员环,名曰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瀵②,臭过兰椒,味过醪醴③。一源分为四埒④,注于山下。经营一国,亡不悉遍。土气和,亡札厉⑤。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侪⑥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⑦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饥惓则饮神瀵,力志和平。过则醉,经旬乃醒。沐浴神瀵,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
  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既反周室,慕其国,惝然自失。不进酒肉,数月乃复。
【注释】
①甔甀(dān zhuì):盛水的陶器。②瀵(fèn):泉水。③醪醴(láo lǐ):美酒,④埒(liè):山上水道。⑤札厉:瘟疫。⑥侪(chái):共同,一起。⑦孳(zī)阜:繁衍盛多。孳,繁殖;阜,通“富”,繁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迷而失涂,谬之一国(              )
(2)臭过兰椒,味过醪醴(                  )
(3)缘水而居,不耕不稼(                   )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 俗 好 声 相 携 而 迭 谣 终 日 不 辍 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过则醉,经旬乃醒。

(2)既反周室,慕其国,惝然自失。




4.请概括“终北国”的特点,并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09:29:04 | 只看该作者


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迷而失涂,谬之一国通“途”,道路
(2)臭过兰椒,味过醪醴气味
(3)缘水而居,不耕不稼沿着,顺着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 俗 好 声 相 携 而 迭 谣 终 日 不 辍 音
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过则醉,经旬乃醒。
(人们)喝多了(神水)就醉,十多天后才能醒。
(2)既反周室,慕其国,惝然自失。
(他)回到国内以后,(仍然)思慕那个国家,(以至于)怅然若失,精神恍惚。





4.请概括“终北国”的特点,并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终北国”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理想的社会环境,这里气候宜人,环境舒适;人人平等,和睦快乐,这里没有压迫,没有瘟疫,没有战争,没有病痛……几乎是“大同世界”的具体描写,也是一个更为古老的“桃花源”。作者一方面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但在当时,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一种幻想。





【参考译文】
  大禹治理水土的时候,迷失了道路,错走到一个国家。在北海北边的海滨,不知离中国有几千万里,那个国家名叫终北。国家的正当中有座山,山名叫作壶领,形状像个陶瓮。山顶上有个口,形状像个网环,名叫滋穴。有水从中涌出,名叫神瀵,香味胜过兰椒,甘美胜过甜酒。从这一个水源分出四条支流,流注到山脚下。经过全国,没有浸润不到的地方。土气中和,没有瘟疫。人性温婉,顺其自然,不竞逐,不争夺;心地善良,筋骨软弱,不骄傲,不嫉妒;年长的和年幼的都平等地居住在一起,没有国君,没有大臣;男女混杂游耍,没有媒妁,没有聘嫁;靠着水居住,不种田,不收割;土气温和适宜,不织布帛,不穿衣服;活一百岁才死,不早天,不生病。那里的人民繁衍无数,有喜有乐,没有衰老、悲哀和痛苦。那里的风俗喜好音乐,人们手拉手轮流唱歌,歌声整天不停。饥饿疲倦了就喝神泉的水,力气和心志便又恢复中和与平静。喝多了便醉,十几天才能醒。用神泉的水洗澡,肤色柔滑而有光泽,香气十几天才消散。
  周穆王北游时曾经过那个国家,三年忘记回家。回到周围宫殿以后,仍然思慕那个国家,觉得怅然若失,精神恍惚。不想吃酒肉,好几个月以后才恢复正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01: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