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能认真、仔细地观察校园或某一环境中的动物,会使用放大镜观察小动物;能用比较准确的图画和简单的文字记录观察情况;能清楚地描述观察到的动物的特征;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几种动物,发现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2.对科学学习感兴趣,喜欢小动物、爱护小动物;乐于参加观察动物的活动,在活动中能与同学很好地合作。 3.进一步认识常见动物的名称,认识昆虫(或其它某一类动物)的特征。 内容设计 为了更准确地认识动物身体的外形特征,就应该近距离地仔细观察它们。通过观察动物的一系列活动,认清几种动物的身体外形是什么样的,将不同动物的身体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和不同,认识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同时学会如何观察,亲身体会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本课设计了3个活动: (1)画动物。这是一个前测活动,通过绘画和相互挑毛病,使学生体会没有近距离地、仔细观察动物,只凭过去粗略地观察和记忆,画出的动物是不准确的。 (2)观察校园里的动物。这个活动是本课的主要内容。在校园里寻找和观察小动物,便于教师指导和帮助,如果校园环境不适合做本活动,也可以选择其他自然环境,但一定要有成人的带领,保证安全。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达到多项目标:①学会如何寻找和仔细观察小动物,知道按顺序观察的方法,如从头到尾、从上到下等;②学会使用放大镜的方法;③在观察过程中,如何正确地做观察记录;④如何将不同的动物进行比较;⑤如何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团结合作等科学态度。在一项活动中,同时达到多项教学目标,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教师精心安排,是可以实现的。另外,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目标分为重点与非重点,在教学中就可以把握重点方向,以免面面俱到,各方面都如蜻蜓点水。 (3)归纳昆虫的特征。本活动是在观察了解了动物的外形特征之后,引导学生根据外形特征,给动物分类。教材中安排的是按照动物足的数目分类,得出昆虫的概念,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观察动物的具体情况,归纳其他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本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观察比较各种动物的相同和不同,认识昆虫或其他类动物的特征。 教学准备 活动(1):彩色笔; 活动(2):放大镜,昆虫盒,彩色笔; 活动(3):蚂蚁、蝗虫等昆虫身体挂图。 活动(1) 画动物 (教材P8) 内容说明 教材中本项活动由梅老师提出,阿静和奇奇分别画了蝴蝶和蚂蚁,小洁和强强对他们的作品提出了疑问。插图表现了本项活动可以由教师提出,同学们根据记忆画动物图,然后同学们对作品进行相互评价,找出未仔细观察、凭记忆画的动物的错误之处。最后一句正文,是学生通过本项活动,自己的亲身感受,也是本项活动的目的之一。 教学建议 该部分内容的教学开始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最熟悉的动物,并且相互交流一下这些动物是什么动物。 交流后,引导他们选择一种他们自认为最熟悉的动物,凭记忆自己画出来(可以以竞赛的形式开展)。 在孩子们多数已绘制出来以后,引导他们与教材中的主人公一起先对阿静和奇奇画的动物──蝴蝶和蚂蚁进行评价,进而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和相互间的评价(教师也应该参与进去。有可能应出示相应的动物图片供学生们对照)。通过评价,使孩子们自觉地认识到过去对动物的观察确实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评价的引入,也可以根据上课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实施。 当孩子们意识到了过去的观察存在缺陷和问题时,教师应该及时地引导他们思考、交流和研讨:怎样进行观察就可以避免过去的缺陷和问题?为什么?交流研讨中,教师可以进行启发性的发言,让孩子们发现具体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出正确的方法、顺序和步骤。如果孩子们在有些方面思考不出来的时候,教师应该讲出正确的观察方法、顺序和步骤,同时讲清其中的道理,使孩子们既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活动(2) 观察校园里的动物(教材P9~P10) 内容说明 在自然环境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学生们可以在地上、草丛中、石头下、树上等许多地方找到。教材中学生们就分别在这些地方寻找小动物:强强搬动一块石头,发现了虫子;奇奇在用放大镜观察;小洁和同学在观察地上的蚂蚁队列;阿静在做观察记录;还有的同学发现了树上和草里的动物;梅老师提醒大家注意安全。教材中的正文提示读者,也学书中同学们的样子,到校园里去观察小动物,并强调应做观察记录。 教材第10页是书中主人公小洁的观察记录,上面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了动物的样子、动物的名字、发现地点、怎样运动,以及其他有意思的信息。第一个动物是“蝉”,俗称“知了”,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同翅目;第二个动物是“蜘蛛”,节肢动物门,蛛形纲;第三个动物是“椿象”,俗称“放屁虫”“臭大姐”,昆虫纲,半翅目。本套教材要求学生自备一个笔记本,在教材要求做记录、写研究报告、设计实验等时,都在笔记本上做。 