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课 大自然中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 认识物品的特征。初步感知自然界的物品分为有生命和无生命的 2. 科学探究 培养观察、比较、分类能力。 3. 科学态度 细致观察,如实描述,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自然的兴趣。 4. STSE 爱护环境,不破坏环境,引导学生建立科学与技术的关联。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放大镜,塑料托盘,自己考察带回来的自然物品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提问: 1. 观察物体,需要哪些感官参与?用感官观察时要注意些什么? 2.达尔文是怎样考察大自然的? (二)新课学习 1. 观察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 (1)学习使用放大镜 教师首先演示怎样使用放大镜——手持镜柄,眼看镜片中的物象,调整镜片距离物体的远近,直至看到清晰放大的物象,然后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并警示学生注意安全,例如“不要用放大镜对着太阳看,以烧伤眼睛”。 (2)小组内分享自己带来的物品,讨论怎么观察每个物体(借助感官和工具)。 (3)指导制订观察计划(包括观察时组内成员怎样分工,如何做观察记录)。 (4)学生观察。 2.给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分类 (1)确定分类的标准(一分为二) (2)自行分类 (3)展示分类结果,小组内交流,相互评价 (4)扩大物品范围(由个人物品到全组物品)再次分类 (5)继续扩大物品范围(由小组到全班)再次分类 (6)发现问题:物品越多,一分为二的分类标准比较难找。 (7)教师指导:将物品按照有生命和无生命划分。 3. 考察交流会 (1)组内整理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2)全班交流,问题汇总 (3)小结:在观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与之相关的科学问题。科学家们就是这样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使得科学不断进步的。 4. 拓展—来自大自然的艺术 (1)教师展示叶画、石头拼图作品 (2)学生创作 (3)学生作品展示 (三)整理材料,下课。
|