本活动中的观察汇报,可以说是科学课上第一次比较正规的探究后的汇报,所以教材中用正文阐明汇报的要求和内容:用完整、准确的语言;发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同时书中还用奇奇汇报时说的一段话作为例子,具体表现了应该怎样汇报。插图中桌上的昆虫盒、昆虫瓶,提示学生在观察时,可以捉一些小动物,带到教室来仔细观察。 教学建议 在明确了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步骤及其中的道理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根据阿静的倡议到校园中去寻找和观察一些小动物(有条件的可以观察大型动物)。在组织孩子们去校园之前,教师应结合本校校园的实际向他们讲清要注意的安全事情,如:不要爬树;不要用手直接去抓不认识的或有毒的小动物;不要破坏了校园内的花草树木等。同时,应提出此次活动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寻找小动物;适当捕捉一些小动物(介绍如何捕捉小动物);观察小动物被发现的场所;观察小动物的活动情况;观察小动物的外部形态(是什么样子的,身上长有什么)。太小的动物可以用放大镜来观察(介绍一下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还能发现什么过去没有发现的地方等。上述活动结束后即可组织学生到校园中去寻找、观察小动物。如果感到时间有限,也可以布置孩子们在课前先进行寻找、捕捉和观察小动物的活动情况、出现的场所情况的活动(利用课间,在校园内进行)。画小动物、相互评价自画的小动物画及正确地观察小动物(观察已捕捉到的小动物)的活动可在教室中进行。无论是在室内观察,还是在室外观察,都应该强调认真记录观察情况,并讲清记录的项目,观察结束,可组织孩子们与虚拟同学们一起进行交流(虚拟学生的发言可由教师或其他学生代替,或引导大家看书)。交流中,教师必须注意:启发、引导观察到不同动物的学生在班内相继发言,观察到相同动物的同学们可以进行相互补充发言;启发引导学生们在发言描述所观察到的动物时,描述要具体,要有顺序(可按观察的顺序),特别是别人没有发现的地方。交流中,教师最好能够配合学生们的发言,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将相应的动物实物或图片出示给大家,供大家在听发言时对照参考。在交流前和交流中,教师还应该适时地向学生进行必要的、良好的交流活动要求、习惯和态度的宣传教育。如: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倾听;自己要发言,应等别人发言结束再示意,得到一定形式的同意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等。这一交流活动在全班范围内组织进行较好,因为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便于全班的同学们相互了解、认识更多的动物。在这一交流活动中,教师也应该把自己认真观察过的一种动物向学生们完整详细地描述。 活动(3) 归纳昆虫的特征 (教材P11) 内容说明 由分别观察每一个动物,到将几个动物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观察,这是本活动对观察提出的高一层次的要求。本活动是由主人公细心的阿静提出的,她发现各动物腿的数目不同,将观察指向比较动物的腿的数量,这是为了引出昆虫的特征。实际教学时,根据学生情况和当地动物的情况,可以调整为学习其他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只要能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就达到了本活动的目的了。 教材中正文的3句话,是要求读者观察的3项内容,学生可以结合本教材中两个昆虫的插图,观察比较自己捉到的小动物,并把6条腿的动物分为一组。至于这组动物身体的特点,可以只要求学生知道它们都是6条腿的动物,若学生能力较高,可以要求学生知道这些动物的身体都可以分成头、胸、腹三部分。最后教材中直接告诉读者什么是昆虫,不要求学生归纳出结论。 教学建议 通过交流,特别是抓住有独特发现的学生(如阿静的发现:校园中的各种动物腿的数量不同),引导学生们去关注他们在校园中寻找到的动物的腿的数量。进而启发、引导和组织他们进一步地去观察比较各种物腿的数量。 在孩子们认真观察了各种动物的腿数后,要及时引导他们把观察过的动物(包括捕捉到的和未捕捉到的。未捕捉到的可用图片替代)按照腿的数量分一分,并数一数不同腿数的动物都各有多少。再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知道几条腿的动物最多。进而引导、组织他们认真地去观察每一种六条腿的小动物的身体结构(一般情况下,六条腿的动物数量最多,如果不是如此,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主要去观察六条腿的动物)。 观察后,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交流中,要引导学生详细、全面地描述各种六条腿动物的身体都有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形状和颜色以及每一部分上面都长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等等。交流中,要引导他们进行比较:这些六条腿的小动物身体结构方面都有哪些不同和相同之处。通过相同之处的归纳及和非六条腿动物比较,使孩子们知道:这些六条腿的小动物的身体都有头、胸、腹、足和触角。同时也知道这些六条腿的小动物叫做昆虫(“昆虫”概念的提出,可以通过提问,由孩子们中的某些可以答出的人答出;孩子们答不出时,可由教师直接告述学生)。 这部分教学活动结束时,可以向学生们提出:“我们知道的这些动物的家都在哪里?各是什么样子的?”并且引导他们回去后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和搜集有关的资料、图片。 教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孩子们将捕捉到的小动物放归于发现它们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